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最實至名歸的春秋霸主

2022-03-14     老叄說娛樂啊

原標題:誰是最實至名歸的春秋霸主

春秋霸主是一段特殊歷史時期的一種產物,其歷史使命主要是在周天子權威下降又沒有退出舞台時,臨時維持天下秩序的一種特殊存在。他們的存在有歷史的必然性,也是特殊歷史背景下的時代需要。他們都是時代的弄潮兒,也都用自己的方式做出了屬於自己的歷史貢獻。

春秋五霸在不同史書中有不同見解,但總歸逃不出以下幾位: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鄭莊公,他們的歷史已經過去兩千多年,每一位春秋霸主都有著讓人熱血沸騰的故事,他們的故事也都一直激勵著每一代熱血青年們建功立業的內心,始終伴隨著每一代華夏人的成長,他們的價值觀念和精神世界也早已深深烙進華夏文化之中。

如果我們站在東周這段歷史的角度,結合每一位霸主身上的代表事件,來評判一下誰的歷史貢獻最大,誰最實至名歸,我們今天就展開說一下。

鄭莊公:

鄭莊公是春秋時期最早的霸主,或者應該稱之為小霸,不過,因為鄭莊公開時代先河的做法,顯然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雖然很多人並不認可鄭莊公的霸主身份,但我還是認為需要隆重的來說一說鄭莊公。

鄭國稱霸時,其它諸侯國還沒有敏感的意識到歷史風向已經轉變,這時的周天子仍有比較強的實力,號召力和威望也都還餘威尚存,諸侯之間還沒有開始大規模兼并,當然除了鄭國。鄭國是別國土地上立足,站穩腳跟後又先後兼并了周邊多個小國,達到了方五百餘里的大國。

周平王東遷時鄭國功勞很大,鄭國首任國君鄭桓公在犬戎之亂中,戰死鎬京,第二任國君鄭武公護衛平王東遷,到第三任國君鄭莊公時,鄭國已經發展到了鼎盛階段。

齊桓公:

齊桓公當政之時,恰逢狄戎大規模入侵中原,給天下諸侯帶來極大震動。黃河以北的平原地區全部淪陷,處於河內地區的衛、邢兩個大國已然被滅,只有少數國民逃了出來,連鄭國也已經受到波及,而且毫無還手之力,如果再沒有人站出來振臂高呼,中原危矣、華夏危矣。

齊桓公就是在這樣的歷史關口,九合諸侯,打退狄戎入侵,幫助衛、邢復國,幫助燕國打退山戎。衛、邢復國的土地是齊國的土地,深表感激的燕君送齊桓公越界,齊桓公幹脆把這部分土地送給燕國。

秦穆公:

秦穆公是春秋時期秦國最知名的國君,其最大的特點是活的時間夠長,他一任國君期間,晉國前後更換了四次國君。壽命長的好處顯而易見,一生追求的東西可以試著從多個渠道嘗試努力。

秦穆公時期,秦國人才輩出,秦國變得強盛起來,已經在關中地區打遍所有對手,連強大的晉國也曾在他手中栽過大跟頭。一心有所作為的秦穆公,怎麼會一直只龜縮在關中一隅呢,他心心念念的始終是稱霸中原,但在東進中原的道路上,始終邁不過晉國這道坎。

從秦國到中原,雖然只有兩百多里的函崤通道,但卻有強大的晉國坐鎮,即便秦軍偶爾東出中原,最終也仍然是鎩羽而歸,還落得損兵折將。晉國雖不允許秦國進軍中原,但卻熱心的幫助秦國打通武關,引秦進楚,然而秦穆公卻並滿足於和楚蠻一爭高下,沒有參加過諸侯會盟,始終是一個心病。

然而到了晚年的秦穆公徹底想明白了,不在中原會盟諸侯又有什麼關係呢?只要能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同樣不失為一代驕子。從此,秦國調轉馬頭,全力西進,先後擊敗大荔戎、義渠戎、綿諸戎,重用戎臣由余,一戰而霸西戎,向西拓地兩千餘里。

晉文公:

晉文公是典型的大器晚成,由於國內的驪姬之亂被迫在外流亡十九年,但身邊始終追隨著一批親信:狐偃、趙衰、顛頡、魏犨、胥臣。歷經蒲、狄、衛、齊、曹、宋、鄭、楚、秦等國,有些國家能視之為上賓,有些國家待其卻如喪家之犬,流亡期間的重耳可謂是嘗遍人間冷暖。

歷經艱險的重耳終於迎來了命運的轉折點,一方面是晉國內部晉懷公不受擁護,一方面是秦穆公有意政治投資,於是便派兵護送重耳回國,歸國後即被迎立為國君。

晉文公這時已經年過花甲,然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一朝上任,便開始大展宏圖。先是對內進行軍政改革,推出六卿制度,穩定了國內形勢。

這時期楚國不斷北上,擠壓中原諸侯的生存空間,面對咄咄逼人的楚成王,晉文公決定出頭,兩國在宋形成了軍事對決之勢,終於暴發了城濮之戰。晉國用靈活外交手段積極爭取各路諸侯,戰場上又採取正確的戰術,從而獲得大勝。

