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寵溺的孩子,始終在被剝奪 | 心理諮詢

2019-10-19     心之愛心理諮詢


寵溺的背後並不是愛,

是對失敗、匱乏的擔心和不安。

文 | 心之愛/孫恩

(本訂閱號第405篇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授權)


很多家長由於愛孩子,對孩子非常寵愛。本篇聊聊小時候被寵愛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會出現什麼情況。

一、被寵溺且認同權威

當一個孩子與權威關係良好,心裡認同權威,寵溺可能導致孩子存在「理想主義」。

理想主義是指,由於童年生活的幸福指數一直比正常水平高一些,所以成年後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平常,他會覺得有點看不上,像是一個經常演奏高音的人,偶然間開始演奏中音,會覺得自己被降低了。

這種理想主義可能指向他的生活、事業、感情、孩子,形成一種對理想化生活的追求,這種理想化可能是偏離實際的,但他會有種感覺是「我的生活就該如此」。

當他選擇戀愛對象時,可能會對對方有比較高的精神要求或容貌要求,男性容易感召同樣挑剔的小公主,女性傾向選擇繼續寵溺自己的人。

他同樣會在自我要求上表現的理想主義,這使他可以在工作上做的很出色,但可能在與人合作時出現困難,因為他會覺得其它人做的不如自己好,而周圍人可能覺得他的某些努力是沒必要的。


假如他能夠接受生活的平淡,僅把理想當做自己的情調,那麼理想主義就可以是一個健康的張力,這個張力是自我調適範圍內的,使他可以在追求理想與生活瑣碎間自由切換。

如果被自己的理想主義侵染的太深,他就必須竭力將生活中不同調的內容排除掉,以求回復內心的平靜。

當他反覆追求這份「平靜」,反覆用力的排除那些他認為不該出現在自己生活中的內容時,生活就開始顯出強迫的味道。

就像一個高音認為,自己不應該與中音低音編排在同一張樂譜當中,好像這些中低音的存在於他來說是個錯誤,這時候他就會為自己招來別人的憤怒、對抗,或不經意傷害某些不那麼自信的人。

換一個角度來說,理想主義者可能一直在被自己的理想限制或傷害,他們可能試圖隔絕一些「髒」、「低」、「下」的事情,這些事情包括飲食、性、個人衛生,或與情感相關的方面。

他們可能在現實生活、情感上存在潔癖,又試圖隔絕自己的生理和情感需要,有些人會潛在的希望自己成為聖人、仙人,人間煙火的部分被有意無意的迴避了,好像隔絕了這些,他們便可活在理想國中。

但現實與人性都避無可避,過度克制慾望情感的人可能某天開始對非道德的性關係上癮,或產生奇怪的性癖好,因其長期壓抑自己。

嬌寵的女朋友,可能對自己苛責挑剔,因兩個人都自命頗高,用嬌寵和苛責追求不俗的感情;看不起窮苦人,卻經常遇到體力勞動者跟自己吵架,無意中向窮苦人表達蔑視,引起他人本能的反感。

當一個人高傲到試圖隔絕外在或內在的某些東西,就很容易遭到現實或人性的反擊。家長的一味寵溺,可能致使孩子終其一生無法校準幸福的基線,做出無數偏離現實標準的事,或者成年後吃過很多的虧,才懂得人生的常態百味。



二、被寵溺且抵抗權威

假若一個人不能認同權威,又曾被寵溺,那麼他更容易朝著慾望、放縱、享受、追求情感滿足的方向靠攏。

或者一個人在自信心受挫,理想崩塌的時候,也很容易發生這類情況,原本的事業或情感失意就很容易轉而投向酒色物慾。

從心理發展的角度來說,0-2歲的孩子基本不具備行動能力,需要父母的照顧來獲得解決溫飽,獲得最基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2歲之後慢慢具備行動能力,就需要開始學習規矩,懂得自我控制。

假若他在學規矩的階段得到了更多的責罵而非鼓勵,就可能對父母和學習規矩都失去信心,他可能會試圖退行到0-2歲的嬰兒階段,那個態度更像是:「學規矩這麼難,我不學了,我要繼續當我的嬰兒皇帝」。

這種與權威的衝突抵抗同樣可能發生在其它時期,如三五歲或青春期。

假若這種情況沒有得到改善,孩子就會形成一種性格:討厭規矩,缺乏責任感、自我約束力差,對待某些目標或人生任務可能採取輕視放棄的態度;傾向享樂主義,可能會存在縱慾、成癮、缺乏工作動力,整體給人的印象是靠不住。

一般來說,抵抗畏懼權威會使得一個人缺乏被認同感,但寵溺的支持會使人產生盲目自信,他會對自己有一種感覺:我是好的,我是對的,且這個好與對是我天生的,不需要任何道理可言。

但這種自信很難通過社會標準的檢驗,往往只能用在愛他的人身上,因其建立的根源是母性的寵愛,而不是父性的公平、規則。

這種自信可能會使孩子在某方面發掘出自己的天賦,但他也會更傾向將這種天賦用來換取更多人的關注和寵愛,而非傾向於將天賦發展成能力去創造價值服務他人。

若一個人對權威既有順從又有反抗,他可能兼具理想主義和享樂主義,會在這兩者之間形成某種循環,也可能在信心崩塌之後更多的退行到享樂主義當中。

這其實是現實中更常發生的情況,工作不順利了,當然是去吃去玩,通過享樂恢復了迷之自信,再回到工作和自我約束當中。

這也是減肥的悖論,減肥行為作為一種自我約束,需要一個人有足夠的自信,但肥胖本身對自信的挫敗,使得一個人容易退回到食慾的安慰當中。

三、被寵溺且缺乏共情

缺乏共情是指父母缺乏理解孩子感受的能力,當孩子產生負面情緒時,父母不會給出恰當的安撫與理解,使得孩子也缺乏自我安撫的能力。

這種情況孩子可能會突然發脾氣,並且這種性格一直延續到成年後,所有不擅長處理的情緒他們都會用發怒來表達,他們的父母可能是喜怒無常,或軟弱無力的。偏執、自戀人格都可能出自這種情況。

寵溺容易使孩子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缺乏理解他人體諒他人的能力和意識,這種情況下孩子很難發展出愛的能力,他們也許會以為「寵」即是愛,在親密關係中對責任、體諒都是缺乏的。

總結:

對寵溺有需要的往往是家長,不是孩子。孩子需要理解、關注、支持,也需要規則、挫折、挑戰,寵溺的背後並不是愛,是對失敗、匱乏的擔心和不安。

家長帶著怕挫折怕困難的心態寵溺孩子,恰好使得孩子無法獲得面對挫折的能力,孩子並不會因此感到幸福,而是會感到憤恨、憋悶、無力。

每個人天生具有挑戰困難、獲得成長、體驗自己力量感的渴望,當家長不允許孩子挑戰任何困難的時候,孩子也失去了檢驗自己能力的機會,時間久了便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憋悶和無能感。

寵溺限制了孩子人生中的種種,他無從反抗、力不從心,因寵溺無不以愛之名。

(文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機構觀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L8h520BMH2_cNUgaFV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