新京報訊(記者 王紀辛)不同於以往,2月5日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更多細緻的具體措施,比如在穩定糧食生產上,文件提出,「進一步完善農業補貼政策。加大對大豆高產品種和玉米、大豆間作新農藝推廣的支持力度。」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大豆產業經濟崗位專家、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司偉告訴新京報記者,「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最大特色體現在抓手更實、操作性更強上。」司偉同時建議,「當前形勢下,農業產業應從過去的產業生產端向消費端、食物端轉化」,要鼓勵訂單農業等高計劃性農業。
三農短板絕不僅限於是水、電、路
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必須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司偉認為,除了水、電、路等農業公共基礎設施,值得關注的還包括數位技術在農村農業上的應用。
「電話、電視已經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司偉表示,「當今現代農業領域的數字化也應被視作農業基礎設施,比如,監測土壤營養、水肥配比、無人機植保等技術與設備」,「這些同樣是有利於提高農業高質量發展、解決農村勞動力短缺、提高農村社會化服務的基礎設施,同時也是決定未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財政的錢要用得更有效率」
中央一號文件在「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方面提出明確要求,如「進一步完善農業補貼政策」,「加大對大豆高產品種和玉米、大豆間作新農藝推廣的支持力度。」 司偉同時注意到,中央一號文件在明確提出,加大玉米、大豆間作新農藝推廣的同時,還提出,「加強農業生物技術研發,大力實施種業自主創新工程,實施國家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工程,推進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建設。」等具體措施。對此,司偉認為,「玉米、大豆間作,將有利於豆科植物的生態作用,有利於緩解當前農業生產中的結構性矛盾等問題。」
對於農業補貼政策,司偉表示,「對水稻、玉米、大豆等大田作物來說,這些初級農產品以量取勝,農民要想從大田作物上獲得收益,就需要強有力的政策支撐。」「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由於補貼政策的傾斜,一方面,作物的種植面積會增加,另一方面,種植成本又抵消了農戶收益。因此,實際上農民從作物種植上的收益並沒有增加,而是完全依賴政策補貼。」
司偉認為,「農業支持政策,不是投入資金量的問題,而是,財政的錢用得更有效率的問題。」「到現在為止,在大豆、小麥、棉花等大田作物上,仍然沒有相對成熟、平衡的支持政策。」「農業生產需要完整的市場體系,在強調『穩』字的同時需要強有力的計劃性,以確保產業鏈穩定發展。」司偉表示,對大田作物仍應強調計劃性,而非盲目追求市場化。
司偉提出,「在產業構建上,應從產業生產端,向消費端、食物端轉化」,同時一定要鼓勵訂單農業等高計劃性農業,「這是實現中央一號文件中所提出的『穩定糧食生產』的保障。」
新京報記者 王紀辛
編輯 唐崢 校對 陳荻雁
司偉: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大豆產業經濟崗位專家、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