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好時光,每天聽見有趣的蘇州。
不管是老一輩的50後、60後,還是年輕一輩的80、90甚至是00後,幾乎可以說大部分蘇州人小時候都會去過這個地方,那是在蘇州古城東北角婁門內,有塊四面環水的小洲,蘇州東園與動物園曾在那裡陪伴了蘇州人幾十載童趣盎然的時光。
蘇州東園的昨日與今天
蘇州古城其實很小,千年來又沒怎麼變過,於是後來能提供給大眾休閒娛樂的現代城市公園就非常有限,市中心的大公園雖然一點也不大,但也承載了好幾代老蘇州的童年記憶。
而到了70年代末,當時蘇州最大的公園東園終於姍姍來遲,接過了老大哥蘇州公園的衣缽,仿佛在說「接下來就輪到我來承包蘇州人的童年咯。」
試問誰家的舊相簿里沒有幾張在東園的合影呢?
全家人站在大草坪上的合影、小朋友穿著「龍袍」、「唐僧的袈裟」僵硬的擺拍神情……雖然東園和動物園始終是成雙成對出現在蘇州人的腦海里的,但其實動物園的歷史要比東園早得多。
早在1953年,蘇州動物園就開始籌建,不過在此之前蘇州也有個「動物園」,大家肯定想不到在哪,居然是在堂堂拙政園內。
雖然小了點但也算是定居在園林里了,後來在動物園建成後有「豪豬、狗獾等小動物及芙蓉、十姊妹等鳥類」從拙政園遷了過去。
解放前蘇州動物園前身
當時選的地方就在古城東北角這塊孤洲上,據記載這裡在南宋時期曾有座佛廟,佛家講究慈悲,因此常在這裡放生動物,據說蘇州動物園原來著名的大黿池就是南宋佛廟放生池的遺物。地方不算大,但因為四面環水相對獨立,因此成了飼養動物們的理想場所。
到1954年動物園就正式對外開放了,隨後園內的動物種類和數量逐年增多,吸引來的遊客也越來越多。
一直到70年代末,蘇州人想來想去還是需要個更寬敞的公園,於是就在動物園隔壁開始籌建東園。
選中的地方是民國時期的蔣園,主人叫做蔣炳章,光緒年間的進士、民國初期的政府高官,年輕的時候他與人合夥創建了蘇州草橋學舍(草橋小學前身),後來蘇州的平門和金門也是他開闢的。
金門與平門
東園就在這位對蘇州做出不少貢獻的蔣炳章的宅院的基礎上擴建誕生,到了90年代,動物園與東園正式合併,從此以後這裡可就成了全蘇州最受大小朋友歡迎的休閒勝地。
到了周末節假日,全家人一起騎著腳踏車或者乘5路公交車,踩著花崗岩的馬路一直到白塔東路底沒有路的時候,就到了目的地。
那個時候東園簡直就是網紅打卡勝地,一家人好不容易出來一趟肯定要美美地拍一陣,大草坪上肯定得擺好幾個造型才過癮,要碰到什麼花展的時候就更讓人激動了,擺姿勢、找角度,都得花上不少時間。
那時拍照可都是用的膠捲,數量有限,拍壞了更沒法補救,那可都是錢啊。
說來也怪,當時蘇州動物園裡那麼多動物,許多人印象最深刻的卻是園內一個大鐵籠里成群的猴子們,一個個抓耳撓腮、上躥下跳,偶爾也有無精打采的時候,而小朋友則瞪圓了眼睛想要看看猴子屁股到底有多紅。
這裡原來是最大的一處「花果山」
現在這裡成了景觀花壇
猴山後面的大水池裡有頭百歲斑鱉,那可是比大熊貓還有珍稀瀕危的物種,算得上是鎮園之寶了,好像從來都是一個樣子,一動不動的浮出水面曬著太陽,人們為了這種生物繁衍後代前前後後操了幾十年的心,想方設法給他找對象、繁衍後代,可惜一直沒能成功。
而不久前中國唯一的一隻雌性斑鱉也離世了,又只剩下這位老壽星繼續曬著太陽,繼續等待未知的明天。
除了動物,最讓小朋友魂牽夢縈的當然是遊樂園了。
名字也特別大氣,叫蘇州市兒童少年遊樂園,海盜船、浪卷珍珠,那時候也有過山車,不過沒有現在動不動翻轉懸掛幾百度那麼誇張刺激,就是規規矩矩的爬坡、落下,也足以讓孩子們尖叫了。
佛系的人會選擇去做高空腳踏車,慢悠悠騎在半空中領略到不同的景色,而且可以慢慢騎慢慢玩,那時候東園大概是蘇州唯一一個可以划船的公園了,哪怕自己不劃、坐在高空腳踏車上遠遠看著湖裡的遊船也很有意思。
大湖面最顯眼建築就是涵碧樓了,80年代那部蘇州人家喻戶曉的《小小得月樓》就是在這裡拍攝的,最早是個茶室,後來才開了飯店,這也成了許多人對蘇幫菜最早的記憶。
電影《小小得月樓》
東園裡還有個網師園殿春簃的複製品,很多人都知道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有個明軒,是蘇州園林出口到國外的作品,但其實在這次出口之前在東園先做了一次嘗試,按一比一複製了一個後外國專家一看很滿意,才有了美國的明軒。
2016年,年過六旬的動物園要搬遷到上方山的新址,而東園也正式啟動改造工程,到18年4月,煥然一新的東園再次開門迎客,斑鱉池改造成了音樂燈光噴泉、「猴山」「熊洞」變成了花壇和兒童遊樂區、老的天鵝池改造成了水上步棧橋……
2016年老動物園閉園,18年新東園開放
有些美好就只能永遠停留在記憶里,只可意會,不能言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