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是否屬於氣滯血瘀的8條標準!如何調理?黃元御此法有良效

2019-06-25     本草應急調理

氣與血在生理上關係密切,及其為病又常互為因果,故曰:「氣滯多脹,血瘀多痛。氣滯之疼痛,多為脹痛,痛無定處;血瘀之疼痛,多為刺痛,痛處不移。」

放之於現代生活中,如今的人們生活節奏緊張,工作壓力大,經常熬夜加班,缺乏運動,這些因素都導致了氣滯血瘀證的發生。這種體質的人群需要好好調理氣血,那麼我們該如何改善氣滯血瘀體質呢?來聽聽中醫名師的說法吧。

氣滯血淤證

氣滯血淤,是指氣滯和血淤同時存在的病理狀態。氣滯血淤證,是由於氣滯不行(包括機能障礙或機能減退),導致血液運行阻滯或障礙所出現的血液疲滯證候。

病因

氣滯血淤證主要與精神情志和肝臟疏泄功能失常有關。氣能行血,人體血液的循行,有賴於心氣的推動、肺氣的敷布和肝氣的疏泄,因此,中醫學認為「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此外,跌仆閃挫等外傷,也可導致機體局部氣機阻滯,而使血行受阻,淤結不行,形成外傷性局部氣滯血淤證。

氣滯血瘀體質自檢


1、覺得說話有氣無力或中氣不足,經常覺得疲累、不想說話。

2、臉色蒼白或比較黯淡。

3、經常性心悸、胸悶,或陣發心胸疼痛,唇暗,舌有紫氣。

4、出現脅肋刺痛、黃疸、納差、腹脹等症狀。

5、肢體容易麻木,甚至疼痛,手足逆冷或發熱。

6、女性經前或行經時小腹脹痛,拒按。經量少或行而不暢,逐漸增多,經色紫黯有血塊,血塊排出後則痛感減少或消失,伴有經前胸肋脹痛。

7、男性少腹、會陰、睪丸墜脹不適,或有血尿,血精。舌質紫或有瘀點。

8、舌質紫黯或有瘀點,脈沉細。

對照以上的症狀表現,自檢下你是否有氣滯血瘀證呢?如已經患有氣滯血瘀證的市民,來聽聽中醫名師的調理之法吧。


調理方法

今天要說的是如何去調理血瘀,一般提到瘀血,我們通常會聯想到清代名醫王清任的傳世名方血府逐瘀湯。但是我們要說的卻不是它。

今天要說的是,黃元御創製了破瘀湯,這個方子的組成,主要原理在於桂枝疏肝解郁;乾薑溫脾腎之陽氣;丹皮上清乙木之火;茯苓、甘草瀉濕培土;丹參、桃仁活血化瘀;何首烏潤風降燥。

黃氏認為,瘀血主要的形成是肝血的升降出現了問題導致的,並指出,肝血「實則直升,虛則遏陷,升則流暢,陷則凝瘀」,也就是說肝血虛或者肝氣下陷,就會導致瘀血。當然,溯根究源,肝血虛弱或下陷的主要源頭在於「坎陽虛虧」,坎陽虛虧會導致「不能生髮乙木」,乙木得不到生髮,就會出現「溫氣衰損」,這樣就會導致「木陷而血瘀」。

對於瘀血證的主要症狀,黃氏認為,「久而失其華鮮,是以紅變而紫,紫變而黑」,「肌膚枯槁,目眥青黑」。從另一個角度,除了肝血虛弱或下陷,還有肝血不升的問題,肝血下陷的問題本源在於「 坎陽虛虧」,那麼肝血不升呢?源頭又是什麼?黃氏認為,根源在於脾,「脾土滯陷,生氣遏抑」,導致「肝無上達之路」,於是出現血瘀。

因而,黃氏認為,瘀血證的調理原則是,「其下宜溫,而上宜清」,因為「溫則木生,清則火長」。

假如這個時候肝木抑鬱而變化為熱,在調理原則上就不採用溫法,而是採用清法,但脾與腎兩個臟腑的用藥原則,則依然是溫燥。

如果考究脾陷的緣由,大多是因為土濕,而土濕的緣由,基本上是水寒,如果腎寒而脾濕,就會導致「中氣不運」,「太陰不升」,這個病理機制基本上就是「水土濕寒,中氣堙郁,君相失根,半生上熱」,這種情況可不要誤以為是陰虛的表現,而誤用「滋濕生寒」的藥,否則會出現追悔莫及的事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OftQ2wB8g2yegNDz4N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