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諮詢:孩子檢查出先天性心臟病、室間隔缺損0.7cm,問可否自己長好,是不是必須要手術?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先心病室缺的治療及手術時機。
室間隔缺損在臨床中,是比較常見的小兒先天性心臟病。不同於肺動脈閉鎖、大動脈轉位等複雜先心病,一經發現須立即治療。室間隔缺損,在治療時機上是非常靈活的。、
室間隔缺損的治療原則:
主要是根據判定孩子缺損直徑大小而定的,當然還需要考慮是否室缺合併有其他的心臟畸形的情況。一般而言,缺損直徑在5mm以下的,理論上認為是可以自愈的,不必急於手術。需要手術的話,手術時機需要分情況考慮:
(1)一般而言手術推薦2~5歲:
室間隔缺損患兒如果沒有合併其他心臟畸形,症狀反應也並不明顯劇烈的,建議不要過早手術。因為如果患兒年齡過小,心臟結構尚未完全發育成熟的情況下,手術存在一定風險,另外如需介入治療植入封堵器,患兒日後心臟發育好後,手術時的封堵器尺寸很可能不再匹配孩子心臟,有再度手術的風險。但是也不宜過晚,推薦要在學齡前完成,畢竟室間隔缺損長久不治,還是有可能導致併發症的形成,於病情不利。
(2)大口徑缺損,合併肺動脈高壓患者應爭取在2歲以內手術:
大口徑缺損的孩子在出生1~2個月後,出現呼吸急促、多汗,體重增長緩慢、面色蒼白。患兒常有呼吸道感染,易患肺炎。聽診可聞雜音。大口徑缺損患兒的心肺功能受損一般較重,特別是經積極內科治療仍頻發心臟、呼吸功能衰竭,如延以時日,自然死亡率較高,而且因肺血管繼發性病變發展早而快,常失去手術機會,因此主張在2歲以內手術。不過,若是患兒合併有肺動脈高壓,不能立即手術,需要輔以藥物治療,控制肺動脈高壓後,達到手術適應症的情況下再手術。
(3)危險情況需緊急手術:
當然,室缺雖為簡單先天性心臟病,但是臨床中不乏需要立即手術的室缺病例。如果患兒分流量大,並發危及生命的頑固性心力衰竭和肺功能不全,在內科治療無效的情況下,應該要立即手術,一般要控制在出生3個月內。術前還是要做好細緻的準備工作。
室間隔缺損的缺損大小,是判定孩子是否需要手術的一個重要標誌:
對於缺損大小在8MM以上者,可視為大型室缺。大口徑缺損的患兒普遍心肺功能較差,易出現心力衰竭和肺部感染,自然死亡率較高。建議在發現後立即治療,較好的手術時間在1歲。
治療中型室間隔缺損應注意什麼?
臨床上一般把直徑在0.5~0.8厘米的室間隔缺損,定義為中型室缺。相信很多患兒家長都有這樣的體會:中型室缺在選擇治療策略上,往往非常糾結。不像小型室缺,可以先等待自愈,大型室缺直接考慮手術。
中型室缺由於其特有的病理特點,往往會讓家長犯難:等待自愈害怕錯失手術機會;早期手術又怕危險性大,得不償失。那麼中型室缺的治療的關鍵點在哪?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呢?
關鍵是掌握下列幾點:
(1)症狀揭示病情,可幫助家長預判:
中型室缺症狀較多,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室間隔缺損症狀。症狀輕者可有易感冒、發燒,咳嗽等,症狀較重者也可能出現呼吸困難、咳痰咳血等。症狀的輕重緩急,從一定角度闡述了患兒的病情嚴重與否,可以幫助家長進行預判。
(2)系統檢查是關鍵,併發症尤為重要:
患兒出現嚴重併發症的話,原則上是要立即使用藥物控制病情,並擇期手術的。經X線胸片及超聲心動圖檢查,可以明確患兒有無肺動脈高壓、心力衰竭等併發症。所以早期的檢查十分必要,也是指導患兒規範治療的重要一環。
提醒:在經過系統檢查後,如果沒有併發症出現,且患兒症狀較輕的話,可以等待至2歲以後再視病情發展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一旦檢測出有肺動脈高壓等情況時,應該要儘快服藥,並早期手術。
如您有心臟疾病相關疑問,可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程雲閣醫生】留言或發送檢查報告免費諮詢。點擊「了解更多」查看先心病救助信息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