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式系統領域裡面,目前山靈EM5幾乎一時風頭無兩,憑藉精美的外觀、豐富的拓展功能、以及支持多種流媒體播放的能力,在中檔價位目前是被眾多燒友種草的對象。
隨著索六萬、QA390系列、以及艾巴索家「MAX」系列的出現,帶有本體流媒體播放功能的「類台式設備」或者說「准隨身設備」正在逐漸走入主流燒友的視野,但EM5和他們不同的是,它在本質上依舊是很傳統的台式一體機設備,也需要220V市電來供電,只不過增加了本地播放和流媒體/網播能力,但這類功能使得它不再礙於固定場景的需求,只接上電源、插上卡、打開內置APP,甚至是只用一台手機進行藍牙接收,都可以直接完成播放任務。
EM5的外形就是個傳統台機的樣子,擺在那兒體積沒比我的奧萊爾S8、曠世CMA12要小,這倒談不上是什麼槽點,而且本身外觀做的很精美、正面的那塊大玻璃非常有辨識度。近期我把它替換掉了我原本iFi的組合套裝作為桌面主力來使用,平時除了用來作為PCHIFI機以外,新添置的天朗Gold5也由它來做解碼輸出。
EM5整體的設計語言以簡潔的黑色+金色為主,旋鈕金色的部分也做了鍍金處理,正面板的部分配備了6.35、4.4平衡和卡農平衡耳機接口。
螢幕的操控部分鑲嵌在了玻璃面板靠前的位置,一個1080P的4.7英寸螢幕,操作空間並不算大,和自家M30上那套應該是一樣的。而在之前的開箱中也介紹過,EM5內置的播放軟體非常多,包括酷狗、QQ音樂、亞馬遜音樂、Tidal、quboz、Deezer、Spotify等,在上市一陣子後,他們也終於是把呼聲極高的Apple Music給添加了進來。但大家對於EM5流媒體的操控性不要抱太高的期望,它並不是一台全開放式的安卓機,橫向扁平型的螢幕也不能支持完整的原生APP使用,比較像是連接Carplay之後的車機介面,基礎功能總體上都齊備,支持帳號登錄,但是拿QQ音樂和酷狗音樂來說,它們並不能同步最近播放。
當然了,作為一個台式機來說,很多用戶的使用場景很可能都是PC HIFI或者同軸/光纖輸入,所以大家如果願意折騰的話,也自然是可以給它更換對應的數字線材的。如果你不相信數字線材的作用,那也可以嘗試更換更好的電源線和避震,你若只是台機剛入門的話,信號線會是讓你理解「系統」的敲門磚。從EM5背面的接口可以看出,它並不支持純耳放模式,但對於數字輸入/輸出(包括光纖同軸USB)、模擬輸出的支持已經非常完備了,在本地播放源方面也支持TF卡和外置硬碟的接駁。
而除了流媒體APP和傳統玩法以外,DLNA、Airplay這種區域網絡功能的播放,都是非常實用的,同時EM5在開啟藍牙接收後的音質也可圈可點,而並不是僅限於「能聽」;而山靈還有自家的APP可以實現對於EM5的全局手機操控,如果有「床頭機」需求的話,EM5這一點會比單片機系統的QA390系列要有優勢。
台機作為山靈起家的老本行,在聲音方面我還是抱著比較高的期望值的,硬體配置方面也有很多值得說道的地方,感興趣的用戶可以去他們詳情頁查看,在此我就不打算詳細講了。這裡還是科普一項可能許多唯芯黨並不知道的事,AKM的4493在時間上要晚於4497,在誕生之時的定位是次旗艦級DAC(而且當年的山靈M5s首發了這顆DAC,他們對這4493已經有足夠深的經驗積累),本身規格和上限都很高,在晶片短缺的前提下,EM5能夠用上它還是挺不容易的(甚至我猜測山靈廢棄了原版UA2的方案就是為了EM5的晶片供量)。而山靈同樣還是一家喜歡在功能方面追求面面俱到的品牌,在EM5上,還有很多的功能點我沒有介紹到,比如雙頻WIFI、分離式電源設計、格式超全的藍牙接收/發射功能、MQA、NAS支持、雙重Hi-Res認證等。在一些重要參數方面,官方標稱32歐負載下的最高輸出功率可達1620mW、信噪比120dB。
還好EM5支持本地播放,給我的硬體測試簡化了不小的難度,所以不管官方怎麼標,拿AP做個「照妖鏡」吧,下圖是實測帶負載下單端和平衡口的輸出參數。
平衡口
單埠
Line Out
(EM5作為傳統台機,它的LO完全由後面板的XLR和RCA接口進行輸出,耳機口是不支持LO的,我手頭沒有BNC轉RCA的線材,暫時無法測試單端的LO數據)
我一般不愛以上這些常見的解讀數據,和具體聽感幾乎沒有半毛錢的關係,這裡還是給不了解測試的燒友們大概分析一下測試結果吧。
