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縮果病持續時間長、危害程度大、傳播速度快,該如何科學防治?

2019-07-18     果蔬小靈通

在民間流傳著這樣的諺語:「一日三棗,一輩不老」。大棗是我國醫藥寶庫里具有獨特功能的良藥,是滋補健身的佳品。古人認為它具有「死者生,病者起」的神效。我國是大棗的原產地,相傳,黃帝帶領大臣去狩獵,走到一個山谷時,饑渴難耐,忽然見幾棵大樹上生長著誘人的果實,大家馬上去採摘了,吃起來酸中帶甜,十分美味,眾人不知是什麼果實,黃帝命名為「棗」。

我們的祖先就曾用一首詩表達了棗樹的婀娜與美味:

好植蓬萊樹,無凝枳棘姿。雞心藏密葉,羊角出高枝。外炳丹朱彩,中含石蜜滋。何當如尹令,見食玉文時。

棗樹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種植起來比較容易,然而在種植過程中會出現很多病蟲害,嚴重影響果樹的生長發育、果實的品質與產量。特別是在高溫多濕的雨季,不僅溫度高,而且降雨多,降雨量大,容易爆發棗縮果病。這種病害在我國各大棗樹種植區都有發生,特別是在河北、河南、遼寧、山西、陝西等大棗主要的生產區。

棗縮果病持續時間長、危害程度大、傳播速度快,且發病集中,嚴重影響了大棗的品質和產量,輕則造成果實失水皺縮、味苦,重則造成造成大面積落果。那麼到底什麼是棗縮果病,應該如何科學防治,及時控制病害呢?

今天,我們就從棗縮果病的症狀表現、發生規律、發生時間及防治措施這四方面進行分析,以供大家參考借鑑。

一、棗縮果病的症狀表現

果實染病後逐漸萎縮,未熟脫落。病果味苦無食用價值。受害的果實進入白熟末期,梗窪著色變紅時開始有病狀出現。發病初期果皮出現淺黃色暈環病斑,環內略凹陷。後病斑轉呈水漬狀,邊緣不清,稀疏分布針刺狀圓形褐點,造成果肉變成土黃色,質地鬆軟,果皮呈暗紅色,沒有光澤,果柄變成黃色。受害的果實失水皺縮,果肉淺褐色,呈海綿狀,味苦,容易發生落果。

二、棗縮果病的發生規律

(一)病原

關於棗縮果病病原眾說紛紜,目前已報道過的有6種真菌和2種細菌,分別是盾殼黴菌、細鏈格孢菌鏈、群生小穴殼菌、細交鏈孢菌、毀滅莖點霉、殼梭抱菌及細菌類輪紋大莖點菌、細菌,能單獨或共同侵染果實。棗果未成熟時發病主要是真菌侵染,果實將近成熟時發病主要是細菌侵染。此外,也有研究認為,縮果病是因生理性缺硼引起的。

(二)發生原因

棗縮果病發生的輕重與颳風、下雨、樹體長勢過旺、不當農事操作等造成棗果果皮受傷以及品種抗病性不同等原因密切相關。

1. 品種與棗縮果病的關係

我國具有豐富的棗品種資源,不同品種對縮果病表現出顯著的抗性差異。金絲小棗、圓鈴棗、長紅、冬棗、雞心棗、齊頭白、牙棗、九月青、贊皇大棗、雞心棗、駿棗等發病較輕,婆棗、灰棗、靈棗、梨棗、木棗、扁核酸、婆棗和壺瓶棗等發病較重

2. 樹勢、樹齡及枝齡與棗縮果病的關係

樹勢、樹齡及枝齡等因素對縮果病發生也有明顯影響。樹勢的強弱關係到發病的輕重,樹勢弱的發病不僅早而且嚴重,樹勢強的則相反。幼樹縮果病的發生率低於大樹;從枝齡上看,多年生枝上的棗果發病重於1~2年生枝上的棗果

3. 間作物種類與棗縮果病的關係

棗園間作及間作物種類影響棗縮果病的發病輕重,因為間作物的種類和布局,直接影響到園內的通風透光和果樹冠內濕度。棗園未除草的發病重,人工除草的發病輕;棗糧間作的發病輕,而種植密度大的棗園發病重。從間作種類上看,間作玉米、黃豆的棗園發病最重,其次是棉花,間作紅薯、花生等低稈作物發病最輕。

4. 氣候條件與棗縮果病的關係

在氣候及地理因素的影響方面,陰雨天數和降雨量與田間發病率呈正相關,7~8月陰雨天多(相對濕度大)、降雨量大則發病重;反之,發病輕。氣溫在26~28℃時,一旦遇到陰雨連綿或夜雨晝晴天氣,此病就容易暴發成災。在8月中旬,若感病期陰雨連綿或遇上間斷性晴雨交替高溫、高濕天氣和連續大霧,則易大暴發,尤其在果實白熟期至成熟期之間遇雨後3~5天內病情會突然加重。

5. 土壤類型與棗縮果病的關係

在同一氣候條件下,相同年份勃土地較沙土地棗園重,坡地較平地棗園重,土壤養分充足、配比合理的地方縮果病輕,反之則重。

6. 棗果成熟度與棗縮果病的關係

不同成熟度棗果發病情況有很大差異。一般在棗果梗窪變紅(紅圈期)到1/3變紅(著色期),棗肉含糖量在18%以上,pH值5.5~6.0,氣溫23~26℃時,該病發生最重。這個時期正是棗果快速膨大並開始著色成熟的重要階段,因溫度高、生長速度快、果實含糖量增加,為病菌的侵染創造了有利環境,從而容易感病。轉紅期棗果的發病率遠高於綠果期。在白熟期棗果中,病果的維生素C和酚含量降低速度快於健康果,過氧化物酶活性迅速下降的速度慢於健康果。

