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與舊有農民起義不同,一是太平軍的基督信仰,二是其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列強勢力在中國足可舉足輕重的年代,甚至在西方看來,相比於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太平天國的最終覆滅,華爾與戈登要起到更大的作用。且不論西方對此的觀點是否完全正確,單就太平軍的最終失敗而言,英國幫助清軍的舉動確實至關重要。那麼,本文來考察一下,本是和列強有類似信仰的太平天國在外交上有何得失,才使得英國站到了清軍一方。
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興起之初,英國就曾考慮通過對處於困境的清廷施以援手來獲取更多的在華特權,但在1853年3月28日,英國駐華全權代表文翰對英國外交部發表的報告中卻改變了注意,他說"決定不採取任何形式的有利於清政府的干涉"。促使文翰作此決定的原因是太平軍於3月19日攻占南京,雖然此時文翰還未完全證實消息真假,但這個消息卻讓他認為,清朝的統治似乎岌岌可危,現在就決定偏袒清政府顯然是不智的。
1853年4月27日,文翰一行乘"赫姆士"號到訪天京,雙方此次交往主要由英方譯員密迪樂與太平天國的北王、翼王談話;文翰與東王之間函件往還。整體上講,這次會面是比較友好的,英方對太平軍強調了己方的中立立場,北王韋昌輝等得知來訪者同拜上帝後,表示:"吾等不特彼此相安無事,而且還可以成為親密的朋友。""汝等現在南京可以登岸, 並隨意到處遊逛。"一月後,密迪樂訪鎮江, 守將羅大綱告訴他,太平軍同意英國的提議,暫不進軍蘇州、上海以避免破壞商業。
密迪樂
但是,英國人的這次來訪並不完全帶著友誼,英國來訪的同時附交了一份中文本的《南京條約》,目的是希望太平天國承認英國從清政府手中攫得的特權。對此,東王楊秀清回信文翰
爾海外英民不遠千里而來歸順我朝,不僅天朝將士兵卒踴躍歡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當亦嘉汝忠義也。茲特降諭、准爾英酋帶爾人民自由出入,隨意進退,無論協助我天兵殲滅妖敵,或照常經營商業,悉聽尊便。深望爾等能隨吾人勤事天王,以立功業而報答天神之深恩。
楊秀清沒有承認《南京條約》中英國的特權,但是允許了英國人在太平軍控制範圍內的通商活動,同時楊秀清的這封回信充斥著古代中國舊有的"天朝上國"思想,他把來訪的英國人說成"不遠千里歸順我朝"又用上了"爾英夷"這種蔑視性稱呼,讓文翰十分的不滿,回復了一封措辭強硬的信後結束了訪問。
東王楊秀清
楊秀清答應通商,客觀上讓太平軍得到了不少西洋軍火,一度讓清廷頗為揪心。
"有洋艦二,自海道泊下關,賊始疑為大兵之借援者,繼偵知其為上海之領事,舟中所帶洋槍、火藥,以通貿易為詞,該逆延之入城"
但是,列強對太平天國同樣秉承夷夏觀念感到失望,而太平太國對鴉片的嚴禁態度,使得列強們打消了直接拜會洪秀全和楊秀清的打算。列強對戰爭的中立態度,本質上是觀望,太平天國既不願承認其在華特權,在太平軍北伐失利之後,列強認定清政府一時半刻並不會垮台,就更打消了協助太平軍的念頭。
