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城市不夠強,任何時候都會被虹吸。
前些天,在株洲媒體和本地朋友圈裡,省委書記沈曉明的一句話刷屏了:把長沙發展與全省「一核兩副三帶四區」聯動起來,打破「虹吸效應」,放大「溢出效應」。
在一些民間的議論里,卻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
最典型的莫過於強省會戰略導致了長沙對株洲的虹吸,影響了株洲的發展。
真如此嗎?
如此簡單的斷言,似乎頗為符合民間的樸素平均主義想像:
一個強大的鄰居,總會把好處全占了,現在該讓他交出來了。
看似言之鑿鑿、其實以偏概全。
有個老話說,一個村裡不該有兩家理髮店,手藝好的必然生意好,另一家則難免門可羅雀,這就是虹吸。
那溢出呢?當生意好的店開始排隊,總會有人去另一家將就一下……
如果把這個村看作是湖南,則長沙就是那個手藝好的理髮店。
如果擴大一下視野,放在中部地區呢?
假設長沙手藝不好,那麼來自沿海、武漢、成渝和粵港澳的四面包圍與虹吸,將可能一點溢出都不會留給株洲、湘潭乃至長沙。
真正應該考慮的是,如何把握好溢出的機會?是
等長沙水滿而溢、吃點殘羹冷炙,還是主動參與到強省會之中。
這時候,木桶效應的價值就出現了:
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
長沙的短板是什麼?
舉個例子,中新社報道,隨著各地公布2022年人口數據,17個千萬人口城市的常住人口中,長沙常住人口增量最多。
達成這一效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諸如中西部就業機會、網紅煙火氣、較低的房價等。
事實上,這裡面都是長沙的長板,也同樣暴露了明顯短板:
長沙近年成長的太快、容量有限。
屆時,溢出就會發生,而株洲、湘潭如果不接住機會,就會讓流量徹底流失。
如何提前實現溢出、找到溢出點,形成流量和「留量」閉環,真正讓長株潭的產業鏈融合在一起,才是此刻的重中之重。
與其繼續抱怨強省會、不如一起補台、共同上台,抓住機會和長沙一起「飛」。
住株洲的房子,拿一線城市的工資,干全球的事業,住北歐小城的生活,正是株洲應對長沙短板、增高木桶水位的一個布局……
只要避免「村裡兩個理髮店」的同質化競爭,形成村裡有理髮店、美容店和包子鋪的合理布局。
最終,所有流向長沙的流量,就會都留在長株潭裡。
作者 張書樂,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中經傳媒智庫專家,資深產業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