7. 栽培條件與棗縮果病的關係

施肥不合理,偏施氮肥、未及時修剪、枝葉密集、通風透光不良的間作棗園,發病較重。及時發現並防治銹壁虱、蜻象、介殼蟲等刺吸式口器害蟲及桃小食心蟲,蟲害輕時,縮果病發病輕,反之則發病重。

三、棗縮果病的發生時間

病原菌可在樹皮、棗頭、棗吊、棗枝條、落葉上越冬,其中棗股和落果是主要的越冬場所。不同病原分布在樹體上的不同位置,細交鏈孢菌主要在落葉、棗刺、落果、棗吊上越冬,聚生小殼菌的主要越冬場所是在主幹樹皮及一、二次枝樹皮和棗股。

病菌主要通過傷口侵入,尤其是機械刺傷,特別是刺吸式口器害蟲造成的傷口最有利於病菌的侵染。病菌也可直接穿透果皮進行侵染,但發病速度明顯變慢。此外,棗縮果病菌可潛伏侵染,從花期開始侵染花、葉,但沒有明顯的症狀,在棗樹生長的各個時期均可侵染

我國北方每年7~9月份往往降雨頻繁,並伴隨著大風,大風使葉片和果實摩擦嚴重,在果皮上形成傷口,而連續陰雨,晝晴夜雨,而且雨後高溫的極端天氣往往使棗果表面形成裂傷;偏施氮肥,果樹貪青徒長,枝葉茂密,通風透光不良的情況下,不僅會造成蟲害的嚴重發生,還會增加棗果果皮的受傷機率。

一般從棗梗窪變紅到1/3變紅時(6月下旬至7月上旬),當棗肉含糖量18%以上,氣溫23~26℃時(8月中旬到9月上旬),是此病的發生盛期,尤其是陰雨連綿或夜雨晝晴的天氣,最容易暴發流行成災。

四、棗縮果病的防治措施

(一) 農業防治

1. 清理果園。在果實收穫後,果農要及時地將園內雜草、枯枝落葉、落果僵果等徹底清理,並帶出園外集中處理,從而減少病菌的初侵染源;

2. 刮除老皮。秋季棗樹落葉後到第二年春季發芽前,將枝幹的翹皮、裂皮、病斑刮除,以減少病蟲害的越冬場所;

3. 冬剪除蟲。在棗樹休眠期進行科學合理的修剪,將病蟲枝、枯死枝、蟲繭疏除,減少越冬害蟲數;

4. 封堵樹洞。稱取適量的硫酸銅、石灰、水、膠泥,攪拌均勻,和成藥泥,將樹洞堵嚴;

5. 科學管理。加強土肥水管理,增強樹勢,減少裂果,提高果樹的抗病力。做好園內排水設施,雨澇季節及時排水,多施有機肥,適時、適量地增施P、K、Ca、Be肥,同時控制N肥的用量。

6. 選用抗病品種。選用抗病品種,是防治棗縮果病最經濟有效的措施。既能減少農藥的使用,避免環境污染,還可降低大棗的生產成本。

(二) 化學防治

1. 認真做好傳病昆蟲的防治

昆蟲是棗縮果病的傳染源,注意重點防控,4~9月防治棗紅蜘蛛、介殼蟲等害蟲,可噴施5%氯氰菊醋乳油1500倍液、73%克蟎特乳油2000~3000倍液、40%速撲殺乳油3000倍液等高效殺蟲劑;8~9月防治桃小食心蟲、棉鈴蟲等害蟲,可噴施5%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12.5%特譜唑(烯唑醇)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30%桃小靈乳油3000倍液等殺蟲劑。

2. 一般年份可在7月底或8月初噴洒果樹專用「天達2116」1000倍液+天達諾殺1000倍液,每隔5~7天噴洒1次,連續噴洒2~3次。噴藥時可結合防治害蟲加入25%滅幼脈3號懸浮劑1500~2000倍液或2%阿維菌素乳油3000倍液。

3. 在棗果轉紅變色期的發病前後,噴50%的DT殺菌劑500倍液或12.5%的特譜唑粉劑3000倍液,現用現配,每隔7天噴一次,連噴3~4次。

4. 多雨年份,從7月10日開始,噴施80%的大生M-45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隔10天噴一次,共噴6次,好果率達90%。

棗縮葉病發生面積廣、危害程度深,已經成為棗樹生產上的一種毀滅性病害。為了防止棗縮葉病的發生,在種植之前對因地制宜的選用抗病品種,清潔棗園,並進行科學的水肥管理。

在種植期間要刮除老樹皮,減少病菌的越冬場所,並隨時進行果樹的除蟲工作,以減少病害的侵入途徑。定期對果園內部進行巡查和管理,並對往年曾發過病的樹木進行重點觀測和預防,以防止感染復發。

在對棗縮果病進行化學防治時,要抓住幾個關鍵的防治時間,並使用相應的藥劑。噴洒的藥物一定要合理,太多會造成藥害,太少會達不到藥效。應用科學的防治方法,做好防治工作,就能帶來高品質、高產量的大棗,帶來豐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f5aLGwBmyVoG_1Zvlw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