"它是極端排外的,在傲慢無禮方面甚至超過了現政權中的滿洲官員,沒有跡象說明他們尋求與外國人的接近。他們以懷疑和不信任看待外國人,同時不是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相待,而是把外國人看作下級和夷人。"
太平軍北伐
1856年的天京事變,北王韋昌輝誅殺了東王楊秀清及其部署兩萬餘人,洪秀全與翼王石達開不贊同其濫殺無辜,韋昌輝又將石達開全家誅殺;石達開起兵討韋,洪秀全將北王韋昌輝凌遲處死,並召回石達開。自此,洪秀全對異姓王不再放心,這也導致石達開負氣出走,並從天京帶走了十餘萬太平軍精銳兵力,一時間太平天國出現了"國內無人,朝中無將,軍民人心渙散"的危險局面。同時清軍重建江南江北大營圍困天京,這種情況下,太平天國迫切希望得到外來援助。
1858年1月20日,額爾金的艦隊同太平軍發生了武裝衝突。(額爾金便是下令火燒圓明園之人)英艦雖懸掛了停戰的白旗,但太平軍不理解英艦揚起白旗的意思,而江南大營的水師,則揚言"調輪船入江助剿"在英艦到達時,"揚帆作為會攻之勢"。這令太平軍產生了誤會,雙方發生炮戰,交戰三十五分鐘,額爾金座艦和專用小艇中彈,死傷三人。次晨,英艦對太平軍進行報復,整個浦口炮台被夷為平地,清軍水師也乘機進攻。
額爾金
事後,太平軍主動對額爾金致歉,並且送去了一部分家禽,1858年聖誕節,額爾金返回上海途中,收到了洪秀全本人的來信,信中稱呼額爾金為"上國欽差大臣"並寫道:
爺哥帶聯坐天國, 掃滅邪神賜光榮。西洋番弟聽聯詔, 同頂爺哥滅臭蟲。萬事爺哥聯作主, 弟們踴躍建萬功。聯前上天見爺排, 萬國扶聯在天台。爺排定定今來到, 替天出力該又該。替爺替哥殺妖魔, 報爺生養戰勝回。…… 聯據眾臣本章奏, 方知弟等到天都。聯詔眾臣禮相待, 兄弟團圓莫疑狐。
信中洪秀全雖仍將太平天國視為西方基督國家的"爺哥",但不再像當年楊秀清的答覆中使用"英夷"這種侮辱性的稱呼,較為親切的稱呼英國人為"番弟""兄弟",信中殷切希望英方可以和他聯手攻擊清軍。類似的信件不僅限於洪秀全和額爾金,在洪秀全給額爾金來信的同一天,英軍"懲罰"號船長收到太平軍將領侯裕田的短箋,語氣極為客氣,希望從英國人那裡得到一些洋槍洋炮。英國船長婉拒之後,侯裕田了解到英方此時的法律嚴禁賣大炮給其中任何一方,再次致信說只想要"短洋槍一二,火藥、洋炮火嘴若干"。還說道,你我"原系天父上帝之子,均是天兄耶穌之弟,彼此情同手足,誼切同胞"。
英國倫敦新聞畫報中的太平軍
太平天國的外交史上,干王洪仁玕必是要詳談的一個人,洪仁玕與太平天國的其餘眾王不同,他曾經跟隨韓山文,理雅各等傳教士長期學習西方知識,他是正式受洗的基督徒,在擔任蘇格蘭傳教士理雅各的助理期間,哪怕是不喜誇獎中國人的理雅各,也評價他是"我所認識最和藹可親、最多才多藝的中國人"還有傳教士說他是"能力出眾、人品極佳之人"。與傳教士的接觸中,洪仁玕在很大程度上了解到了西方,並在傳教士心中留下了極佳印象,後來他總理太平天國朝綱,位居干王之位的洪仁玕依舊對傳教士和藹可親,他利用這個好印象,讓傳教士對太平天國進行了有利的宣傳。
1859年4月,洪仁玕輾轉到達天京,不到一月,便被洪秀全任命掌天國朝政大權,他所著《資政新篇》中介紹世界大勢,認為舊的華夷觀念已經過時,當今世界國與國的交往當以信義相示,彼此平等往來,不可妄自尊大輕辱他國,在他的主張下,太平天國後期對西方各國的外交文書一律使用"照會""貴國""貴駕"等平等詞句。
洪仁玕
