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多年前在報紙上看到的香港案例

2023-08-25     寧南山

原標題:想起了多年前在報紙上看到的香港案例

這段時間看到了一些關於香港的新聞,是說今年疫情放開通關以來,大量的香港人北上到深圳消費,光是六月份就有408萬人次的港人到深圳,平均每天超過10萬人次。

深圳《晶報》記者就此採訪了費大廚辣椒炒肉區域負責人,他表示,羅湖的金光華店表現最為突出,該店周末的香港客人數量,在深圳所有門店中最多。「這些港人大都喜歡使用現金支付,並且有序排隊,各自玩著手機,表現得很安靜。有的時候吃不完的東西還會打包帶走,很節約。」他向記者說道。

老實說我像眾多網友一樣,懷疑這裡面的香港人其實不少是新入籍的內地人,但是從各種記者的採訪愛用現金支付的習慣來看,就不像是大陸人了,今年確實出現了香港人跑深圳的風向。

但是反過來,不管是我還是我身邊的人,都感覺現在缺乏去香港的動力了,主要是不知道去幹嘛,畢竟高樓大廈之類的都已經看過了,總之對香港的興趣比十年前大大消退了,而且2019年的黑暴,反映出一些香港人對大陸和大陸人不僅僅是歧視了,而是直接毆打攻擊了,更是讓不少人消解了去香港的願望。

就我而言,香港目前對我最有吸引力的可能是徒步了,畢竟海邊的風景還是不錯的,也不需要和普通香港人有太多接觸,準備有機會找個周末過去徒步走一走。

不知道為什麼,我又想起了之前在香港報紙上看到的兩個案例,在以前的文章裡面也發過,第一個是 從香港2017年高考狀元志願看香港的前途

下面這張圖雖然有點模糊,但是是我自己親手拍的,當時在國際航班上看香港的報紙,隨手翻到了這個新聞,說2017年香港的「高考」,六個狀元竟然有五個報考的志願是行醫,全部報的是香港本地大學的醫學院。

我當時想,至少還有一個叫梁冠康的同學不是行醫啊,那這個人的志願是什麼呢,我看了下報紙上樑冠康的志願,結果是香港大學牙醫醫學系,雖然不是當醫生,但是也是從事醫學啊。

我當時就覺得,六個狀元全部報醫學相關,這背後肯定是有問題的,這不是意味著香港學生的出路非常狹窄嗎?而且說實話,律師,醫生這兩個行業,我之前翻閱過日本殖民台灣時期的統治資料,發現日本人是嚴格限制台灣人上大學的,上了大學也嚴格限制讀工科,只讓台灣人讀醫學等專業,

律師,醫生是台灣人能從事的少數專業性工作,結果造成了台灣的律師,醫生群體親日嚴重,因為是日本殖民時期收益者,但反之其他的台灣人就沒有什麼高端的出路了,甚至只能在二戰時期上戰場當炮灰。

但是香港並不是殖民地,卻也出現了香港的頂尖學生集中學醫的情況,這就反映出了香港學生缺乏廣闊的出路,另外香港很發達的金融業,就業反而是全球化的,中環的金融白領裡面非常多大陸人,新加坡人,歐美人等等,不似其他行業可以以香港本地人為主。出路這麼狹窄,香港的年輕人會怎麼辦,果然兩年後的2019年,香港就爆發了黑暴事件。

所以很多事情的背後,是有很長時間的醞釀,以及深刻的社會經濟政治背景的,發展前途無望的社會會催生出憤怒的年輕人,而香港的年輕人把大陸和大陸人作為了發泄的對象。

我覺得這對中國大陸也是有警示作用的,這幾年生育率的急劇降低,我覺得就是一個信號,中國大陸2022年的人均GDP也才1.27萬美元,而在近日召開的中國人口學會2023年年會上,一篇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人口學者提交的論文顯示,初步測算2022年中國總和生育率已下滑至1.09。

這實在是太反常了,德國,英國,法國,日本,美國....這些人均目前遠比我們富裕的國家生育率都比我們高不少。

研究我國目前超低生育率的根本原因,對我們非常重要,因為這背後一定是出了一些問題,雖然東亞地區的生育率都超低,但別人都是富裕之後才降到這個超低水平,而且吧像日本現在生育率還比我們高,而日本也經濟停滯二十多年了。

我總是覺得,對於人類而言最重要的並不是當下的收入水平是多少,而是希望,這直接決定了當前的心理滿足程度和幸福水平。

香港人收入水平夠高吧,洗個碗一個月都有一萬多,普通香港人都有能力移民歐美,但是2019年依然會有黑暴發生。

東亞的年輕人,從小高強度讀書,工作了之後996,奮鬥一輩子就為了大中城市一套八十多平米,這種生活誰想要呢?

我之前也說過一些想法,當然這都是從個人角度出發,

比如應該鼓勵大搞新三線建設搞產業轉移到內地,那裡的房價和生活壓力不像一線城市那麼大,同樣的收入,可以讓老百姓過上更高的生活水平。

比如2021年就已經是我國歷史人口頂峰了,全國大部分城市和地區人口已經在下降了,而且每年下降的人口數量會越來越多,會達到每年下降一千萬人以上,那麼應該逐漸放開建低密度社區,建美式大別墅,讓老百姓在公寓樓之外有更多選擇,不用出國也有移民歐美後的生活方式可以選,不要總是錯誤的理解「集約式發展」,集約式發展是在滿足老百姓日益增長的生活水平要求的基礎上用更少的資源,而不是為了達成一個資源集約的目標而反過來壓縮國民的生活水平,壓縮國民的生活空間,不然集約了半天,省出來的給誰呢?

