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國家衛健委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推廣三明醫改經驗相關情況。該場發布會移師重慶,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米鋒稱,重慶結合實際探索創新,在醫改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進一步拓展和豐富了三明醫改內涵,也不斷把醫改工作向縱深推進。而從發布會的實際內容看,其大部分篇幅都與推動醫療資源下沉擴容有關。
建立高效有力的醫改領導體制
此前,該系列發布會已經在北京市、江蘇省鹽城市、福建省泉州市、河北省石家莊市先後召開,給均給出了對三明醫改的不同理解與推進路徑。重慶市人民政府副市長但彥錚則認為,三明醫改經驗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建立高效有力的醫改領導體制和組織推進機制。
據稱,重慶市委市政府成立醫改工作專班,負責全市醫改工作的領導、組織、推進;市委深改委會議每兩月聽取各項目進展情況彙報,督促任務落實。市委每年統籌推進一批重大改革項目,目前涉及醫改的一共有8項,包括優質醫療資源靠近老百姓、推動數字醫學影像服務改革以及健全醫養結合服務體系等,逐步解決相關問題。
與其他幾個地方相比,重慶市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於一體,各區縣之間存在經濟發展水平、醫療資源等方面的差異。當地的一大工作中心,就是推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
重慶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潘建波介紹,重慶市轄區有8.2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有3200萬人,其中仍有933萬農村常住人口。為了解決邊遠地區看病不方便、不高效的問題,當地的思路是,先建設好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隨後推動城市醫療資源向區縣延伸,再推動區縣級醫療資源向基層延伸。
他給出的數據顯示,17所市級醫院分區包片幫扶區縣級醫院,派出管理、醫療骨幹人員不低於1年駐守區縣級醫院。全市建成醫共體78個,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11個;市級財政投入2.5億元,按照縣級醫院服務能力標準,打造區縣域醫療衛生次中心61個;以「縣聘鄉用」的方式向鄉鎮衛生院派遣區縣級醫院技術骨幹,每年不少於1000人;開展「鄉聘村用」的方式,用鄉鎮衛生院余編或者聘用的方式來招錄執業醫師到村衛生室工作,目前總共有417人;實施大學生村醫計劃,目前在編在崗的有65人。最後,推動區域內醫療衛生連續服務,各區縣全面建成「醫學影像、醫學檢驗、心電診斷、病理診斷」資源共享中心,實現「基層檢查、上級診斷」
「2023年我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占比達到了56.4%,較2019年增長了5.6個百分點。」他說,「努力實現大病重病在本市解決,一般病在區縣解決,頭疼腦熱在鄉鎮、村裡解決的目標。」
10月10日,在重慶高新區白市驛鎮驛站社區,家庭醫生上門為老人做健康檢查。 新華社記者 黃偉 攝
如何下沉醫療資源?
具體到醫療體系涉及的各方,如何操作?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黨委書記吳昊介紹,其所在的城市醫療集團目前有成員單位21家,其中市內醫療機構18家、市外醫療機構3家,採取了「固定+柔性」的幫扶模式,派遣管理人員到幫扶醫院掛職至少1年的副院長,目前已經有39人次;開展了主治醫師下基層幫扶駐點工作,比如幫助榮昌區首次開展了複雜肺段切除術、幫助華鎣市組建了第一支多學科診療團隊,提高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該醫院定級「三甲」,在當地有較高的醫療能力。
他提到的另一項工作是大力發展遠程醫療協作。該醫院構建了連接區縣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遠程醫療協作網,目前入網的機構已經達到了158家,覆蓋全市的36個區縣,同時輻射到了四川、西藏、新疆等地。
「我們的遠程醫療服務正在不斷提高它的響應速度,比如我們的遠程會診急診在1小時內響應,平診在6小時之內就能得到安排;我們的遠程心電、影像急診30分鐘內完成,平診當天完成診斷;我們的遠程病理在24小時內能夠完成診斷。目前,整個遠程醫療協作網已經服務達到243萬例次,有效地方便了基層群眾的就醫。」吳昊說。
作為配套性工作,基層醫療機構也需要採取相關措施打通醫療資源。重慶市渝北區龍興中心衛生院院長陳德惠介紹,該院通過全區醫療「反哺計劃」,嘗試提高醫生能力。例如,依託16名「區聘鄉用」人員,指導新建了兒科、消化科等。該院現有8名醫生可獨立開展胃鏡檢查、兒科診療、全身麻醉等20項新業務,為轄區群眾就近提供服務。兒科年門診量超1.5萬人次,患者不再需要跑到30餘公里外的區級醫院看兒科。
另一措施與前面提到的遠程醫療有關。據介紹,在該院做了檢查檢驗後,數據立即上傳到上級醫院診斷並出具報告,同時接入了市級醫檢互認平台,與所有入網醫院實現跨院調閱、互認。今年以來上級醫院幫助診斷6600多例,醫檢結果互認1000餘例。此外,該院與區人民醫院信息系統實行了互聯互通,針對危急重症患者,區人民醫院可直接調取診療信息,提前了解病情,做好救治準備,通過綠色通道直接轉至相應的科室,確保了患者在最短的時間得到救治。今年以來累計上轉的患者有128例,接收上級醫院下轉的康復患者19例。
農村地區也有類似的「通道」。重慶市黔江區委書記羅成介紹,黔江位於渝東南山區,距離重慶主城有300公里,到市級醫院看病非常不方便,當地採取三個方面策略,提高就近看病能力。
一是,加大政府的投入,發揮中央資金的牽頭引導作用。共投入了6.76億元,整體搬遷中心醫院,順位搬移區中醫院和區婦幼保健院,將整個區域的公立醫院均衡布局。二是,投入了2.17億元加強腫瘤、心血管、重症醫學和兒科等10個專科建設,市級臨床重點專科增至33個,並成功申報了國家腫瘤臨床重點專科。三是,深化公立醫院運行機制改革,深化DRG支付方式改革,優化醫院的收入結構,醫療服務收入占比較項目實施前提升了4個百分點。實施了編製備案制改革,增加公立醫院人員編制1200名,同步制定了高層次衛生人才的專項政策,建立了醫療技術區級資金池。四是,加強與高水平醫院的合作。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簽訂了合作協議,中心醫院作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網絡聯盟醫院,華西技術和管理加快向該區平移,已有72名華西專家來黔幫扶,目前已經開展了複雜肝癌切除術等新技術6項。
「在家門口也能看大病、看好病,區域內就診率提高了2.1個百分點。」他說。
采寫:南都記者宋承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