洪仁玕主政期間,進一步擴大了和外國的貿易,太平天國控制了茶葉和生絲的主要產地,由於戰爭阻斷了南北的貿易往來,對外出口反而大大的增加了。太平天國鼓勵貿易,通過工商稅,關稅作為重要收入來源,據統計,太平天國爆發之前的1845-1850年,絲的年平均出口額是15468包,1860-1863年間年平均出口額則增至81780包,同樣的年份,茶的年平均出口額由5197萬包增至10047萬包, 絲茶出口的興旺,使稅收急劇增加。僅江蘇吳江一縣新絲上市時就出現了"停商船二百餘號","日收稅銀幾千兩"的盛況。
除此之外,太平軍和西洋的軍火交易也更繁盛了,英國海軍軍官呤唎投效太平天國後, 在軍火上面協助太平天國做了很多工作,呤唎親自為天京採購糧食和軍火,並動員有各種船隻的歐洲人為太平天國運送大量槍械和戰略物資。當時外商賣給太平軍軍火之多,數量驚人,1862年被扣押的一艘貨船中,竟載有供給太平天軍的步槍三千多支,火炮、火藥、子彈無數。
指揮戰鬥的呤唎
但在繁盛的商業往來背後是太平天國的各種讓步,縱然太平天國的關稅只有3%,明顯低於清朝的5%-10%,英國偷稅漏稅的商船仍不在少數,當太平天國扣押下這些船隻時,英國人竟指斥這種行為是"海盜行為",並以炮擊相威脅, 太平軍對此選擇讓步,將扣留的船隻歸還。
這種容忍讓步,主要源於洪仁玕的戰略中討好洋人是極為必要的。他計劃在待李秀成拿下蘇杭後,用蘇杭的財富和上海的洋人交易,或買或租二十艘蒸汽船,通過二十艘蒸汽船,可確保對整個長江的控制甚至能夠稱霸廣東福建沿海。下一步可用汽船快速沿長江運兵至湖南湖北,拿下漢口,進一步鞏固對長江流域的控制;當江南各省都納入掌控後,憑藉南方各省的資源,便可進取川陝。
這個設想中,制霸長江和投送兵力都要建立在這二十艘西洋蒸汽船上,洪仁玕和西方傳教士生活共事數載,傳教士對他印象極佳,《資政新篇》的進步開明思想更為他在洋人眼中進一步贏得好感,他對於這個計劃頗有信心,而洪秀全也認定這確是一個機會,對洪仁玕全權支持。
但洪仁玕犯了兩個錯誤,第一,他把自己好名聲的影響看的過高了,外交的本質永遠是以本國利益至上,國力不對等,外交禮儀與名聲都起不到決定性作用。第二,他沒有打探明白當時英國駐華最高官員卜魯斯的性格,此人是一個保守主義者,對屬於叛軍陣營的太平天國帶有惡感。
卜魯斯
卜魯斯眼裡洪仁玕的好名聲都是作秀得來,在從傳教士口中得知《資政新篇》的內容後,他則表示洪仁玕不過"存著讓基督教世界認同他的念頭寫這份東西"。李秀成第一次進軍上海之時曾經照會卜魯斯,說明自己的軍事行動敵人只有清軍,英法各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他會全力保護。卜魯斯看都沒看李秀成的信件,以炮火迎接李秀成的軍隊。
當時上海的英軍只有1200人,李秀成若全力進攻,未始不能拿下上海,但在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城火燒圓明園之後,洪仁玕乃至太平天國上下都認為聯合英法的可行性大增,竟答應了英國提出的更多無理要求,其中包括太平軍不得進攻漢口和一年內不進攻上海。不攻漢口和一年不攻上海是太平天國最終失敗的重要原因。
