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國磚」的極致化表達:海貝RS8主觀談

2023-02-23     李凌佳琦的HIFI小鎮

原標題:「典型國磚」的極致化表達:海貝RS8主觀談

什麼是「典型國磚」?那當然是長得像磚頭一樣的國產播放器。

什麼是「極致化表達」?那就是在這樣的產品形態下,給到你最極致的硬體配置、操控體驗、聲音表現。

這樣的產品,如果有且只有一個的話,我覺得一定是海貝RS8。

不知不覺,播放器的行列也開始擁有與了類似「超旗艦」行列的存在,比如樂彼的LP系列、P系列、索尼/AK的旗艦、包括國產的凱音、樂圖等,都已經有了2W元+的播放器。RS8的存在其實是一個給海貝這樣的品牌樹立【絕對標杆】的產品,而且不僅有RS8播放器本身,它配套的CR08底座也能夠讓RS8起到一個類似全功能HIFI中心的作用,搖身一變擁有了多組獨立的數字輸出、以及RCA/XLR輸出的功能,可以通過調節輸出電平的方式來直接接駁有源音箱、或者作為數字介面來使用,更何況RS8本身就是一個開放式安卓結構的產品,也是非常強大的流媒體播放器。

不論是產品體積、外殼用料、還是升級過後的基於R2R解碼的達爾文架構、以及基於驍龍665和8+256的Soc,無不宣示著RS8在海貝家族中的旗艦地位。而海貝近期的產品在調音層面上有了更加獨到的表現,不論是被我盛讚過的、擁有A類放大模式的R5II、還是R2R架構的人聲利器RS2、還是近期更新過的R6III,相比過去的產品來說,在審美層面會更加鮮明、更加容易讓人get到他們想表達的東西。

RS8那143mmX82mmX22mm的體積、超過1斤多的重量、5.5英寸的大螢幕,可以說是把國磚在外形上的典型印象給貫徹到底了,相比DX220/300 MAX的那種體積來說,RS8的外形更有設計感、加上握持感、以及操控體驗都完全要更高一個級別,也無需數模分開充電。而海貝作為軟體起家的牌子,在使用體驗上當然是擁有海貝自家最好的表現,這些方面已經夸累了,不再贅述,只是我個人依然不那麼喜歡海貝音樂APP的介面和配色。

平衡

單端

Line Out

RS8作為R2R的機器,參數自然是不會那麼好看,尤其是針對動態範圍的指標(信噪比測試出現了噪聲門,大家不必參考),大概是107dB,和當初RS6上的80dB相比還是高了不少。輸出功率方面,最優秀的表現是在16歐的平衡口,達到了1.3W,對於驅動耳塞來說是絕對的有功率餘量的,總體而言即便是300歐下的負載,也擁有足夠的響度去驅動不少頭戴式產品。而實際的聽感表現中,我也是認為RS8的聲音底子很適合去驅動頭戴,比R8那樣的聲底在音色層面更具備驅動頭戴所需要的厚度和足夠紮實的中頻。

接下來,我準備用3個副標題,來表達一下,RS8一些「極致化」的操作。

一台素質幾乎到頂的便攜播放器

提到頂級播放器,大家會想到什麼?神壇上的LP6TI,2W檔的鈦墨菊、樂彼P6Pro、AK的SP3000等,包括雖然更便宜、但是犧牲了一些體積和操控體驗的DX300 MAX、飛傲M17,我也認為是頂尖的聲音素質,但根據我所在的幾十個HIFI討論群觀察所見,我發現RS8近期也被大家列入了這個行列。

一台頂級播放器的素質衡量項目,包括但不限於優秀的推力、密度、信息量、控制力、動瞬態、空間感塑造等,不同的用戶對於一個機器是否好聽存在爭議,但是這些指標項其實都算是一個機器的硬性標準,在這些方面,我還真想不出RS8有什麼明顯瘸腿的地方。如果有的話,我認為RS8的整體結像會稍稍靠後一些、聲場更貼近,而非像R8那樣有一個略微前置的舞台感;而對於這種結像的處理,我認為RS8也許是更加兼顧了那些主聽流行人聲的用戶,而非像打造R8一樣往一個偏大編制交響樂的方向去塑造。

如果和自家同樣為達爾文結構的RS6相比的話,RS8在硬體上升級到了12顆高速電子開關、184顆高精度電阻,相比上一代提升了15dB的動態範圍,在模擬部分還有4顆 ELNA SILMIC II棕神二代絲綢音頻電容、47顆高密度大容量鉭電容和10顆松下薄膜音頻電容來進行進一步的堆料。這種基於原本架構的全面升級,讓RS8比RS6上的那種帶點衝勁兒的飽滿向流行聽感,變為了一個更加中正、從容安定的底子,尤其是對於器樂的表現,開始有了當初R8上那樣的凝聚力、但又比R8本身更有韌勁和彈性。當然了,大家熟悉的Turbo模式也依然是保留了下來,這個模式下的RS8在驅動一些難伺候的硬茬兒的時候會釋放更多的潛力,非常適合用來驅動市面上的一些平板、靜電類的混合單元耳塞,甚至是應付一些中高階的頭戴式耳機。

