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長安有多鼎盛?西安這5大博物館,讓你一天了解千年長安

2019-10-23     夏夢奇遇記

【本文3477字,閱讀時間15分鐘左右,建議收藏後仔細觀看。】

【給我一天,還你萬年】:陝西歷史博物館

陝西歷史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歷史類博物館,也是中國科學發掘品最豐富的博物館。經常會遇到很多外地遊客問路:「請問陝西省歷史博物館在哪裡?」 其實,陝西歷史博物館是一座國家級的的博物館,只是因為位於陝西而得名。本地人一般會說「陝博」或「歷博」,雖一字之差,卻讓「陝博」直接從國家級降到了省級,這期間的差距恐怕「謬之千里」了。

陝西歷史博物館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這裡不僅展示了豐厚的陝西歷史文化,而且涉及了博大的中國古代文明中。因為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都曾在此建都,也因此,這裡有著豐富 的文化遺存和深厚的文化積澱。

從外觀上看,陝博是「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唐風建築群。對於一座博物館,如果說「宮殿是風骨,珍藏是血肉」,陝博館內珍藏著上起遠古石器時代,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的珍品。

在這裡,每一件器物,都在無聲地講述著過往的歷史——或亂世流落、顛沛流離,或現世安穩、歲月靜好。陝博的文物不僅數量多、種類全,而且品位高、價值廣,其中商周青銅器精美絕倫,歷代陶俑千姿百態,漢唐金銀器獨步全國,唐墓壁畫舉世無雙。

【Tips:】

參觀前首先需要官網或者手機公眾號上預約,當天的免費票只有6000張,最好提前預約。

【長安歷史幾千年,東方智慧傳天下】:西安博物院

如果說陝西歷史博物館是包羅萬象的文化宮殿,那麼西安博物院就是再現長安盛世的大觀園。2007年「國際博物館日」(5月18日),在西安城南的千年雁塔園林內,一座有玻璃和石材營建的冷峻硬朗的現代建築驚艷亮相。自此,西安博物院內以「天圓地方」為建築理念的展覽館,和歷盡滄桑的密檐式建築小雁塔交相輝映。

有很多來西安的朋友們會請我推薦值得去的地方,西安博物院一直是我推薦的首選。主要是因為西安博物院整體按文物鑑賞、旅遊觀光、綜合服務三大功能區設計,是一座集博物館、名勝古蹟、城市園林為一體的博物館。在這裡不僅能看到以西安作為13王朝的古都、一千多年建都史為主線的"古都西安"展覽,還能在園林里遊玩,春天的時候院子裡有好多花,秋天的時候楓葉黃了,拍照特別好看。

再有就是可能很多小夥伴不知道,小雁塔就在西安博物院裡面,要去小雁塔一定進西安博物院,因為好多次小夥伴都說「我想去看小雁塔。」,當我告訴她(他)小雁塔就在博物院裡面的時候,他們看起來都有點不能置信。

西安博物院主要是展示西安的歷史變遷,博物院收藏了西安各個歷史時期的文物13萬件,其中擁有國家三級以上珍貴文物14400多件,並有相當一部分文物出土於周、秦、漢、唐等中國歷史上有重要影響的朝代。用於陳列的文物展品,是在這些藏品中挑選出的文物等級高、代表性強、影響面廣的文物。西安博物院文物展館的陳列由基本陳列、專題陳列、臨時陳列三部分組成。

我一般去博物院會規劃一個下午,帶點兒吃的喝的,慢慢看,每一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

【Tips:】

西安博物院是國內少有的周一依舊開館,周二休息的博物館。

開放時間:

1、每個開放日上午9:00至下午17:30。

2、每周二(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及除夕全天閉館,其餘時間開放。

【激情燃燒的歲月】: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

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哪一個帝王讓人愛恨交加。他統一六國、車同軌、書同文、立郡縣、修馳道、御匈奴、建長城……他焚書坑儒、征戰四方、好殺嗜血、居功自傲、自比三皇五帝……樁樁件件,無不讓人心懷敬仰而又膽戰心驚。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東巡,也是在這次東巡的途中,他暴斃而亡。而他從即位之初(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7年)就開始未雨綢繆,為自己修建的陵寢此時尚未完工,為了修建陵寢,他不惜徵集將近80萬人力,幾乎相當於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數的8倍,夜以繼日的加班加點,也一直到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秦始皇陵才修建好。此後直至2000多年以後的1974年,秦始皇陵里的兵團矩陣才慢慢的現出冰山一角。

1974年,陝西臨潼一個農民打井,無意中挖出一個陶制武士頭,由此,沉睡了千年的秦始皇陵兵馬俑矩陣開始浮出歷史,並大放異彩。此後,經過考古學家的挖掘,在臨潼秦始皇陵東側1000多米處,先後發掘了三座大型兵馬俑的葬坑。