太平軍由於英國人的警告,沒有進攻漢口,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安慶之圍的失敗,安慶城破之後,天京上游門戶洞開,湘軍自此可直接威脅天京。而上海是貿易重鎮,曾國藩曾如此形容"上海一縣,人民千萬,財貨萬萬,合東南數省,不足比其富庶""聞上海每月實可籌銀五十萬兩,不忍坐視其淪陷也。"通過關稅收益,上海一年可提供白銀六百萬之巨。太平天國之亂前,清朝全國歲入也不過四千萬兩,如今太平天國控制傳統賦稅重地的同時,華北有捻軍作亂,西北有回亂,上海若是到了太平軍手中,等於就斷了清廷半個財政來源。
清代上海
當安慶已失,上海也在華爾洋槍隊的保護下,變得難以攻破後,太平天國才逐步打破對洋人的幻想,但此時太平軍在戰略上已然逐步處於被動。而數萬里之外,一場看似跟中國沒有關係的戰爭卻又讓英國逐漸站在清廷的一方,那便是美國的南北戰爭,十九世紀中期,美國和中國是英國最大的兩個貿易國,英國工廠的原棉,有三分之二購自美國南部,而原棉製成的紡織品有近一半賣給中國,從中國進口的綠茶,又有三分之二賣到美國,這讓英國人賺的盆滿缽滿。
隨著美國南北戰爭爆發,英國無法再進口美國南部的原棉,原棉價格暴漲,所製成品也因價格過高在中國難以銷售,作為英國工業命脈的蘭開夏紡織廠遭受嚴重損失,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蘭開夏的失業率達到了六成。
美國南北戰爭
這樣,英國人迫切的希望通過擴大對華貿易來減少損失,而關於到底是清政府還是太平軍更能幫助英國達成這一目標,英國對雙方都重新接觸,李秀成被俘之後供詞提到, 曾有"鬼頭"(西洋官員)到南京, 聲稱願以洋兵、火輪船相助, 共滅清朝, 平分土地,從時間上看這個"鬼頭"很可能就是英國海軍提督何伯與參贊巴夏禮,1861年十一月下旬,二人前往天京和洪秀全直接交涉,向太平天國提出四項要求
(1) 賠償英國商人在太平軍境內被劫的損失;
(2) 懸掛英國旗的中國內地船隻也同英國船一樣得自由航行長江, 不受檢查;
(3) 切實遵守不進入上海百里內地區的諾言;
(4) 不進入九江、漢口百里內地區, 不前往鎮江領事館所在地焦山。
此次太平天國拒絕繼續答應英國人的無理要求,並說"我軍負有為上帝光復全國的責任,不能棄寸土於不顧"表示很快會再次進軍上海,而對於"平分土地"的要求,洪秀全更是直接表示:
我爭中國,欲想全圖。事成平分, 天下失笑,如不成,反而引鬼入邦。
洪秀全
於是英國人和天平天國決裂,何伯與巴夏禮回到上海後一方面趕調援兵,另一方面向清廷和曾國藩提出軍事合作,並達成了協議。此時,英國雖在口頭上依舊宣稱中立,但種種行為卻明顯是站在清軍一方,1862年李秀成再攻上海,在英國干涉下李秀成攻城失敗,同時英國從太平軍手中攻下了通商重鎮寧波並交於清軍,又出動汽船把李鴻章的淮軍接到上海,與只能買到良莠不齊的西洋軍火的太平軍不同,英國對淮軍進行了重新武裝和訓練。於是湘軍和淮軍從兩個方向對太平軍呈夾擊之勢。在華爾被太平軍擊斃後,戈登接管"常勝軍",他幫助李鴻章拿下了蘇州。這些都是對戰爭勝負舉足輕重的行為。最終,天京被湘軍圍的水泄不通,在天京即將陷落之際,洪仁玕和洋人的最後一次對話,只能恨恨的說"我碰到過的洋人沒一個是好的"。
參考書目
《天國之秋》
《太平天國的對外關係和國際觀念》
《太平天國外交政策的實質及其作用初探》
《天朝對外政策的批判與啟示》
《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晚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