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綠瘦健康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借殼棒傑股份(002634)上市宣告失敗,棒傑股份2020年6月1日恢復交易後直接以跌停價開盤。
如果市場對「綠瘦集團」不太熟悉,那對其代表性產品「綠瘦減肥茶」應該有所耳聞。當年謝娜、黃聖依等明星紛紛為其代言,並宣稱該產品對減肥有奇效,但是消費者並不買帳,頻繁質疑並舉報。甚至直接導致當年的綠瘦集團被立案調查並短時間下架所有產品。
綠瘦集團不是第一次挖坑
早在2015年,綠瘦集團就是想通過現在的「ST中基」(000972)登錄A股,但是未能如願,查詢當時交易信息,「ST中基」當年想要用15億元收購還沒改名字的綠瘦集團,即廣東綠瘦健康信息諮詢有限公司,但是截至2015年10月31日,當時的綠瘦集團未經審計的合併報表口徑帳面凈資產2376.54萬元,相較15億元收購款足足超出6235.93%。
按照此前披露的交易預案,當時的綠瘦集團2013年至2015年前10個月分別實現營收1.63億元,1.34億元,1.97億元,而且2013年至2014年仍舊在虧損,歸屬母公司凈利潤分別為虧損2333.18萬,虧損2219.01萬元和盈利4230.66萬元。
為了實現促成交易,綠瘦集團的兩個股東,自然人皮濤濤和其持股90%的優創投資對「ST中基」承諾綠瘦集團將在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實現扣除非正常損益後的凈利潤分別不低於1.2億元、1.5億元和1.8億元。其中皮濤濤是綠瘦集團的實際控制人。
就在雙方洽談進入關鍵時刻,當時的「ST中基」突然於2016年5月13日宣布終止重大重組,因為交易關聯方眾信崑崙沒有及時依協議向康泰健康支付7.5億元股權轉讓款,導致康泰健康終止了股權轉讓,故此,當時的綠瘦集團同時終止參與當時的「ST中基」重大資產重組事宜。
綠瘦集團雖然因為關聯方未能按時履約才終止第一次借殼上市計劃,但是其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短短一年間,頻繁被消費者質疑並投訴。僅廣州市工商局一年間就接到705宗關於綠瘦的投訴。
故此,2012年3月,廣州市工商局荔灣分局對當時的綠瘦集團立案調查,最終以罰款6萬元草草結案。但是不到半年,央視在9月份對綠瘦集團做相關報道,綠瘦天貓旗艦店一度下架所有商品。
棒傑股份經營穩定,從未虧損
綠瘦集團上一次登陸A股的故事實在不能算是正面典型,但是有前車之鑑的棒傑股份,為什麼在2019年營收和凈利潤均同比增長的時候選擇接盤綠瘦集團。
查詢公開信息,覽富財經發現棒傑股份現在持有「BAJ」、「法維詩」、「丸美」等眾多品牌,還握有C&A(歐洲著名服裝零售連鎖)、LIDL(歐洲大型連鎖超市)、ALDI(歐洲大型連鎖超市)、PINK(美國專業服裝零售連鎖)、H&M(歐洲專業服裝零售連鎖)、Kik(歐洲專業服裝零售連鎖)等國際知名品牌和國外大型零售商、採購商的訂單,八成以上的產能都銷往海外。2010年上市以來,公司從來沒有出現過虧損,經營狀況可謂穩定且可持續。
但是為何突然選擇發行股份購買綠瘦集團並改變實際控制人,棒傑股份並未做出解釋。
甚至在2017至2019年,棒傑股份穩定投入研發費用,持續發力新產品和工藝,努力提高產品設計研發能力,保持公司產品領先時尚、高性價比。
看上去一切正常的棒傑股份,緣何急於賣殼,覽富財經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