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年前的8月23日,他得到一個命令:好好守住這個國寶,不要讓人來破壞……到今天,他已近80歲,仍然與國寶寸步不離。
53年,是一個人的大半生歲月。有人追名逐利,有人虛度,有人在命運的大潮中沉浮,有人甘過平淡如水的日子,還有人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在很多人不知道的地方,憑信念和承諾一直堅守。
在成都的龍泉山深處,就有這樣一個人,為了一句承諾,53年來只做一件事:日夜守護著千年國寶,寸步不離。
任憑山下世界如何變遷,他只安心隅居山上。從60年代到今天,在漫長的年月里,少有人知,他和老伴就在這件國寶的旁邊,安家、種地、拉扯大兩個兒子。兒子早已在山下安家,甚至孫子都已長大成人,可他還是不會下山。如今已年近80,腿腳行動極不方便,他卻說自己有一天如果真是守不動了,還要換兒子繼續守。
究竟是什麼讓他如此放心不下?
對,是一件國寶,長江流域迄今發現最早、保存最為完好的南北朝碑刻——北周文王碑,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
1968年石碑險些被毀,若不是他的拚命守護,這塊精美絕倫的國寶今天將難以面世。與石碑同眠共度的近兩萬個日日夜夜,這塊碑早已化進他的血液,成了他一生割捨不下的深深牽掛。
北周文王碑在龍泉山深處,前去探訪的路並不十分順暢。
地鐵2號線終點站龍泉驛出站後,打車往龍泉山上走,新318國道盤旋在山上,還算平坦寬暢。但經一岔路口之後,國道換成了狹窄的山間小道,路面勉強只容一輛車通過,兩邊掩映著樹叢,一面鄰著山坡,對駕駛技術算是比較大的考驗。
前去探訪的山間小道,只能容納一輛車通行
半小時車程後,終於抵達了目的地。
從鋼筋混凝土構建的城市裡來到山間,心情自然是愉悅的。當天晴空萬里,北周文王碑所在的大佛寺頗有遺世獨立之姿態,掩映在藍天、群山、綠樹叢林裡。
大佛寺,掩映在叢山翠林間
毫無意外,肖太發一定在此等待。看到我們來,他放下了手中剝了一半的玉米,拄著雙拐往大門裡面走,跨過高高的門檻,扶著椅子慢慢坐下。這短短兩三米的距離,肖大爺卻走了足足兩分鐘,他所走的每一步都顯得極為吃力。
肖太發
招呼我們坐下,關於他和這裡的大半輩子故事,也開始從他口中細細道來。
「1968年,我25歲,是大佛村民兵連長,手下有300多號民兵。8月23號,我聽到一聲槍響,當時沒有通信工具,槍聲為信:響一聲,連長開會;響兩聲,排長也去;響三聲,全連都到。結果我5分鐘就跑到了鎮上武裝部,當時的武裝部長陳家順交給我一個緊急任務:把文王碑守好,白天有人,晚上也要有!」
肖太發從小在大佛寺旁長大,卻不知道這塊石碑的重要性。他問陳家順,重要嗎?陳家順的答覆是:守住歷史,執行命令。為了在管理時有一個憑證,他還專門讓陳家順寫了張紙條並蓋章。
就在肖太發接到任務的當天,四個年輕人已經提前衝進大佛寺,準備破壞北周文王碑和佛像。肖太發立即衝進大佛寺,剛到門口,便聽到了鑿子的聲音。
他上前用身體擋在石碑之前,驅離毀碑者。但是,此時的佛道二尊像面部已被損毀,北周文王碑上也被刻下一個字。他如果再來晚一步,後果將不堪設想。
因為擔心夜裡有人繼續來搞破壞,當天夜裡,肖太發便把鋪蓋從家裡搬到了石碑之下。
肖太發站在石碑之前,為保護這塊碑,他曾在碑下睡了半年
「當時下雨,水飄進來,被子打濕了而且一直幹不了,我還是睡到這裡。當時住在寺里的老年人還說下雨了,快進來躲一下。我說不,這個是我的任務,我的職責,守就必須要在這裡守下來。」
此後,白天肖太發有工作要做,就讓母親來守。到了晚上,肖太發就一個人睡在碑下,一睡就是半年。後來局勢稍稍緩解,肖太發晚上便不再睡在碑下,但依然沒放鬆警惕。他又一個人搬進了大佛寺門口的偏房,自己砌起灶台,每日吃住在這裡,開始了他漫長的義務守碑的日子。
緊挨著大佛寺的屋子,肖太發每天都睡在這裡
在1986年之前,肖太發執行這項任務是沒有一分錢報酬的,之後工資才從每月20塊、30塊、40塊、60塊……慢慢漲到了2017年的180塊。2018年,肖太發得到政策照顧,工資漲到了每月2000元。
而肖太發,也從一個風華正茂的小伙子,守成了一個彎腰駝背、行動不便的耄耋老人。值得一提的是,在肖太發看守文物的這53年間,這件千年國寶再未受到丁點破壞。
肖太發說,近幾年來,到此參觀的遊客明顯增多了。也許是國家對文物的保護工作越來越重視,媒體的報道也相繼增多,總之,幾乎每天都會有到訪的遊客,周末還更多一些。
每每遇到到訪的年輕遊客,肖太發總願意擔當起導遊的工作,知無不言。
整個大佛寺既是廟宇,又像一座川西民居大院。這座大院的始建年份不詳,現存建築是清光緒十七年重修的。如今你看這座大院會感覺很新,是因為前幾年才重新修繕的原因。但地面上鋪的巨大石磚,應是千年前「原裝」的。
大佛寺,既是一座寺廟,又像一個川西民居大院
肖太發走在這個「大院」里
在院子的正中央有一個蓄水池,肖太發告訴我們,這個水池原先是廟裡和尚的飲用水池,裡面有一泉眼,可冒山泉水。不知什麼時候,泉眼堵住了,現在已不可飲用。
正殿的內壁不是磚牆,而是一堵岩石,名為「丈六彌勒佛」的大佛,便是在這堵岩石上雕鑿而成。這尊大佛高4.24米,刻於唐大曆六年(公元771年),比著名的樂山大佛還早。大佛寺由此得名,大佛村也由此得名。
正殿的佛像
但極為遺憾的是,佛像面部遭到破壞,已難睹其真容。
在大殿的三對石柱上,分別刻有三幅楹聯,佛像上方近房梁處,則是書有「天中天」的匾額。
在「天中天」大殿右側有一小木門,這裡的主角「北周文王碑」則處於小木門之後。
穿越小木門的過程實屬驚艷。這是一個由屋內穿越到戶外的過程,站在屋內,透過小木門,已經能夠窺探到屋外的別有洞天。由肖太發在前領著,他拄著雙拐一步一個台階往上爬,我們本想扶一把,被他婉拒。也是,這條路他每天都要走上好幾遍,哪用得著我們攙扶呢!