我嚴格按照THD+N(總諧波失真)<0.1%來記錄輸出電平,所以既然能在32歐負載下測到1300mW左右的輸出功率,說明EM5的驅動上限算是相當高的;而且基於帶載的前提下能夠在16歐下測試到110dB左右的信噪比,對於隨身用戶來說是可以放心使用中低增益來推自己手頭的絕大部分耳塞,作為一個傳統台機來說是非常不錯的純凈度表現。平衡口在300歐負載下能夠達到320mW的輸出功率,在這個價位來說也絕對是優秀的答卷;同時串擾水準穩定在120dB,從側面應證了EM5在聲場和分離度、層次感方面按理說不會差。失真表現在各個負載下都屬於比較無功無過的水準。
還是說回一些常提的老話,我並不鼓勵廠商們去拿輸出功率做宣傳,1620mW的這個數字很容易給人造成一種「可推萬物」的錯覺,台機這個領域水沒沒有那麼深、玩家們也能很直觀地去耳朵收貨,尤其是對於類似HD800這種級別的頭戴式產品來說,「推響」也不代表「推好」,手持旗艦非易驅動型頭戴式耳機的用戶,還是儘可能提高自己的預算為妙。而因為EM5本身具備多檔的增益調節和出色的聲音純凈度,它屬於是推耳塞和頭戴都非常得心應手的機器。
聲音方面,EM5我個人認為是非常值得細品的,但我還是想把醜話說在前頭,我並不認為EM5是一台以素質見長的機器,在動態、密度、信息量這些最直觀的素質指標上,其實並不算有什麼突出優勢,但它的各項聲音細節表現又沒有明顯短板可言,和同價位的傳統台機相比,它的能量感和線條感稍弱了一些,但這兩個缺陷有時候也是它的特點所在,下文我會有所提及。
同樣是山靈家的產品,我舉一個不嚴謹的例子,EM5和M6Pro 21所呈現的就是不同的路子,看過我往期評測的人應該知道M6Pro 21最直觀的優勢就是大動態展現能力和凌厲的聲音密度,有種「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勁兒大」的感覺。而EM5在搭配各種耳機時,所呈現的是一種並不急於「秀肌肉」的狀態,更注重呈現安定感和細膩感,而大動態能力雖然並不算是強項、但也絕對稱不上是疲軟,起伏有致的同時不會顯得太張揚澎湃,而如果是拿來應對耳塞,則完全是綽綽有餘、甚至能力冗餘了,而且底噪也控制的很好,展現出了許多同類型產品所不具備的高頻控制力。而在驅動天朗Gold5這種聲音凝聚感強的桌面有源音箱時,作為純解碼的EM5也給它帶來了良好的蓬鬆感和溫婉的人聲表現力。
在驅動頭戴式耳機時,例如T+A的Solitaire P-SE,不可否認,它距離我手頭的Silent Angel M1+N8+F1套裝和QA390LE在密度和空間感方面還是有明顯差距,但EM5對於聲音氛圍感和寬鬆度的處理,在聽感上把聲音修養的差距給縮小了一截,可以說如果是比聲音美感的話,EM5還是有著自己獨到的處理,結像做的十分圓潤飽滿、兩端延展充沛,在大動態複雜場景時的爆發力也具備、卻沒有什麼攻擊性,對於能量感和控制力的呈現是比較讓我意外的。
在搭配層面,我認為EM5並不適合本身比較HUFI或者過於溫吞水的耳機型號,聲音會顯得趨於無聊和平淡,我更喜歡拿它去搭配高素質、線條分明的耳機,比如和聲力的宙斯、拜亞DT880,本身的高密度配上EM5的蓬鬆感,進一步提升了雜食度和耐聽度;而如果拿來驅動HD580這種本身不難推、但是潛力很高的頭戴,EM5並不能把它的上限完全打開,但對於大編制的演繹也能足夠的「不怯場」,人聲的部分細膩有餘、而且它對於男女聲的展現沒有明顯的偏向,厚度適中、而且音色甜美清麗。我認為EM5雖然有著很好看的輸出參數,但它並不是一個有能力去壓榨中高端耳機的聲音上限的東西,而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儘可能做到了超高的聲音適配性和雜食能力,全頻段都具備非常好的蓬鬆度和潤澤感,非要說強項的話,可能還是泛流行、或者小編制曲目。
不論是之前形式新穎的M30還是這款更偏向於傳統台機的EM5,都給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山靈在台機產品上確實是展現出了老牌音響廠家所沉澱的聲音修養,它的音質我覺得是談不上有什麼非說不可的缺點,對於種草了的用戶來說,更要考慮的還是它的功能性、以及產品形態是否符合你的需求,在4898這個價格上,EM5的全面性暫時幾乎無出其右。如果你過去只接觸過隨身HIFI產品,EM5非常適合作為一台聲音健康的台機敲門磚,而且具備許多可以和播放器聯動的功能;而對於老燒來說,EM5身上帶點輕微的膽機味兒、素質又足夠過關,聽慣了手頭的尖貨的話,隨手抄起一副耳機插在EM5上「洗洗耳朵」,也是安逸的很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95117176_120147196-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