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賺不到錢的秘密,我想說點不一樣的

2019-12-12     維小維生素

最近看了戴老闆的一條微博,真不禁莞爾一笑:

85後在這一年本最有希望能走向財務自由,卻在臨近年尾還是得哀嘆一聲:賺錢真的太難了。

難到什麼程度呢?

哪怕是金融界的老司機,也會在翻車現場找不著北。

我跟三位出身不同,但同樣在2019經歷波瀾起伏的朋友聊了聊,感受了一下大佬們的掙扎,以及掙扎後的新感悟。

也許,對於普通如你我的工薪一族,會有一點啟發性的意義。

最安全的成了最危險的

老賴遍野的2019



採訪來自:

葉子媽,前銀行客戶經理,現全職寶媽

一周前,朋友給我發了份長達4頁,A4紙都打不完的清單——2019年債券違約記錄。

2019債券違約全紀錄的其中一部分,數據來源大金所

我看著這裡面的名字,三胞集團、貴人鳥、華信集團……咋就那麼熟呢?

想啊想,想起來了,自己一年前在某個知名的金融平台買過這些公司債券的理財產品!

那一刻,萬箭穿心,焦慮劈頭蓋臉。

我趕緊查了一下理財產品平台的公告,果然!產品已經逾期,延期兌付。


當場我就炸了,這年頭的網際網路,隱私悄悄被採集,作品默默被剽竊,連老賴借錢不還也變成悄無聲息!

我記得那天已經很晚了,我繞著家裡的客廳轉了30個圈,拿著手機加了3個微信維權群,打了3通客服電話了解情況,找了5個朋友諮詢了解決方案。

然而所做的一切,統統只能雪上加霜。

  • 作為一個很小的投資者,有時間參加債委會?
  • 有精力把上市公司告到破產?
  • 有能量發動全世界給平台施壓?

似乎都沒有。

我維權的唯一途徑就是等待,等這些曾經冠冕堂皇的上市公司給我還債。

幸好早在這波違約雷到來之前,我就已經把資金分散到各個投資途徑,每樣只占一點點。

比如說這次債權雷,金額我還是能承受的,5萬塊錢,當做一個教訓。

但是維權群裡面大部分的受害人,都是50萬,80萬,甚至100萬的損失,哀鴻遍野啊。

我分析了一下原因:

其一,是因為懶。

每次投的錢都能兌付了,越投越多。

其二,是因為投資途徑太少了。

這種披著大平台交易、上市公司光環的債權理財,似乎是我們普通人最喜歡的方式。

其三,經濟寒冬來了,越是債權,越是要警惕。

但是大部分人都懵然不知,甚至我以前是一個做金融的,都疏忽和無視。

一句話,當經濟寒冬到來,最安全的理財方式往往變得最危險!

正如曲婉婷的歌詞:「沒有一點點防備,也沒有一絲絲顧慮」。一切只因我們放鬆了警惕。

其實我不得不說一句大實話:

所有債權類理財產品,就好像借錢給你的朋友一樣——投出去的一刻,就要做好本息全無的心理準備。


沒有永遠上漲的市場

但我卻可以一直賺錢


採訪來自:

盛總,電信運營商經理,多年股市老鳥

先跟你聊個有趣的現象:

2019年2月份,過完年大家春茗的話題都是:買了嗎?


到了5月,大家勞動節的聚會的話題都是:跑了嗎?


到了8月,大家都會不死心地討論一下:撿(便宜)了嗎?


到10月,國慶聚會的期間,沒人吭聲了。

仿佛大家都金盆洗手去旅遊了,只有一小撮朋友會討論:房賣了嗎?

2019年,本來是傳說中85後乘著炒股的東風起飛的一年,誰知道,還沒起飛就像川航8633那樣,直接遇到事故得返航了。

總的來說,2019年太南了~出門必須要往北走。

年初買股票,年末回到原點,成為常見現象。不錯,比單邊虧錢的2018年有了長足的進步。

很多跟我一樣靠股市賺點零花錢的人,全年都在白乾。

然而,我卻在今年賺了點錢。雖然市場反反覆復在輪動,但是有幾個板塊卻一直長青的。

比如,深入挖掘一下消費類指數,從年初一直紅到年末,一派眾人醉酒我獨醒的姿態

再看看被政策拖了後腿的醫藥行業,即使造假的消息轟隆隆不絕於耳,還是全年茁壯向上

所以,不是世界欠我們一個機會,而是我們欠世界一份耐心。

消費和醫藥都是身邊長盛不衰的剛需品,買股票說到底還是在買一份長期的事業。

認準了15倍市盈率以下買入,消費、醫藥、電信、金融,我都分別拿了一點,到最後今年綜合收益率超過50%。

2019年並沒有想像中的難,難的只是克服貪婪和恐懼。

隔壁家阿姨的商鋪翻倍了

我是不是要賣房all in?


