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語獨食記(六十八)上街美味的煎包店「依雲」

2019-09-02   吃遍福州馬語

馬語將不定期的推出獨食系列,所謂的獨食是指馬語一人覓食,覓的食都是馬友在帳號里推薦的,可能是燉罐,可能是蓋澆飯,可能是撈化也可能是牛滑等等,總之,是適合一個人去吃,且還想回頭吃的。

眾人眾口味,每位馬友精心推薦的獨食可能不適合你也不適合我,馬語也僅從個人喜好做個介紹,權作參考。

就這麼一張照片你能看出是哪家嗎?我估計絕大多數人不能,但馬友能,當我把這張照片發到朋友圈時候,近百名的馬友留言說是依雲,也有相同數目的馬友懷疑是依雲,我仔細放大了照片,確定桌上盤上碗上沒有出現「依雲」這兩個字,那這些馬友怎麼就能猜得出?只能說馬友真吃貨。

依雲煎包店

很早就聽人說起上街有家煎包店叫「依雲」,生意爆好,每天只有上午才有,中午收攤,尤其素菜煎包如何如何之美味,說的我是口水大動就想一探究竟。我最近住在金山,照理說金山與上街就一江之隔,想吃依雲還不是分分鐘的事情,但就這麼難,就吃不上,原因很簡單,讓人恐懼的堵車。

說起洪塘大橋,上街人民絕對是大大的苦水要吐,但在剛剛通車的時候,那可是政府為民辦的一件大好事。當年我恰好來福州讀大學,農學院沙灘和金山寺是我們這些學生必去的景點,洪塘大橋經常是我們合影留言的背景,和解放大橋和萬壽橋相比,洪塘大橋多了幾個拱,在那個年代頗具現代感,我們騎自行車去上街遊玩,一片田園風光,通往每個村的路口都有一個巨大牌坊,到處都是菜地水塘和農田和現在遍布的居民小區有著天壤之別,那時候洪塘大橋是上街人民進城的必經之路,無數的賣菜農民在清晨三四點就騎著自行車把新鮮蔬菜送到福州城區千家萬戶。

時間過去了二十多年,上街已經完全變樣,成了福州的衛星城,人口也不知道翻了多少翻,雖然有橘園洲大橋緩解,但絕大多數上街人還是通過洪塘大橋進城,在我印象中,雙車道的洪塘大橋就沒有不堵過,尤其幾乎年年在修橋更是加劇堵車現狀,去吃煎包雖美好,堵在橋上想起來就興趣全無。

一日清晨,丫頭和遙遙都在上海,我獨自在家,才五點,洛小瓜和洛二餅就在客廳乒桌球乓大打出手,當戰場轉移到我的床上,我再也睡不著了,起床喂糧做鏟屎官,打發完兩活寶我也清醒了,一看時間才六點,乾脆去單位吃早飯。

洗漱出門,經空軍醫院洪山橋隧道上三環到新店是我上班路線,當過隧道時候,我發現前面空無一車,洪塘大橋暢通無阻,去吃煎包這四個字一下子浮現,打方向加油門,僅僅兩分鐘就過了洪塘大橋到了上街。

上街我是陌生的,百度地圖導航「依雲煎包店」,清晨大街已經很熱鬧,這一帶居住多為當年村民,還保持著早睡早起習慣,路邊可以隨便停車,很幸福。

到店才不到六點半,已經很多人在門口吃東西了,既有老人也有許多上補習班的孩子,煎包是每個人必點的。

清一色的大媽,如果你在乎環境衛生的話,這家奉勸你別來,這就是老店的缺點所在也是魅力所在。

煎包

煎包現包現煎,分葷素兩種。

先說素的,裡面有包菜豆芽香蔥等,確實好吃,內容滿滿,只是愛吃葷的我總想這裡要是加點蝦皮會不會更好。

葷的就大愛了,肉餡就是一個肉丸子,肯定用的是醬油膏,傳統的魚丸餡味道,和福州市面加了許多香蔥或者其他配菜的煎包完全不同。煎包的肉汁多,因為生意好,你所吃的每一粒幾乎都是剛剛從煎鍋里剷出的,極燙,咬開一個小口,往裡吹氣,口水被香氣引得直流,心想可以了吧,一口下去,燙死你大爺了。

拌面

依雲的煎包沒的說,拌面更精彩,許多人說這是福州最好的拌面,我基本同意這種說法,是傳統拌面,用的是蔥油。吃起來清新,豬油花生醬雖然也好吃,但一大碗下去,往往齁住,氣的半死。

扁肉

扁肉也是傳統的,蝦油味精,扁肉皮為主,加點香醋,可以再添一碗清湯。

這種店也就在上街這種老城區才能生存,估計是自己的店面也不要什麼租金,幹活的都是七大姑八大姨,要是把它忽悠進城,肯定沒那味,我們有的吃就好,雖然遠了一點,堵了一點,我要等洪塘大橋拓寬工程完畢後再去。

入群請加馬語微信號:fuzhoumayuzhe,暗號:馬友吃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