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潯陽文史」系列發布老一輩九江文史專家們的文章,為的是使他們的研究成果得以更廣泛傳播。除修訂個別標點,適當添加分段和圖片外,編者不對文章做更多修改。為尊重原作者,文章首發於「潯陽敘話」公眾號,再由編者的公眾號「馮曉暉」轉發。
本篇選自2020年出版的潯陽文史參考資料叢書《潯陽軼聞》。
(作者像)
江南古城潯陽,不僅有眾多的名樓靚閣,還有不少精巧玲瓏、風格迥異的亭子。這些亭子有的傍山,有的臨水,有的端居在富戶、仕宦的宅院裡。由於歷經滄桑,或城市發展建設的需要,有廢有興。至今民間還流傳著許多關於亭子的饒有趣味的軼聞。
百花亭 在舊府城東隅,具體地址難以確證。梁刺史邵陵王綸所建,因梁元旁大同三年作《百花亭懷荊楚》一詩而聲名大振,後有朱啟道和,陳陰鑒追和,隨風附雅,遂成為江州名亭。《江州司馬廳記》云:「江州左匡廬,右江湖,士高氣清,富有佳境。刺史守土臣,不可遠觀游;群吏,執事官,不敢自暇佚,惟司馬綽綽可以從容於山水詩酒間。由是郡南樓山、北樓水、湓亭、百花亭,鳳凰石岩、瀑布廬宮、源潭洞、東西二林寺、泉石松雪司馬盡有之矣。「唐代白居易任江州司馬時,常去百花亭,並寫下兩首敘述百花亭的詩。如《百花亭》:「朱欄在空虛,涼風八月初。山形如峴首,江色似桐廬。佛寺乘船入,人家枕水居。高亭仍有月,今夜宿何如。」
同治13年《九江府志》 編者配圖
唐元和年間,白居易在江州的寓所在潯陽江邊,「唯對大江水,秋風朝夕波」,北邊竹影婆娑的山崗上有一亭,名為北亭。「上有青青竹,竹間多白石。茅亭居上頭,豁達門四辟。前楹捲簾箔,北牖施床蓆。江風萬里來,吹我涼淅淅。」白居易工暇回宅,攜書提酒走進亭中,「時傾一杯酒,唯望湖天夕」「小盞吹醅嘗冷酒,深爐敲火炙新茶」,他極目所至,勝景無窮:匡廬隱約,若秋濤聳涌;近山挺秀,似駿馬奔騰;潯陽江水天相接,滾滾東去;甘棠湖光瀲灩,平靜如鏡,頓覺心胸豁達,倍添對大好山河熱愛之情。
琵琶亭 琵琶亭得緣於《琵琶行》長詩。唐元和十三年(818 年)白居易離開江州赴忠州任職,鄉人即在他送客的湓浦口建亭,名琵琶亭,以示紀念。琵琶亭因戰禍遭劫,屢建屢廢。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 年)江西兵巡道葛寅亮移址重建於城東老鸛塘。清雍正年間(1723-1735 年),兵巡道劉均復修於龍開河西岸,並鐫《琵琶行》詩文於亭。乾隆十一年(1746 年),九江關督唐英復亭於故址,並於亭後建堂三間,取名「雙雅樓」;咸豐四年(1853 年)亭、樓遭兵毀。清末,有人在遺址處建一小廟「宣化宮」,廟門上嵌有「古琵琶亭」石匾。「文革」期間僅有的亭遺址毀之殆盡。1987 年 12 月,九江市政府撥款重建琵琶亭,移址於長江邊鎖江樓下游與九江長江大橋間。千百年來,琵琶亭歷經歲月風雨,為無數的文人雅士所嚮往,留下大量的題詠詩篇。
琵琶亭遺址上的宣化宮,1932年 編者配圖