肖太發領著我們,穿過正殿右邊的小木門,前往石碑
通過小木門,一面高近10米、寬10多米的巨石,驀然展現眼前,這便是當地人稱的「天落石」。關於這塊石頭的來歷至今不明,但可以肯定的是,大佛村方圓數公里範圍內,絕無此類硬石。當地人便傳說這是天上掉下來的!
而大名鼎鼎的北周文王碑,便雕鑿於「天落石」上。
天落石四周集合了歷朝歷代的石刻,很值得細細觀賞品味
此碑高2.24米,寬1.25米。碑帽浮雕朱雀、四小佛像。碑座刻有似巨龜的浮雕。
此碑與左側為文王建立的佛道造像一龕,距今已有1400多年。碑文為楷書陰刻,一千三百餘字,大致記錄了當時在武康郡駐防的強獨樂等將帥11人,為北周文王宇文泰歌功頌德,並依照風俗,在其死後建立佛道二尊像,以祈求冥福感恩悼念。其溢美之辭無不用其極。
北周文王碑上的碑文,也是極精美的書法藝術作品
宇文泰是鮮卑族人,是我國南北朝時促進黃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傑出人物,也是西魏晚期實際掌權人。成都及巴蜀地區曾歸於西魏統治,為其立碑也就不足為奇。
這塊碑,到底有怎樣的價值呢?
北周文王碑是長江流域迄今發現最早、保存最為完好的南北朝碑刻,是中國唯一一處保存至今、以碑文的形式記錄北周史事的石刻,康有為曾讚嘆其「精美之獨樂」。
2013年,北周文王碑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前它近乎被遺忘的命運終於被改寫。
這53年里,肖太發已經養成了一個習慣:早上6點起床之後,他會先圍著大佛寺轉一圈,卡卡角角都要去。晚上10點入睡前,他也要打著手電筒,拄著拐杖爬上爬下,去看看北周文王碑完好無損才能安然入睡。
夜晚,正在巡視的肖太發
如果有人帶小孩子來,絕對逃不過肖太發的「火眼金睛」,不管當時手上做著什麼活路,他都會統統撇下,跟著參觀。
「就是怕小孩子調皮,萬一往上扔石頭或者爬到文物上,造成破壞就要不得。」
他不僅把大佛寺和文王碑守護的安然無恙,從80年代開始,他還陸續在大佛寺周邊的山林里挖掘、尋找出了十餘尊石塑佛像,都安放在寺院正殿內。
被肖太發挖出來的十餘尊石塑佛像,大部分已被損壞
按理說,操勞了一輩子,本該安享晚年的肖太發應該好好享享清福了,可他還是堅持不和孩子們住在一起,依舊一個人住在大佛寺進門左手邊的偏房內。因為裡面有什麼風吹草動,他能很快發現並第一時間出現。
看不到文王碑,肖太發比誰都心急。
這幾年,肖老的身體也不太好,身患滑膜炎和骨質疏鬆,從前年開始,已經前前後後住了四次院,每次都要住院治療半個月。每次在醫院的日子,是他最最操心的,他不會讓老伴留在身邊照顧,而是囑咐她留在山上替他看守。
肖太發和老伴走在石碑前
肖太發的老伴每天都要把院子全部清掃一遍,所以一進入你會覺得非常整潔
為什麼如此執著?
「因為我承諾過,要把文王碑守好。如果哪天我實在守不動了,就換我兒子來守!」
坐在自家老屋吃晚飯的肖太發
或許,某個夜深人靜的時候,在巡視完文王碑回到屋裡,肖老會想起53年前的那一聲槍響,回味他絕不尋常的一生。
——漫成都.人物——
文字|十里
圖片|漫成都、部分來源於四川日報
編輯 | 十里
設計 | 芃凡
監製丨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