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大數據,方能根治「大數據殺熟」

2024-07-19     張書樂

暑期旅遊熱來了,大數據殺熟也來了。

近日,據媒體報道:寧波市民小陳在同程旅行APP預訂暑期首爾機票時,發現與朋友查看同一航班同一艙位的價格相差1300元。

小陳2356元的經濟艙機票價格甚至和朋友2400元的商務艙相差不大。

對此,小陳質疑平台"殺熟"。

經濟艙比商務艙還貴,這個理真的沒法說了。

反觀同程旅行,其客服回應稱:有的新會員會有折扣優惠,情況不同也會有很多原因,價格是實時變動的。平台不存在殺熟現象。

7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明確規定,經營者不得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對同一產品或者服務在同等交易條件下設置不同的價格或者收費標準。

既然法律法規已明令禁止大數據「殺熟」,為何平台依然我行我素呢?

尤其是,這一波大數據殺熟,很可能把刀宰向學生。

暑期是畢業游的高峰期。

相關旅行平台數據顯示,6月以來,「畢業旅行」相關搜索熱度環比上月提升超3倍;高中、大學畢業生旅遊預訂量同比去年增長九成。

除了傳統的旅遊關鍵詞,戶外、國潮、定製化等要素成為畢業生旅行的新亮點。

作為旅遊主體的年輕人,更強調個性化、沉浸式的體驗,因此,以生動有趣為特點的新型旅遊消費模式受到更多遊客青睞。

顯然,本來就沒錢的學生,再被剁上一刀,更悲催。

有觀點則認為,平台需要靠價格監控能解決根本問題。

這種行業自律的做法,真的有用嗎?

如何才是企業根治「大數據殺熟」的正確路徑?

對此,南方都市報記者張潔瑩和書樂進行了一番交流,本猴以為:

用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才能根除大數據殺熟。

有法可依的大背景下,誰敢大數據殺熟,就該殺一儆百。

不然,平台只會處理被曝光的個案,依然悄咪咪大數據殺熟。

當然,從技術上來說,監控肯定能解決問題,前提是平台會刻意的控制自己的算法。

算法是沒有感情的,對於特定產品的高黏性、復購率高的用戶,優惠補貼不再提供也不會影響其購買,就容易被大數據背後的算法判斷為某種既得利益,不再分惠。

而此刻算法的調節和人工干預極為重要,哪怕事後返現也是一種用戶體驗。

只是,大多數時候,這種情況並沒發生,而是呈現一種店大欺客和對消費者只是看作是一個個數據的狀態。

因此,遏制而不是放任算法的野蠻生長,讓其在人工干預下深度學習,才能從根本上避免大數據殺熟的出現。

但這些都是建立在平台自律的基礎上。

有關部門的監管,能否也把算法和人工智慧引入進來,和平台數據對接並實時監管,真正把消費者權利在起點就守護好。

作者 張書樂,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中經傳媒智庫專家,資深產業評論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656b17499637d8b831483a9cafd2a1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