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軍事報道》欄目在對遼寧艦的訪談中,首次近距離展示了我國航母上使用的艦載機牽引車,以及大家多次在遼寧艦、山東艦和福建艦上都看到過的「艦載機全尺寸模型」。雖然這兩種助力中國航母發展建設的關鍵裝備,之前大家已經從新聞報道或有關這幾艘航母的圖片中多次看到過,但因為之前關注的「主角」都是艦載機或航母,很少有人會留意這兩種航母甲板上的「關鍵配角」。那麼,艦載機牽引車和全尺寸模型對我國航母發展有什麼重要作用呢?
通過報道我們看到,當每一次殲-15艦載機在遼寧艦完成著艦後,都會被引導至艦島旁邊的整備點,甲板上的各部門就開始對其進行加油、供氣等操作,為下一次起飛做好準備。而在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殲-15機頭正對的地方,有2輛底盤幾乎緊貼甲板的特殊車輛正停在黃線外。而這就是航母甲板上為移動艦載機而專門設計製造的「艦載機牽引車」。
這種牽引車我們航母上一共有2種,這種前後4個輪的是「有杆牽引車」,通過前、後的一根牽引杆與殲-15前起落架相連。這種牽引車因為與殲-15之間存在一根較長的牽引杆,因此占用空間較大,比較適合在較寬敞的航母甲板上移動殲-15;而另一種3輪結構的則是「無杆牽引車」,也就是上圖中的這種。它的車體後部是一個可以「抱住」殲-15前輪的抱夾結構,從而實現無需牽引杆就能靈活移動艦載機的需要。由於這種牽引車牽引殲-15時占用空間很小,因此適合在航母上各處對殲-15進行移動、擺放。
我國這種無杆牽引車雖然外觀看起來是一個「三輪結構」,但其實它負責轉向的那個「單輪」,是由2個並列單輪構成的,這兩個輪子採用液壓助力進行轉向;2個後輪則直接安裝在2個低速大扭矩液壓馬達上,採用輪邊驅動方式。動力源為柴油發動機,縱向放置於車左前部,右前部則是一個座椅可旋轉的駕駛位,方便駕駛員操作車輛進行牽引和推頂艦載機。2個後輪中間為牽引車的夾持舉升裝置。夾持舉升裝置採用縱向輥輪式夾持機構,用滑套及前後輥輪等部件實現對飛機機輪的夾持、壓緊、鬆開、上升、下降等操作,操作簡單,安全可靠。
艦載機牽引車看似沒有什麼作戰能力,但它的狀態好壞、以及駕駛司機的技術水平高低,都是能深刻影響艦載機出動效率的關鍵因素,進而也是導致整艘航母戰鬥力下降的薄弱點。而「牽引車司機」這個看似很簡單的工作,竟也是航母航空專業特種崗位。飛行甲板停機位轉換,艦載機出入庫以及一些突發特情,都需要這些技藝精湛的「牽引車司機」在現場處置操作。因此航母上的艦載機牽引車雖然看起來不引人矚目,駕駛員的存在感也不高,但它在航母上的重要性卻非常大,並且世界上能獨立設計建造先進航母牽引車的國家也屈指可數,印度的航母就因為本國無法生產,多年前還一直使用拖拉機來移動艦載機。
當然,身為航母這種戰鬥型艦艇上的一員,飛機牽引車的抗衝擊性能直接影響艦載機能否順利調運、起降,故其抗衝擊性能的優劣尤為重要。而據我國科研工作者通過模擬和實車驗證,證明我國某型艦載機牽引車,能滿足抗衝擊A級要求。而這個A級要求則意味著此類設備的性能在衝擊時和衝擊後應無顯著變化,且不引起設備任何部位脫開或以其他方式對人員或要害系統產生危害(如構件的墜落、電氣短路等)。這種艦載機牽引車的實車在經受衝擊試驗後,結構、發動機、電動機都可正常工作,功能和性能均很正常。可見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航母艦載機牽引車的綜合性能有多麼逆天了!
由於航母上空間有限,所以艦載機的合理擺放就成了各國航母甲板調度的主要研究對象。而為了驗證這些「理論擺放方案」,就需要在航母甲板和機庫進行模擬操作和訓練,以驗證方案設計的是否合理,能否滿足航母最大化出動或回收的需要。而這種驗證就需要動用艦載機牽引車,以及艦載機的全尺寸模型。其實這種艦載機的全尺寸模型之前已經多次出現在我國各艘航母上,特別是在航母完成整修或進行海試的時候。而它們的上艦就意味著航母要進行甲板調度訓練、驗證調度方案,以及對升級或新建的航母進行全方面測試。
另外,這種全尺寸模型也是艦載機牽引車司機的最佳「陪練」。其實進行這種艦載機甲板調動、甲板和機庫間轉運訓練的,並不僅僅是牽引車司機一人。通過報道我們可以看到,不論牽引車司機是在航母甲板,還是在狹窄的機庫里精確擺放艦載機模型時,在他牽引車周圍都有多名人員在幫助他進行精確指揮和觀察周邊空間距離。因此,這種操作其實也能同時訓練多個相關崗位的艦員。
相信通過這期《軍事報道》,肯定會讓大家對艦載機牽引車和全尺寸艦載機模型這兩種之前不太關注的設備,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