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軍終於回過神了,一舉殲滅2300入侵者!西方承認:烏軍前景不妙

2024-08-20     利刃號

隨著烏軍大舉反攻俄本土,俄烏衝突再次成為全球性熱點。據新華社8月14日的報道,俄國防部在周三的通告中表示,截止到當日為止,入侵庫爾斯克地區的烏軍已損失2300人,僅在過去的24小時內,俄軍就消滅了烏方270人,摧毀了16輛裝甲車。與此同時,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則表示,烏軍在庫爾斯克州持續取得進展,當天在該州的不同方向「推進了1-2公里」;烏軍總指揮瑟爾斯基也表示,烏軍控制區擴大了10%,達到1097平方公里。

對於目前在庫爾斯克的俄烏戰事,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ECFR)軍事戰略專家格雷塞爾進行了分析,他表示,此前在烏軍打擊下潰不成軍的俄軍,目前在該地區已經重新站穩腳跟,「表現比上周要好」,而烏軍雖然也保住了目前的陣地,但未來的前景卻並不妙,甚至當前擁有的優勢「可能很快就會轉變成為劣勢」,原因很簡單,要維持在庫爾斯克的占領區,需要支付「巨大的軍事成本」,這是烏克蘭幾乎「無法承受」的。

格雷塞爾強調,表面上來看,烏軍占領區不小,而且還在持續擴大,但這其實對俄更有利,因為這就擴大了戰線,延長了烏軍的補給線,莫斯科「擁有更多武器、彈藥和人員,可以在更長戰線上投入使用」,而烏軍則缺乏這一能力;澤連斯基應該早已意識到,西方對烏克蘭的援助只是「勉強夠用」,既不會讓烏軍徹底擊敗俄羅斯,也不會讓烏克蘭面對俄軍進攻時「無法生存」,在這種「半死不活」的溫飽狀態下,烏軍難以維持在庫州的軍事行動。

此外,奧地利聯邦部隊前參謀、軍校主任雷斯納也不看好反攻俄本土的烏軍前景,他表示,烏軍在兩個方面已經失敗了。一方面,烏軍的「閃電戰」已經失敗。策劃此次入侵庫爾斯克的指揮官就是烏軍總司令瑟爾斯基,而正是他在前年創造了哈爾科夫大捷,很顯然,瑟爾斯基企圖複製哈爾科夫模式,但最終失敗了,因為奇襲只在前72小時有效,目前這個窗口早已過去,俄軍正在整合,「增援部隊正在持續抵達」。

另一方面,烏軍在庫爾斯克的行動,「未能迫使俄軍在其他戰線上做出調整」。俄軍寧可調撥義務兵增援庫爾斯克,也並未挪動在頓巴斯地區的主力,就算兵力有所回調,那也是來自哈爾科夫地區的「北部集群」。恰恰相反,俄軍在頓巴斯地區的攻勢依然強勁,最近幾天持續在奧切列季涅、托列茨克取得進展。這與咱們的預測也是一致的,咱們說過,不管是庫爾斯克,還是頓巴斯,手心手背都是肉,普京都不會放棄,「圍魏救趙」行不通。

因此,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烏軍雖然占領了大片俄羅斯領土,而且攻勢似乎還在擴大,但局勢的轉折點似乎正在來臨,烏軍迄今沒有取得任何有戰略價值的戰果,既沒有占領庫爾斯克首府,也沒有拿下庫爾斯克核電站,只能說「提振了士氣」、「博取了眼球」、「製造了麻煩」、「贏得了軍援」,其他則乏善可陳。

當然,目前庫州戰事紛繁複雜,俄烏雙方都不會完全說真話,很難對其進行準確的評估,也存在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

比如說,俄國防部表示,烏軍已經損失2300人,而入侵烏軍只有大約1萬人左右,這個損失已經超過了20%,而一旦一支部隊戰損率接近30%,基本上就會喪失戰鬥力,畢竟構成一支部隊的,除了前線官兵外,還有後勤保障、指揮中心的直屬警衛部隊等非一線人員,而戰損的往往是前線士兵。表面上看,30%的總體戰損率貌似不高,但單論前線戰損率,可能已經接近一半了,所以在抗日戰爭同古會戰時,杜聿明二〇〇師11000人只損失2500人,就要求撤軍。

按照這個理論,烏軍就算不是失去戰鬥力,那也應該是「強弩之末」,「不足為懼」了,但據澎湃新聞13日的報道,俄羅斯庫爾斯克代理州長斯密爾諾夫親口表示,目前庫州「局勢困難」;報道稱,為抵禦烏軍攻勢,俄軍著手在庫爾斯克「挖掘40公里長的反坦克壕」。因此,如果烏軍真的已經戰損20-30%,那說明損失慘重,基本失去戰鬥力了,俄軍又何必挖掘這麼長的反坦克壕,此舉凸顯了俄軍缺乏信心,這就自相矛盾了。

因此,目前俄烏在庫爾斯克地區的戰局的確撲朔迷離,真真假假,難以看清,但總體來說,前景對烏克蘭依然是不利的,包括歐洲智庫和其他西方人士,其實都不看好烏軍的未來,畢竟雙方整體實力在這裡擺著,胳膊再橫,也扭不過大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4e35981cedf593d8c667bdff8c04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