另外一個例子是我在多年前在一份報紙上看到的香港高級中產家庭的案例,

現在在網上也可以找到相關的文章提到這個案例,是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下對香港普通家庭的影響。我覺得對於當下的中國大陸家庭,也是很有借鑑意義的。之前我也發過文章講過這個例子。

這個例子講的是香港的李先生夫妻,兩人的工作都不錯,月入加起來有12萬港幣一個月,90年代初買了一套房,月供4萬港幣,有兩個小孩。

月收入12萬港幣,房貸才4萬,他們雇個菲傭一個月也才4000港幣左右,可以說綽綽有餘,生活水平是不錯的。

但由於在1998年之前香港的房價是一路上漲,樓市繁榮,於是夫妻倆在1997年買入第二套房,總價850萬港幣,付了260萬首付,貸款590萬港幣,月供5萬港幣,這樣兩套房加起來月供9萬港幣

但是買入第二套房之後很快1998年的金融危機來了,經濟開始下行,香港樓市迅速的大跌了50%,買入的第二套房的市價從850萬港幣下跌到了420萬港幣。

但是此時夫妻倆的工作還在,因此還可以繼續工作維持9萬的月供,但是隨著金融危機的蔓延,男方很快在1999年初因為公司倒閉而失業,光靠女方的工資不足以維持9萬的月供,但是第二套房又無法賣掉,因為按照420萬港幣的價格賣出去,即使賣出去也還不清590萬的房貸,還要再倒貼大約170萬港幣。而兩人根本沒有那麼多存款。

於是夫妻倆只能把早年買的第一套房賣掉了,但是因為此時房價大跌了50%,所以即使賣掉第一套房,在還清銀行貸款後收益也並沒有太多。

同時夫妻倆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可能是因為第二套房沒有裝修是毛坯房,或者離上班地方太遠),並沒有住進第二套房,而是在另外再租了個房子,而此時第二套房5萬的月供+租房+日常開支,光靠女方的收入全家現金流仍然是負,全家存款持續減少。

到了2001年底女方不幸也因為公司裁員而失業,導致完全無法負擔月供和家庭開支,拖欠了房貸,因此兩人都被銀行宣布破產。

我當時看過這個例子之後震撼是很大的,還特意的算了下裡面的數字,可以看下我當時的文章:

短文:月入十萬的高級中產是怎麼破產的---一個廣泛流傳的香港案例

雖然裡面的月供數字讓我感覺是不是報道錯誤,但是破產的邏輯是沒有問題的,那就是中國大陸幾十年的持續經濟繁榮,持續房價上漲,以至於讓我們都往往忽略了房價還能大跌這個可能性。

另外就是中國大陸長期快速發展帶來的就業機會眾多,也讓我們忘記了還有失業後長期找不到工作這個可能性。

我今天之所以還要說一下這個案例,是因為中國經濟的增速事實上在不斷降低,而這和人口的變化息息相關,畢竟幹活的人少了。

下圖來自中國統計年鑑2022,可以看出15-64歲的核心人口,2013年在數量上達到頂峰的10.1041億人。

而從比重上來看,2010年占比還有74.5%,到2015年下降到73.0%,到2021年只有68.3%了。

幹活的人少了,而要負擔的養老金更多了,經濟總量增速就一路下滑了,2022年9月13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一組數據,注意2013年是我國15-64歲人口頂峰,而統計了2013至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6%,那麼這之前的增速是多少呢?下圖是我從2012年的統計公報裡面截圖,

可以看出這之前的經濟增速,2008年是9.6%,2009年是9.2%,2010年是10.4%,2011年是9.3%,2012年是7.8%,這是多麼驚人的增速。

當然2013年-2021年的經濟增速平均僅有6.6%還要考慮疫情的影響,但是我們看疫情之前的增速,2018年為6.7%,2019年為6.0%,已經下滑到了6%這個區間,疫情以來的經濟增速2020年為2.2%,2021年為8.4%,2022年為3%,2023年上半年為5.5%。

因此由於我國人口結構和總量的變化,經濟總量這個大盤子增速在未來回到高增長是非常困難的,能回到6%以上就已經非常不錯了,未來我國能不能再維持10年的5%以上增長,得看延遲退休政策如何影響「幹活的人多少」,另外就是我國中高端產業能不能持續的實現突破,以及實現在全國的均衡分布。

我之所以說這個,是因為人口的變化,已經提前的預告了經濟增速的降低,因此對房價和就業要一個預期,那就是在經濟增速不斷下降的情況下,房價和就業存在的風險是比經濟繁榮期上升的,要考慮到本文中香港李先生夫妻一樣的風險。

當然對於整個國家而言,我們還是有機會和希望的,

那就是在收入端通過持續不斷的產業升級,拿下更多的高科技崗位,擴大我國中高端崗位的數量,而在支出端,則通過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契機,引導促進高科技新興產業在全國更加均衡的分布,畢竟同樣一個月入兩萬的崗位,如果是在成都,重慶,長沙,武漢,其生活水平都比在北上廣深高不少,如果在三四線城市就更不用說了。

現在人口已經處於下降通道且不可逆,要認識到人口才是新時代的最寶貴資源,而且不可再生,我一直覺得發展應該是以提高生活水平為根本目的,而不是犧牲國民的生活水平為達到某個碳達峰,碳中和,集約化發展的目標服務,逐步提高低密度社區,別墅的比例,更大的空間會讓人有購買太陽能發電系統,更多的家電,更多的車,生更多孩子的慾望,實質性的擺脫東亞公寓樓低生育率的惡性陷阱,又可以進一步擴大刺激消費。

以上是今天的一些零散的想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78347591169943e8c59c980cc4ba4c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