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為何不送免費酸奶

2023-08-11     張書樂

原標題:街頭,為何不送免費酸奶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在超市遇到免費贈送的小杯酸奶,遞過來了,邊走邊喝。

儘管內心並不太想買酸奶,可最後還是忍不住去買了一瓶。

為什麼會買呢,原因很多。

但很有可能本來並不想買。

哪怕口味並不合意,又或者不是酸奶,而是被小杯豆漿、燕麥或一口方便麵……

為什麼會這樣?

而且有的人儘管買過之後依然興致不高,可下一次去超市,卻又重新跳進了同一個坑,或另一個品種的坑?

真相只有一個。

但一個真相里,卻套著一個物理玩法和一個心理套路。

標準的套娃營銷,連環套……

一次性小紙杯的召喚術

營銷就是搭訕。而在超市免費試吃的這個搭訕里,其實消費者被玩了一個遊戲:

一個用一次性小紙杯達成的搭訕遊戲。

這個遊戲有兩層套路:

其一曰你會回來滴。

其二曰你會不好意思。

何謂你會回來呢?

玩法超級簡單,而且合情合理。

接過了小杯試吃,很少有人一飲而盡。

大多反而會選擇在眾目睽睽下,慢慢的邊走邊品嘗。

可問題來了,走過路過、吃完舔蓋,只要你還在超市裡,往往不會看到一個垃圾桶。

很正常,超市除了賣垃圾桶以外,本身並不提供收垃圾的服務。

畢竟大多數人並不會在超市裡製造垃圾。

至於一些零碎灰塵、紙屑或在生鮮果蔬區域產生的廢料,則有專門的清潔工定時清掃。

對於手裡端著用完的小紙杯的顧客來說,垃圾桶或清掃垃圾的超市員工,都未免可遇不可求了。

最好的辦法是回到給你試吃的售貨員那裡,他會有專門的地方收集用過的一次性小紙杯。

於是,無論你走到了超市的哪一個地方,你都會回來的,就好像貪吃蛇一樣。

而售貨員,就有點像終結者了,終於可以結束和你錢包的遊戲,甚至不需要太多的話術。

這是一個物理玩法,而回到起點的你,很快陷入下一個心理套路。

關於這個心理套路,有兩種說法。

加拿大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有一個「自我呈現」理論。

他認為,人會在不同的場景中變換自己的角色,根據所知的社會規則和共識對該場景進行預判,進而得出一套行為規則。

這套規則可分為兩個面向:一是其義務,二是其期待。

前者規定了人應該如何有道德地對待他人,後者是他人對其行為的合理回應。

接過了推銷員的免費試吃後,消費者就有了一種義務,即滿足推銷員的期待:

買下那個商品。

當這種軟性義務無法履行時,消費者會在不同程度上產生歉疚感。

或許很多人不會覺得歉疚,但這都是潛意識的,總歸是不那麼自在。

這個說法,閱讀起來還是有點難度,我們不妨用另一個說法——互惠原理。

該原理認為,我們應該儘量以相同的方式回報他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

說白了,就是中國那些成語: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1元的笑臉徽章,賺了3萬

該原理經常引用的典型例子則是在籌集募捐之前,給人們發送小禮品或者鮮花等物品,人們掏錢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類似的經歷,很多人都有遇到過。

筆者在2006年曾經給一次小規模的義演幫忙。

當時,有一些中專學生參與進來。

筆者就給了個建議,去雜貨市場批發了一大堆笑臉胸章,1元1個。

然後在義演的過程中,贈送給圍觀的吃瓜群眾。

結果,那次小義演,現場數百名圍觀者,捐款很輕鬆的達到了3萬元。

獲得一元笑臉胸章,會激發更多的人的參與。

一輪又一輪拿著捐款箱在表演現場走動卻不吆喝的學生們,成為了義賣冠軍。

當胸章發放從0到1,沒啥。可從1到10,其他的人就有點感覺自己是異類了……

而在活動之前安排的幾個托踴躍捐款,就帶動了更多的人為了站在現場不異類而捐贈,並心安理得帶著1元胸章去「鄙視」周圍的人。

情緒是具有傳染性的。

互惠原理之下,「衝動消費」立刻達成,何況這種義賣確實非常公益,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於是,這個就簡化了自我呈現這個概念,而且很容易理解。