浸月亭 位於南湖中的一座橢圓形小島上,相傳為三國時周瑜點將台故址。南湖之名起源已不可考。東晉湛方生《帆入南湖》詩云:「彭蠡紀三江,廬岳土眾阜。白沙凈川路,青松蔚岩首。此水何時流,此山何時有。人運互推近,茲器獨長久。悠悠宇宙中,古今遠先後」。對南湖作了詳細的描述。唐白居易在江州任官時,曾蕩舟眺望湖光山色,賦詩多首。北宋時,理學家周敦頤見此島狀如明月,即取白詩《琵琶行》中詩句「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之寓意,定名「浸月」,後人在島上建亭,名「浸月亭」。明嘉靖間亭圯。萬曆二十一年(1593 年)九江關督黃騰春於浸月亭故址重建亭(即煙水亭),另建浸月亭於其右側,至此,兩亭合為一處。
煙水亭 唐長慶間,李渤看到九江城外三面湖水環繞,「盛夏水泛漲,津梁斷絕」,城裡人根本無法出去,於是決定跨南湖為堤,貫通南北,便利行人。宋紹聖元符間(1094-1100 年),周敦頤的長子、時任司封郎的周壽,從湖南來江州為父守墓,看見湖中「長堤坦坦」,湖面「山頭水色薄籠煙」,遂在湖堤北端建一亭,名為「煙水亭」。宋紹熙甲寅年(1194 年)第一次重修,時江州學教授余禹續作了《重修煙水亭記》,勒君於亭旁。登臨眺望,「煙霏涵闊,水光接空,林木叢生,鷗鷺翔集」,為九江城一大名勝,與浸月亭隔湖遙望,明嘉靖亭廢。
萬曆二十一年(1593 年)九江關督黃騰春將煙水亭遷建於浸月亭故址,並建浸月亭於煙水亭右側。清咸豐三年(1853 年)此亭建築全毀於兵;同治七年(1868 年)由僧人古杯募修香火居中三重於該遺址上。光緒年間又增建一些殿廳、樓閣。建國後逐年維修,1972 年建九曲百米長橋通向湖岸,以便遊人來往,1987 年又在亭前仿建「周瑜點將台」,至此,煙水亭才形成現今這種規模。
揖廬亭 在城區中心延支山山頂,因此山面對匡廬,翹首遠眺,巍巍匡廬如拱如揖,故名。揖廬亭,系清光緒間兩江總督瑞方所建,亭高 8 米,六角攢尖,南北向,均有台階拾級上亭。1914 年 12 月,九江鎮守戈克安為紀念辛亥革命,將亭改名「光復亭」。1930 年重加整修,使其煥然一新。1937 年被侵華日軍所毀。1986 年九江市政府撥款,按原圖木架結構重建,並題簽「延支遠眺」,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民國初年的揖廬亭 編者配圖
忠烈亭 立於甘棠公園內的忠烈亭,是上世紀 20 年代中後期所建,專為紀念九江北伐軍的一座紀念性建築。此亭坐西南朝東北,西式鋼筋混凝土結構,亭為四方石亭,各方兩根共八根亭柱採用碩大的愛奧尼柱,其線角、紋飾非常細膩,做工精細考究,四根粗大的方柱承托穹隆的亭頂。其建築為西式風格,但又體現了東方建築韻味,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亭正面額上鐫刻「忠烈常昭」石匾額,四面頂上曾刻有青天白日國民黨黨徽,「文革」時曾被塗抹,現東北面還可隱約可見。據有關史料表述,此亭為九江市惟一的一座紀念北伐軍的建築。
原文配圖
歷史上潯陽城的亭子甚多,除上陳述的外,還有湓亭、湖亭、江亭、亦亭、高亭等等。我們聯想這些亭子,宛如端莊高雅的藝術作品,與古城的青山、秀水相依、相融、相映,構成一道獨具魅力的亮麗景觀,但遺憾的是,其中的一些我們再也不能一睹其風采了。
讀後記:九江的亭比樓有名。編者寫過琵琶亭,之間發過石老師寫的琵琶亭和陳新代老師寫的延支山,讀者可參照著來看。
潯陽敘話:記錄贛鄱歷史,講述潯城故事,品鑑風俗滋味,漫記百態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