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20年前的武漢嗎?

2022-09-25     光華樓評

原標題:還記得,20年前的武漢嗎?

9月24日下午。

武漢天地壹方南館五樓壹方新所。

我看了一場城市更新的展覽:《復調·重影:武漢城市更新踐行之路》。

多位攝影師拍攝的作品,讓你回看20年前的武漢。

漢口中山大道、武昌曇華林、漢口裡分,以及武漢天地的過去與現在;最早的亨達利鐘錶商店、武漢美術館的前世今生;中山大道從1906-2016年的歷史脈絡;漢正街、中山大道與漢口老城的生長;漢口裡分的分布情況......

這場展覽回顧了武漢近二十年在歷史街區改造、老建築保護與利用、城市文脈傳承和社區文化保留等領域的實踐。

對於喜愛歷史、文化、建築與規劃的人來說,這是一次了解武漢的絕好機會。

這場展覽持續到10月31日,免費觀展。

01

最近,多場論壇都在談論同一個關鍵詞:

城市更新。

如今的城市更新,已上升為國家戰略。

城市更新,不僅更新城市介面,更重要的是,更新城市動能、城市產業結構。

我們用20年的時間,走完了別人100年的路。歐洲的很多頭部城市,都是城市更新的產物。

武漢三鎮,三座古鎮。漢陽,在消失;武昌,僅剩古城格局;漢口是保存最好的。

過去20年在武漢,作為一個房地產行業的見證者與記錄者,我見過大拆大建,也見過城市的煥新。

對這座城市而言,房地產行業貢獻了很多力量,城市的新生、居住的升級以及美好的生活,離不開房地產。

同時,也留下很多傷痛。很多老房子被拆掉,很多醜房子被建起。很多好地段,被人為糟蹋,留下一堆建築垃圾。

我們的孩子,見不到這座城市昨天的模樣,看到的多是摩天大樓。

2008年11月,我寫過一篇文章《莫丟掉城市記憶》。

「如果武漢的優秀工業遺址都毀了,我們將會成為歷史的罪人。如果有一天,當你給孩子講武漢的故事時,除了黃鶴樓、長江大橋外,再沒有什麼值得說的話,你就懂得『遺憾』的真實含義。」

城中村、老廠房、老里分消失,武漢的昨天,被抹掉一大部分。武重、武鍋、漢鋼、青山紅房子、藍灣俊園裡的老鐘樓,有的一拆了事,有的精心保護。

02

武漢,像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

之前的城市更新,有過兩個極端:一種是只愛追求新,另一種一味崇尚舊。

武漢20年的城市更新,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漢口的歷史文化風貌區的更新。

第二個階段,是武昌曇華林的傳承。

第三個階段,是漢陽張之洞板塊的復興。

2004年起,武漢啟動城中村改造。到2020年,中心城區再無城中村。

除上海外,在城市規劃與建設方面,武漢是全國專業能力最強的。

如今,到處是150米以上的超高層住宅,城市環線發達、地鐵網絡健全,但城市留有遺憾。

在城市更新的路上,既要保留城市獨有的氣質,又要導入新產業與新功能。

未來,武漢的老城將更精彩。比如,武昌灣地塊(武昌造船廠原址),一個可能超越武漢天地的地方。

03

生活在武漢的我們,是交通、居住環境等城市更新的受益者。

對於武漢,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在於生活的熟悉,陌生在於變化太快。

一個理想的城市形態,是工作與生活便捷,同時應該充滿藝術的氣息,滿足精神生活的需求。

武漢,不僅要有城市更新,更要合理利用城市資源,並經營好這些資源,經營好這座城市。

城市規劃,是一個遺憾的工作。在武漢的規劃師、建設者,在反思以往的遺憾。

地標與廣場,並不是一座城市的歸屬感。

上海,是武漢城市更新的「老師」。上海新天地、大豫園片、外灘,都是成功的案例。

這些反思,就是武漢的希望。

武漢天地的最大特點是,包容。

在這裡,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它不是城市精英的獨享。武漢天地,修舊如舊,活化新生。

在展覽現場,20多年前,武漢天地地塊所在的那些老房子,殘破不堪。

站在20多年前老照片前,我們無法想像今天的變化。

當年的鐵路、貨倉與棚戶區,如今變成新天地。在武漢天地,昨天與明天,都相會在今天。

武漢天地厲害的地方在於,17年時間,堅持同一張藍圖不變。17年前的項目規劃圖,完整兌現,沒有改動。

20多年,武漢很多項目,規劃是一張圖,交付是另一張圖。中間反覆改規劃。很多當初承諾的配套,或沒建,或少建。即使建好了房子,沒有運營。

展覽現場放了兩本書,供人閱讀。一本是《武漢·新視線(2016)》,講述中山大道。另一本是《遠見:武漢規劃40年》,追溯了40年來武漢城市規劃發展的歷程。

[後記]

武漢,像一張巨大的畫布。

建築、街道、房屋,以及我們,都在畫布之上的主角。

如今,這座城市歷經20多年的城市更新,開始反思,保護歷史文脈,讓城市煥發生機。

從最初的拆、改、留,到現在的留、改、拆,三個字的順序不同,模式完全不同。

我們能否留下城市的老味道,改出城市的新配置,拆出城市的新天地,建出城市的新功能。

這是留給所有城市共建者的一道時代命題。

再等20年,復盤武漢城市更新的得與失時,反思與遺憾能少一點。

文|楊光華(地產寫字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09c6f2775ce13e9e7f7286d962b80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