將小禮物替換成免費試吃,結果同樣成立。

如果在扯得遠一點,經常性的請女孩出去玩或吃飯,確實有可能通過互惠原理,讓她變成你的女朋友。

這本就是搭訕的基本套路。

如果再簡化一點:

過情人節的時候,送給心儀的女孩子一份巧克力。

然後,等著一個月後的白色情人節,收穫一份回禮和女朋友,也不是不可能。

於是,小禮物成為了搭訕的一個切入點。

而各種小心機,則偷偷的把這個縫隙變成了一個巨大的黑洞,還不易被察覺。

那麼互惠原理這麼厲害,豈不是用作營銷,大多數路人都難逃「消費」?

答案是否定的!

為了丟垃圾,買了瓶酸奶

互惠原理髮揮作用,需要特定的場景。

比如請女孩吃喝玩樂或過節送禮物,對方如果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大可以回請一番,也免得用以身相許這麼大的代價。

當然,如果你的付出讓她無以為報,則兩說。

但代價太大,往往這種套路並不會成功。

反過來說,代價不大,十數元的消費又如何?

為了自己不尷尬,那麼尷尬的就是別人。

小手一揮,也就完成互惠了,何樂而不為!

回歸到超市場景。

這個場景設定中自然而然的無垃圾桶環境,讓大部分顧客為了「丟垃圾」也不得不回到推銷員的面前。

當然,不排除一些顧客隨手將一次性紙杯放在路過的某個貨架上或角落裡。

但這種沒有公德心的行為,除了讓人不恥以外,也同樣將這部分人排除在了互惠原理之外,只能當做無效營銷。

於是,無垃圾桶和有公德心,作為兩個基本條件。

一方面排除了一部分怎麼試吃都不會購買的那部分人。

當然,順便也可充當一個防火牆,免得有人來來回回試吃,造成更多虧損。

畢竟,總不能站在那裡不斷地吃,而且走來走去、到處放垃圾,也容易被人看見,多少會有點羞愧。

何況,一小杯,反覆的吃,也不管飽、還折騰。

有了這個物理排除項,回來放垃圾的顧客,就有更多的可能性成為消費者。

本著互惠的原則,哪怕本身並沒太強烈的購買慾。

但如果場景調換一下呢?

從超市變成街景呢?

街頭沒有免費酸奶吃

似乎,街頭的免費試吃營銷就比較少見了,為什麼?

別的不說,滿大街都是垃圾桶,路人隨手就能解決一次性杯子,自然就沒有必要回到推銷員面前了……

於是,場景限定之下,想要達成的目的,就無法實現了。

有一定限制性的場景,畢竟顧客到超市是來購物的,手裡端著個杯子,總歸是不方便。

但路人在街頭只是來散步的,端著個杯子就端著吧,遇見垃圾桶再說。

還可以思考一下:

為什么小超市裡,試吃的場景就變得很稀缺呢?

答案或許除了小超市不樂意承擔試吃這樣的成本外,還有它本身場地就比較小。

顧客還沒試吃完,可能已經買完單或走無購物通道去外面、順便丟了個垃圾桶啦。

順延一下,追女孩這檔事,也是處在無限制場景之下,即:

各種追求者都可以請女孩吃喝玩樂,她有充分的選擇權。

於是,你的搭訕,她樂意接下去就接。

不樂意接下去,可能連回禮都沒有,只會竹籃打水一場空。

一言以蔽之,還是顧客和路人的區別,前者有意(有需求),後者無心(或隨緣)。

所以,互惠原理不是萬能的。

哪怕著名考古學家理察·李基說,正是因為有了互惠體系,人類才成為人類。

但也要看:欠的是什麼債,還債的代價是什麼!

作者 張書樂,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中經傳媒智庫專家,資深TMT產業評論人,新出版有《自媒體寫作從入門到精通》(清華大學出版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a77a45a4af58d5aa17f8952f9b98b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