採訪來自:

余曉,500強公司商務經理,妥妥中產

不知道你有沒有留意到,今年接的垃圾電話裡面,最多的是什麼?

我最喜歡收集這種信息了。因為從垃圾電話裡面我能看到,什麼玩意兒今年最熱。

根據我對最近200通垃圾電話的統計:

  • 排第一的:網絡小貸;
  • 排第二的:商鋪銷售;
  • 排第三的炒股大師群。

三個行當的笑臉背後,都滿滿地寫著豐厚利潤。

像我這種穩字當頭的人,貸款我不需要,炒股大師更是避之則吉。

房子已經一年沒怎麼漲了,於是開始留意起身邊的商鋪。

恰好,我的鄰居阿姨就是傳說中「有9套房收租」的廣東人,於是我趕緊屁顛屁顛帶著筆記本去向她請教。

阿姨完全掩飾不住眼睛裡閃著光的興奮:

我跟你說啊,前兩年投資的一套底層商鋪,價格已經翻了一番啦!還沒算租金收入呢……


我給你算一筆帳啊:普通住宅租出去5k,但是資金占了300萬,收益率還不如存餘額寶。


但是商鋪租出去1萬,資金占200萬,穩定收錢6%的好東西為什麼不投?

聽完阿姨一番「親證有效」,我完全按捺不住撲通撲通亂跳的小心肝。

哇,賺錢的大機會被自己發現了!

於是,我趕緊找了幾個相熟的房產中介找找商鋪資源。

中介大哥當然是樂不可支,立刻從資料庫找到了十幾個,一個個帶我看了個遍。

看商鋪之前我是做了功課的,列了一個表格,每個的地段、單價、當前租金,連周邊規劃都查好了。就差去現場數數人流量了。

經過一番比較篩選,我選定了市中心小區的底層商鋪,目前租給了一個水果店,年回報5%左右,臨街,人流旺,以後還會通地鐵,我當場就下了定。

兩天後,本來要去簽訂合同的,鬼使神差地我約了一個做了10年房產投資的朋友吃飯。

他笑眯眯地問我:你算過買商鋪和賣商鋪的稅費嗎?

我一懵,如當頭棒喝,這個功課的確沒做過。

他掰著手指頭給我算:

商鋪契稅,比住宅貴3-5倍,土地增值稅最高可以到60%,


隨便拿個二手房產稅費計算器一算,賣商鋪稅費占比25%以上,買商鋪也要給6-7%!

「這還不算,」他呷了一口茶:

空置期你算了嗎?


你的鋪能做餐飲嗎?


網購繼續發展這水果店還開得下去嗎?


這鋪附近的其他商家利潤率怎樣?


挖地鐵的時候你家商鋪會被工地擋住嗎?……

簡直是一串的靈魂拷問,這一切都決定了我未來租金的走勢和空間!

我還沒回過神,他就忍不住繼續說:

所謂「一鋪養三代」有個前提:這鋪今天100萬買了,三代以後也至少100萬能賣。現在網購發展這麼迅速,過10年後,能保證嗎?

老實說,勇敢地拍拍胸脯,我不能。

雖然不能,兩天後,我還是去簽了約,把商鋪盤了下來。

想清楚了朋友的系列靈魂拷問後,我發現這個商鋪還是精挑細選的好鋪,未來價格有空間。

而且,作為端莊穩當怕風險的普通人,我算了一下,這商鋪總價只占我總資產的20%左右。

不能說多,也不能說少。只能說分散投資剛剛好。

隔壁家阿姨的資產,一定比我更多,一個商鋪翻倍或者掉價,總體不影響我們的生活。

這就是商鋪的投資邏輯——不要all in,不能粗心,不要託人,不過分樂觀。

做好一切退路的打算後,才去邁出第一步——我想,這是我2019年最深刻的一課。

寫在最後

2019年雖然很難,但是貌似這幾年一直都不容易啊……

網上搜來的這幅圖真的叫人哭笑不得

不過即使再難,不用擔心,明年總會有機會更難的。

而我們要學會的,是在艱難的經濟寒冬中,提前洞悉投資的真相。

腦一熱就投對的時代早就過去。

人生髮財靠康波,更靠你的冷靜理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nxZ_G4BMH2_cNUge7K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