一台兼顧樂感的、好聽的機器

直到今天,提起R8這個機器的時候,我依然絲毫不掩我對它的喜愛,同時我也和R8背後的調音把控者是多年的老朋友,對他的專業背景和調音審美是無條件的信任。但R8在當時當下的那個價位,並沒有能夠脫穎而出的原因我也略有所悟,其實爭議最大的部分是在人聲方面,而大多數的發燒友群體最在意的其實又恰好是這點。我是喜歡R8的人聲的,有一定的細膩度、溫潤感,但因為它的人聲結像偏小、距離也偏遠,在流行樂的感染力層面遠不如它的大編制表現那麼亮眼。RS8雖然從名字也好、結構也好,看似都應該是拿RS6來比較,但我認為它挺適合拿R8來參照的,因為RS8的優勢依然是【絕對素質】夠高、【大開大合】的表現繼承於R8、又擁有R8不可比擬的安定感、控制力,雖然單純從功率數字上來看的話RS8甚至並不如R8高,但能夠感受到RS8的推力對於驅動耳塞產品來說顯然是更有【餘量】的,可以讓你很有信心地調高音量、調到最大的Turbo增益、又不擔心過推的問題。

RS8的人聲結像依然顯得比較克制、只是不會像R8那樣更加線條分明了,聲場的表達也有一定的包圍感、甚至是更加近場一些的處理,只是這樣的近場處理如果是基於足夠【大】的基礎上,還是能夠保證相當好的規模。RS8的人聲底子有RS6上那種明顯的潤Fi處理、足夠的圓滑,男女聲傾向相對平衡、我個人是覺得女聲甜潤感比男聲的醇厚度要稍高一些。不論是在聽流行還是古典的時候,我都是傾向於開啟NOS模式,能夠讓高凝聚力的結像顯得鬆軟一點、聽著更為輕盈自然。

RS8本身在調音方面的可玩性很高,比如豐富的濾波器處理、還有一個處理二次諧波量感的進度條(在向右拉這個進度條的時候,會明顯感覺器樂的泛音更有彌散感,聽人聲可能不明顯),同時還有AB/A類放大切換、氛圍增強開關、以及前面提到的NOS開關,並且聯合調音預設也有增加,比如FAudio的Mezzo,算是我近期心頭好的一個塞子。而Turbo模式這種看似只是單純加強推力上限的功能,但隨著電流輸出能力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也有著加強氛圍感的功能。如果給大家簡單給這些功能做一個歸類的話,A類、NOS開、Turbo模式,一定程度上都是在氛圍層面做加法的調整,其他模式反之。而因為RS8作為非Delta Sigma解碼的播放器,它的濾波模式並非AKM或者ESS這種廠家出廠自帶的,而是融入了海貝自己的調教,就比如「Darwin 8」這一款濾波,就是林Sir個人很喜歡的一個設置,聲音會更鬆弛、泛音更豐富。

至於我為什麼不詳細去寫XX類放大+NOS/OS+Turbo開不開+某個濾波器+某個耳機的這種組合,其實一定程度上我擔心各位看了這種搭配以後形成思維固化,就好像有些人至今也依然在把動鐵/動圈的音色完全分開去描述一樣,RS8的可玩性高到讓我很難著筆去詳細寫一個組合下的聲音,我希望各位用戶自己去摸索、享受探索更多聲音可能性的過程。當然了,如果是驅動頭戴式耳機,我自然推薦各位把Turbo模式開啟,但有一點我是得勸退的,除非你驅動的是一些極為吃潛力的平板類、靜電混合類的耳塞,我真的不推薦你長期把Turbo+高增益拿來推一些常見的易驅耳塞,作為一台部分負載下接近台機功率的機器,很多時候中低增益真的完全足夠聽了。順帶提一嘴,即便RS8本身不是一個韻味多強的機器,但任何R2R結構的產品,我都推薦大家熱機一陣兒使用,聲音會更加流暢細膩。

巧合的地方在於,RS8聯合調音預設中的許多耳塞我手頭都有、或者我自己都十分的熟悉它的聲音,除了上文提到的Mezzo以外,還有qdc V14、UM MestMKII等,如果你有耐心一個個試的話,可以說這個功能能夠讓RS8的調音豐富性呈指數倍的增長。拿Mezzo來說,(默認開關下)這是一個高密度、重氛圍感的、略側重於中低頻表現的流行搖滾爽塞,而在RS8打開該預設以後,能夠削弱一些Mezzo密度上的壓迫感、更蓬鬆點、舒展點,讓整個的能量感慢慢往上略提了一些,低頻更好地兼顧肉感與衝擊力、人聲的部分會顯得更為綿密。這些調音預設都是品牌主理人或者產品研發的核心人員親自調校而成、而且是主要基於硬體層面的調整,對於指標和素質本身幾乎沒有損耗,更何況像qdc黃老師、FAudio Ken,他們在從事耳機行業之前本身都是現場調音行業的大佬,害,這不專業對口了嗎?

RS8可以說是一台形態上基於傳統國磚的極致化、現代化的產品,包括我沒在文章中提到的底座配件等在一起,使得RS8成為了一台具備較為豐富的使用場景的機器。在調音上,RS8在一個相對標準的調音下把推力上限、素質上限都做的非常極限,十分適合那些耳塞、頭戴雙修的用戶們。而音色層面,我並不覺得如此豐富的調音空間會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反而正是因為聲音底子足夠好、足夠有【素質和調音雙方面的冗餘】才敢這麼去玩,這也是我認為RS8的一個重要特性——在同價位的機器中,如果你在聲音表現上面實在糾結於如何選擇的話,也許RS8是那顆能夠讓你永遠作為盲狙備選的定心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7a0cb0cd842744c6916c40f7dc315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