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土地日丨土地生生不息 我們共同守護

2024-06-25     川渝本地消息

今天,是第34個全國土地日。

腳下這片土地,承載著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這一天,無論我們正在經歷什麼,都值得靜下心來,感恩大地母親的養育惠澤,探究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守護土地家園。

這一天,全國各地舉辦豐富多樣的宣傳活動,就是為了呼籲每一個人都能「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

土能生萬物,地可發千祥。「節約集約用地嚴守耕地紅線」作為貫穿整個「十四五」期間的全國土地日宣傳主題,體現了統籌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的時代要求。

胸懷「國之大者」,將最嚴格制度落在實處

作為發展之基、民生之本,土地資源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載體,也是中華文明賡續傳承的根脈。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保護、開發、利用土地的進步史。耕地保護和節約集約用地,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一直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

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們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一以貫之強調必須把關係十幾億人吃飯大事的耕地保護好,絕不能有閃失;必須深入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把節約資源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領域。

牢記使命,守正創新。自然資源系統堅持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管好用好每一寸土地。我們採取「長牙齒」的硬措施全力推進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落地,聚焦「穩住總量、優化布局、壓實責任」三項任務,緊盯「嚴控新增、盤活存量、嚴格執法」三個環節,牢牢守住了18億畝耕地紅線。經過各方努力,全國耕地總量連續三年實現凈增加,耕地總量持續快速減少的勢頭得到初步遏制。我們堅持落實全面節約戰略,大力推進盤活存量用地,精準配置新增建設用地,單位 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2012年以來持續下降累計近45%,全國建設用地供應總量中存量用地的占比提高了近5個百分點,部分地方占比超過50%,有效降低了發展所需的資源環境成本,持續增強了高質量發展後勁。

儘管如此,我國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基本面沒有改變,人多地少、用地矛盾日益突出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依然任重道遠。當前,一些地方節約用地意識還不夠強,土地利用效率低下、違法違規占地以及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現象時有發生,衝擊耕地保護紅線的各類因素複雜交織。因此,在土地問題上,我們要統籌好發展與保護的一體兩面,堅定不移推進節約集約,毫不動搖嚴守耕地紅線。

嚴守耕地紅線,端穩中國飯碗底氣更足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耕地保護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反覆強調耕地紅線千萬不能突破,也不能變通突破,全面壓實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責任,嚴格考核、終身追責,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

從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到遏制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從實施最嚴格的制度到採取「長牙齒」的硬措施,從各級政府「一把手」負總責到全面落實黨政同責,耕地保護政策越來越嚴格。經過各方努力,耕地持續快速減少的勢頭、「北糧南運」加劇的勢頭得到遏制,尤其是隨著黨政同責全面落地,18億畝耕地紅線越來越牢,我們端穩中國飯碗也越來越有底氣。

當前,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首考」完成階段性工作,「穩住總量、優化布局、壓實責任」落地見效。隨著「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逐步落地,耕地保護和永久基本農田得到優先保護,且足額足量、帶位置分解下達至各地,實現應保盡保、可量化、可考核。國家層面首次建立了與耕地保護任務直接掛鉤的考核經濟獎懲機制,推動南方省份有序恢復一部分流失的優質耕地,讓多保護耕地的地方不吃虧,「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有了堅實的基礎。各地通過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統籌耕地整改恢復補充等措施,將山上的耕地逐步調整到山下,推動果樹苗木上山上坡,推動零星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的整合調整,讓耕地布局更加符合農業生產規律。基於鞏固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成果的目標,我們積極探索建立永久基本農田優化調整機制,及時將通過耕地整改恢復等方式增加的可長期穩定利用耕地劃入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推動永久基本農田布局優化、集中連片。為了切實維護好群眾合法土地權益,各地耕地整改恢復工作穩妥有序實施,要求充分尊重農民意願,根據實際情況給予合理經濟補償,留出一定過渡期,堅決杜絕「簡單化」「一刀切」等強制復耕行為。

耕地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們將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量質並重、嚴格執法、系統推進、永續利用」的總體要求,秉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理念,持續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一方面,著力健全「長牙齒」硬措施工作機制,從嚴落實耕地用途管制、黨政同責考核和耕地保護督察執法,持續配合立法機關完善耕地保護法律體系,以「零容忍」態度嚴肅查處違法占用耕地從事非農業建設、挖湖造景等行為;另一方面,持續深化耕地占補平衡和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等重點領域的改革,積極開發各類非傳統耕地資源,為國家糧食安全、資源安全和生態安全築牢屏障。

節約集約用地,高質量發展動能更強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節約集約用地是保障高質量發展的大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深入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快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提高土地要素配置精準性和利用效率,增強對優勢地區高質量發展的保障能力。

我們連續推出一攬子政策加強用地用海要素保障、推進閒置存量土地處置,強化規劃和用地支持,通過盤活存量、釋放增量、技術支撐、示範引領持續提高節地水平,有效構建土地要素保障新模式。各地探索「用山上換山下」「用存量換增量」「用地下換地上」「用資金技術數據換空間」,湧現出一批節地典型。半年來,全國新一輪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43個城(區)累計啟動實施低效用地再開發136.15萬畝;一年來,全國350個市縣深化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累計入市1.31萬畝;2018年以來,全國累計消化批而未供土地2850萬畝,處置閒置土地876萬畝,為推動城鄉發展轉型提供強有力支撐。

從規劃引領到市場配置,從框定總量到盤活存量,從標準管控到技術推廣,從考評激勵到示範引領,節約集約用地舉措越來越精細,用地要素保障的路子越走越寬。我們要著眼於「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提升效率」,持續創新機制、優化政策保障,為城鄉統籌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持續穩定的用地保障。一方面,落實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健全節約集約用地的規劃引領、市場配置、標準控制、考核獎懲、法律政策體系;堅持要素跟著項目走,新增建設用地優先支持國家重大項目、民生項目和「兩重」建設項目等。另一方面,繼續深化「增存掛鉤」「增違掛鉤」等獎懲機制,完善城中村等城鄉低效用地再開發政策措施,以鄉鎮為基本單元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推動城鄉統一土地市場建設,促進城鄉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發展。此外,創新土地供應機制,促進土地要素向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集聚,有力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

當前,國內外發展形勢錯綜複雜,我們必須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自覺踐行「節約集約用地,嚴守耕地紅線」,積極推動經濟結構持續向優、增長動能持續增強、發展態勢持續向好。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往期推薦

嚴管嚴查不放鬆 西昌公安交警持續開展貨車整治

持續上升!2024年高考西昌本科3142人上線

做本土歷史文化的「拾荒者」 尋覓老街四合院的鄉愁記憶

來源丨中國自然資源報

編輯丨林碧姣 責編丨彭磊 洪小晶

主編丨文雅 耿玲玉 監製丨孔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0f5a3cbd970b632bdb1ed72bb5ea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