此戰之後,楚國洶洶的北上之勢被壓制,周天子任命晉文公為諸侯之長,晉文公順勢用天子名義召開踐土之盟,會盟天下諸侯,成為一代霸主。

晉文公用不足五年時間,便獲得諸侯之長的地位,可謂神速。齊桓公用管仲凡30年才有此成就,秦穆公用百里奚治秦20年才完成霸西戎大業,楚成王用令尹子文治楚30年尚未能夠徹底稱霸中原,相比之下晉文公這五年時間,可以說是創造了一個政治奇蹟,從此晉國稱霸上百年。

楚莊王:

楚國不斷的北上,一心要爭霸中原,齊桓公阻止過楚國,晉文公打敗過楚國,秦穆公也扼制過楚國,然而楚國的北上之心從未被澆滅。雖然晉文公成功壓制了楚國,開創了晉國的百年霸業,然而這期間的楚國從未放棄挑戰霸主的努力,楚國會成功嗎?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抱定目標,持續努力,一定就會實現,對於楚國而言,這一刻馬上就會到來。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楚莊王,還創造了問鼎中原的成語,這些成語反過來又是他一生的總結,也是楚國中原霸業的正式開始。

楚莊王繼位之初,異姓令尹若敖氏勢力龐大,在朝中也是盤根錯節,楚莊王花了三年時間暗中調查,多年的布局,最終一舉而剝奪若敖氏大權。緊接著,便展開了政治變革,引入中原文化和制度,使楚國朝政耳目一新,國勢更勝從前。

楚莊王問鼎有多重?言外之意是已經有了問鼎天下之心,王孫滿則是機智的回答:國之興亡,在德不在鼎。兩人都在打啞謎,楚莊王卻已經明白了爭霸中原的真正要訣。

中原即是文明社會的代表,是一定要講規則的,不能一味的行霸道,楚國就是一直霸道行事,滅國五十有餘,然而到了中原,一味滅國顯然行不通了,前幾任楚王屢次在中原鎩羽而歸,顯然是沒能白其中的遊戲規則。那麼遊戲規則是什麼呢?答案是王道,要讓諸侯心服口服,要讓周天子也傾心於你。例如,晉文公如果沒有通過勤王取信天下,必然不會有城濮一戰時各國的支持。

楚莊王確實取到了真經,明白了爭霸中原的真正遊戲規則,從此一改過去楚國野蠻的面貌,真正的把華夏文化融入到楚國之中,從而獲得了天下諸侯的真心尊重。

楚莊王引兵圍鄭,鄭國國君以肉袒牽羊之禮謝罪,楚莊王覺得鄭國是有禮之國,不能滅,遂退兵。楚莊王伐陳後置陳地為縣,有人進言說這是趁亂滅國,貪其國土而已,不合周禮,於是楚莊王就復立陳國。

對小國行王道,楚莊王已經領悟並且行之有效。對於大國,只能在戰場上獲勝,才能贏得對手的尊重,楚莊王正是通過邲之戰的大勝晉國,才最終奠定了其霸主地位。

邲之戰之後,楚莊王為了徹底降服宋國,便引兵圍宋,前後達九個月之久,也不見晉國出兵,但楚莊王卻不輕易舉兵攻城,後見其窮困難支,又主動撤兵。這種兵臨城下,圍而不破、逼其誠服之舉,深深震撼了中原諸侯。楚莊王在霸道和王道的執行上都可謂登峰造極,結盟諸侯孤立強晉,戰爭總是解決問題的最終手段。

總結

在所有春秋霸主的稱霸道路上,總是首先在內政方面有所建樹後,然後再通過外部戰爭實現,這並不奇怪,因為外交是內政的延伸,軍事是政治的延伸。

「尊王攘夷」是春秋時期的歷史主題,所有稱霸的諸侯無一不是把「尊王」放在首位,這是政治前題,如果不尊王,那麼也就無法獲得諸侯們的承認,也不會獲得周天子的認可。

「尊王」是所有霸主的共同點,「攘夷」卻是各有各的不同。雖有不同,但「攘夷」都會通過戰爭實現,只不過戰爭的性質卻有所不同。

齊桓公的對外戰爭,主要體現在北逐狄戎,南退楚蠻,是典型的華夏文明保衛戰。

秦穆公霸西戎,是在西部方向上拓展華夏文明的生存空間,對於華夏功在千秋,遺憾的是秦穆公並沒有參加過諸侯會盟。

晉文公的對外戰爭,主要體現在抑制楚國北上中原,南擊楚蠻是當時諸夏的共同心聲,這時的楚國並沒有融入中原,還被視為蠻夷。

楚莊王時期楚國華麗轉身,積極融入中原,以夷變夏,然後以王道待小國,以霸道待強晉,邲之戰贏得對晉的勝利後,進而獲得霸主地位。

雖然「尊王攘夷」是春秋主題,諸侯兼并卻是歷史趨勢,我們不能說誰正義誰無道,每位霸主在其所在的歷史時期,都是一代驕子。

如果非在他們之間挑出一位最出彩的,齊桓公和晉文公是公認最成功的兩位,可謂是雙星閃耀,齊桓公是時代潮流的開創者,晉文公是時代潮流的繼承者,繼承者似乎走的比開創者更遠。但是,從對華夏文明貢獻的角度,我認為齊桓公是最當之無愧的諸侯之長,是最為實至名歸的春秋霸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27662febfe023fc5e26381b2d3dc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