其中一號坑最大,呈長方形,總面積達13000平方米,坑內整齊有序地埋葬著與真人真馬等高的陶塑兵馬俑;其次二號坑約6000平方米,是以戰車和步兵混合編組的主力部隊;三號坑最小,約5000平方米,坑內主要是統帥一、二號坑的軍事指揮部;這三個坑,彼此連接,各行其是,從而組成一個統一完整、威武雄壯的軍陣構圖。

秦始皇兵兵馬俑帶給觀者的震撼,沒有到過現場,親眼看見那些威武的兵傭得人,是很難體會到的。現在秦始皇兵馬俑也會策劃一些臨展,品質和等級都很好,很值得去參觀欣賞。

【Tips:】

1:秦始皇陵兵馬俑幾乎只要開館,就一定會人滿為患,所以建議想要仔細看兵馬俑的遊客,一定要在非節假日去,人相對會少一點。

2:憑藉兵馬俑的門票,可以在遊客中心免費乘坐擺渡車去看秦始皇陵,兵馬俑和陵是兩個地方,陵墓所在地林木很豐盛,環境也很好,不過大多時候是看風景了。

【陝西創建最早卻逐漸失落的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

來西安旅遊,陝西省歷史博物館和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恐怕是每一個遊客必去之處。這兩個博物館,基本上涵蓋了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脈絡,展示了最鼎盛時期的珍品。很多外地人對陝西的了解也是從這兩個博物館開始的。

相比之下,陝西創建最早的博物館——碑林博物館卻似乎在逐漸失落。因為每次向外地的朋友推薦碑林的時候,幾乎都被拒絕:「看不懂。」「就那些石碑呀……」「還有什麼可以去的嗎?」

表面上來看,似乎是「來者鴻儒,白丁勿訪」的高門檻限制了遊客;但實際上,也許是我們日常生活發生了改變,手機和鍵盤越來越普及,手寫的機會越來越少,曾經作為文化傳承中的一部分的書法,也在現實生活中被束之高閣。

但是對於書法愛好者,或者古代造像愛好者,碑林簡直是天堂。西安碑林創建於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數目最大的一座藝術寶庫,現有館藏文物11000餘件,陳列有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墓誌共一千多塊;著名的"昭陵六駿"就有四駿藏於這裡。

西安碑林博物館內有豐富的館藏,這裡既是珍藏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又彙集了我國曆朝歷代的文獻典籍和石刻圖案。如果天堂看得見,也許是碑林博物館的模樣。

【Tips:】

去碑林一定要請講解員,不然看不懂!雖然說大部分講解員會用培訓過的小故事,來講述碑刻雕像的歷史,但其中也是有專業知識的,只不過大多數都一帶而過,因為太枯燥了。如果史學功底不紮實,在碑林里真的是走馬觀花,浪費時間。

【尋找人類文明失落的秘符】:西安半坡博物館

「任何看似孤立的象徵符號之間都存在隱含的相關性,整個世界是一張由歷史和事件交織而成的無形大網,你看不到這種關聯,可它們一直存在,就在那表象之下。」——丹·布朗

在西安半坡博物館裡,那些鏤刻在陶器上,完全對稱的線條,人魚一體的圖案,排列整齊地圖形……無不帶有這塊土地上的祖先生活過的痕跡,這些好似密碼一般的圖紋,究竟是人魚共生的圖騰崇拜,還是祖先形象的簡化,亦或者巫師通天的象徵,時至今日,已經沒有確切的結果,只有這些失落的秘符,展示著曾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所擁有的文明。

西安半坡博物館位於灞橋區半坡路,是中國第一座史前聚落遺址博物館,也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博物館建在6000多年以前母系氏族公社的遺址之上,通過遺址和文物展現了6000多年前半坡人創造的原始文明。

博物館基本陳列由遺址保護大廳和出土文物展廳組成。遺址保護大廳分為居住區、墓葬區、陶窯區三部分,出土文物展廳分為「青青河畔」「生命之詩」「田園牧歌」「心靈神韻」「隱秘玄機」5個單元。

在半坡遺址出土的眾多文物中,尖底瓶是其中代表性的文物,關於它的用途眾說紛紜,或說用於汲水,或說用於釀酒,莫衷一是。半坡遺址的另一代表性文物是人面魚紋盆和人面網紋盆,前者現藏於國家博物館,後者藏於西安半坡博物館。

關於人面網紋圖案的寓意,西安半坡博物館副館長何周德說:「陶器上的刻劃符號意義非凡,一種是作為記事的標記,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中國文字最早的雛形。這些符號說明半坡先民已經有了數字和文字的概念。」此外,學界有多種觀點,較被認可的說法有圖騰說、黥面紋身習俗說、生命之神象徵說。如果有興趣,不妨親自去博物館探索一番。

【Tips:】

對走婚之和母系氏族社會感興趣的,可以去西安半坡博物館看看,相信會受益匪淺。

【我是夏夢,期待一起用開放的心態歷史的眼光發現世界之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O4zAG4BMH2_cNUgVZh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