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生病會選擇「熬一熬」,或者根據自己的經驗對症下藥,比如常見的感冒、發燒這類病,憑著自己的經驗及時處理,有時候比耽誤時間去醫院可能會好,但是急性心肌梗死來臨時,情況則完全不一樣。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生常被認為是突然地、無聲無息地。其實不然,急性心梗大多有預兆。
一、如果中老年人出現以下症狀,一定要提高警惕,必要時及時就醫。
1、突然劇烈胸痛或胸部憋悶,或疼痛時間超過15分鐘。
2、出現心慌、氣短、噁心、嘔吐、面色蒼白、煩躁不安等。
3、出現原因不明的胸背疼、肩頸胳膊疼。疼痛的發作特點常常是今天脖子疼,第二天改成了下巴疼;或是今天疼,第二天又不疼了。出現這種疼痛轉移的現象,一定要引起注意,去醫院就診。
4、胃疼。患有肥胖症、三高且平時沒有上腹部不適的患者,如果出現胃疼要高度警惕,冠心病、心絞痛或急性心梗有時也表現為胃部有燒灼感。
5、牙疼。出現很短時間的牙疼,通常持續3分鐘左右,並在1周內反覆發作,需要引起注意。此外,類似一騎車牙就疼,停下後不疼了,再騎的時候又開始疼,這種情況也不要忽視。
6、焦慮失眠。從來沒有失眠經歷,或是沒發生什麼刺激、焦慮的事情卻毫無緣由地焦慮、失眠時,這可能是心梗信號。這種失眠不像普通失眠那樣睡不著,而是半夜忽然無徵兆地驚醒,感覺思緒像萬馬奔騰控制不住,或是湧現出無法解釋的恐懼感。
7、心跳加劇。如果在沒有任何誘因的前提下,忽然發現自己無緣無故心跳加速,持續時間在1分鐘到10分鐘之間,且常在體力活動、情緒激動或過度飽餐後出現,這可能是身體發出的心梗提示。 如果感覺疲勞頭暈,休息之後也不能緩解,要提高警惕。
二、突發下面這些部位的疼痛應該警惕急性心梗可能。
醫生提醒 : 但有20%~30%的病人發病時症狀不典型,首發症狀表現為胸外非典型部位疼痛,這種情況極易忽視,導致誤診或漏診。當有急性心梗高危因素的患者,突發下面這些部位的疼痛應該警惕急性心梗可能。
1、典型的胸骨後或心前區壓榨性疼痛常伴有煩躁不安、出汗、恐懼或瀕死感,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緩解。
2、前胸、左肩、左腋下、右上肢痛左肩是心臟的放射點之一,但是有時因為其定位不精確的特點,也有可能會出現左臂或是左前臂的疼痛,尤其是伴有胸悶、氣緊時,更要警惕心肌梗死。
3、胸骨後、頸部痛,是指頸與胸廓下緣(胸部正中或偏側)之間疼痛冠心病患者出現這種疼痛,往往呈陣發性的脹悶痛,有明顯的胸部緊迫感,並可牽引或放射至肩臂部等處。常見於中老年人,應警惕是急性心梗。
4、以腰部、背部、肩部的放射性疼痛為主出現這種情況,也要注意及時排查急性心肌梗死,以防悲劇發生。
5、上腹部疼痛也可以說是胃痛。如果患者出現出虛汗、嘔吐甚至暈厥時,要考慮急性心梗的可能性。
6、頸部、咽喉因為咽喉和心臟的神經受到同一節段脊神經的支配,當心肌缺血、缺氧時,產生的乳酸、丙酮酸、磷酸等酸性物質及多肽類物質,會刺激神經產生疼痛,並擴散至咽部的迷走神經,誘發咽喉疼痛症狀。如果出現咽喉痛,又找不到明確原因,並伴有胸悶、出汗或噁心症狀時,要警惕心梗的發生。
7、下頜痛、牙痛可能表現為頸部、下頜疼痛,甚至是牙齒疼痛,尤其是與運動相關的頸部、下頜、牙齒疼痛,即這些部位靜止狀態並不痛,但是走路就會疼痛,或是疼痛不止,並伴有頭暈冷汗等症狀時,那麼很有可能是急性心梗。
8、偏頭痛有人認為是由於心梗前,血管痙攣期伴發腦血管痙攣所致;也可通過自主神經反射性引起顱內外血管舒縮障礙引起。
9、左下肢、左腹股溝突然左下肢劇烈地疼痛,出現胸悶、憋氣及出汗,應警惕急性心梗。
10、無痛性心梗患者僅表現出輕微的胸悶,上腹部堵悶、不適、噁心、憋氣等症狀。糖尿病、閉塞性腦血管病或心衰的老年病人易出現無痛性心梗,容易漏診。
希望今天的內容能對您有所幫助。如您有心臟疾病相關疑問,可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程雲閣醫生】留言或發送檢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