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7月12日,原江西都督李烈鈞起兵湖口討袁。
地點:
湖口
類別:
軍事
《申報》1913年7月15日(議會召開時間應為12日)
1913年7月12日,江西省議會議決公舉李烈鈞為討袁軍總司令,歐陽武為江西都督,賀國昌為民政長,俞應麓為兵站總監。李接電後立即與歐陽武、賀國昌宣布就職。並由歐陽武布告討袁,江西民氣為之一振。李烈鈞起兵湖口,正式就任江西討袁軍總司令,楊賡笙任討袁軍總司令部秘書長,方聲濤為右翼軍司令,林虎為左翼軍司令,江西講武堂堂長夏之祺為總司令部參謀長,何子奇為湖口守備司令,李明揚為湖口炮台總台長,通電全國。並由楊賡笙撰寫《江西討袁軍總司令檄文》宣布討袁。史稱「湖口起義」,為「二次革命」之先聲。
資料來源:九江文史資料選輯(二)
中國近代重大歷史軍事中,有兩件在九江打響了第一槍,其一是1913年反對袁世凱的二次革命,發生在湖口縣城;一次是1927年的秋收起義,發生在修水縣城。
二次革命乃辛亥革命之延續,贛省為先鋒,首發於湖口,得到多省響應,故後人讚譽湖口為「首義之地」,江西人為「革命先鋒」。這場由武寧人李烈鈞領導的起義,其背景簡述如下:
1.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12月,孫中山當選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次年2月,孫讓位於袁世凱,清帝遜位;
2. 1913年2月舉行民國首次國會選舉,國民黨獲得多數議席,宋教仁應出任總理,不料宋於3月20日在上海被暗殺。時人普遍認為袁授意暗殺,引發全國聲討;
1913年3月,孫中山與黃興等人在上海橫濱正金銀行內商討反袁問題 圖源:維基百科
3. 3月,孫中山與黃興在上海號召武力討伐袁,但遭到黨內人士普遍反對,多數黨員認為應當用政治手段解決矛盾;
4. 4月,袁世凱未經國會同意,以全部鹽稅收入作為抵押,與英、法、德、日、俄五國銀行團簽訂2500萬英鎊的「善後大借款」,此事引起軒然大波,受到各界普遍反對;
5. 4~5月,袁發布秘密動員令,開始軍事部署,準備向國民黨動手;
6. 6月,袁下令免去江西都督李烈鈞、廣東都督胡漢民及安徽都督柏文蔚的職務,並派兵南下。
再來說江西。辛亥革命爆發後,革命黨人李烈鈞被推舉為江西都督(見《歷史上的今天 · 2月23日 · 江西都督李烈鈞》),一時間贛省氣象一新,亦有很強的革命精神。作為孫中山先生的忠實信徒,李烈鈞堅決支持孫先生的指示,旗幟鮮明地反對袁世凱。
贛省通電全國反對袁世凱借款 《申報》1913年5月6日
為了擠壓國民黨勢力,袁世凱先後採用裁軍、派省長「軍民分治」和巨款賄賂等手段對付李烈鈞,均受到李烈鈞的抵制。6月9日,袁世凱下令罷免李烈鈞職位,由黎元洪兼任,其後罷免的幾位都督也都是國民黨人。同時,袁派兵從武昌方向沿江而下進入江西。彼時江西軍隊主要布置在湖口、九江一帶以鉗制長江水運。
被罷免的李烈鈞在6月中旬到達上海,面見孫中山。此時孫中山亦極力鼓動國民黨武裝反抗袁世凱,但無人明確響應。只有李烈鈞聽從號令,決計獨立起義。孫中山一生中,絕大部分時間在國外鼓動革命,辛亥革命後的很長時間內,他並沒有自己的軍隊。可以說李烈鈞是他唯一的嫡系,最忠實的追隨者。在上海,李烈鈞被孫中山、黃興等人推舉為護國討袁軍總司令。
江西都督李烈鈞像 圖源:維基百科
7月8日,李烈鈞秘密潛回湖口。他召集舊部,通電贛省,約法三章:一、誓誅民賊袁世凱,二、鞏固共和政體,三,保護中外人民生命財產。
7月12日,湖口成立討袁司令部,李就任總司令,隨即宣布獨立,發布討袁檄文,通電全國,痛斥袁世凱:「乘時竊柄,帝制自為,意圖破壞共和,為全國之公敵。」湖口首義三日後,黃興在南京促使江蘇都督討袁,其後又有湘、鄂、皖、閩和上海、重慶等省市相繼宣布獨立。
二次革命時期的北洋軍,拍攝時間地點不詳 圖源:網友大寶
由於1913年的討袁起義相似於兩年前的辛亥革命,也是革命黨發動,南方各省獨立而反對北京政府,故史稱二次革命。這次革命雖有多省參加,但大多是觀望狀態,起義軍的主力和主戰場在李烈鈞領軍的江西贛北和黃興領軍的南京,故在當時被稱為「贛寧之戰役」
在李烈鈞回到湖口前,袁世凱已派北洋第六師李純(後任江西都督)所部從湖北進入江西,在九江—沙河一線布防。因此,討袁軍只能倉促上陣,雙方在九江市周邊展開激戰,多場戰鬥發生在十里舖、沙河、瑞昌、德安等地。
戰役伊始,討袁軍初戰告捷。但李烈鈞部下多有叛變、觀望不前者,且雙方兵力懸殊,討袁軍械餉不繼,連連失利。7月25日,袁軍攻陷湖口。7月28日,黃興看到大局無望,遂離南京出走,討袁軍全局動搖。李烈鈞堅持抵抗,退守南昌,繼而轉移豐城。8月18日,李純部占領南昌,江西大勢已去,各省紛紛取消獨立。9月,南京及重慶失陷,二次革命宣告失敗,李烈鈞逃往日本。
九江戰地圖 《申報》1913年7月17日
關於二次革命,後人評價不一。有人認為這是革命的行動,有人認為是孫中山為了權力搞武裝反叛,使中國剛剛開始的政黨政治隨著暴力革命的發生而毀於一旦。筆者以為,雙方並無對錯可言,本就是不容於水火的兩股勢力,早晚都會火拚起來。
二次革命的迅速失敗,不僅在於雙方兵力、財力相差懸殊,而是國民黨武裝反叛並不得人心。老百姓好不容易盼來了韃子滾蛋,國家民主和平的好日子,才幾天這幫新舊軍閥們就開始互相咬,全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國民黨反對袁世凱裁軍,李烈鈞作為江西都督抵制中央,請問:供養大批軍隊的江西省老百姓會支持誰?
兩年後,李烈鈞在雲南再舉義旗,挑起了護國戰爭,這回袁世凱就玩完了。國民黨站在道義的制高點:袁世凱要稱帝,把好不容易趕走的滿清韃子那一套再弄回來,傷害了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大家當然就會反對你。
出師有名還是無名,決定成敗。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是介紹本地歷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選取有明確史料記載的發生在當日或當月的一個事件,配以相關的照片、新聞圖片和文獻書籍等影像資料,並對事件緣由及產生的影響作出適當的評述。由於筆者水平有限,資料殘缺,必有謬誤及取捨失當之處,誠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