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八旗軍隊從起兵到入關前幾年的幾乎戰無不勝,主要因素基本可以歸結為一個大前提和內外兩個因素來談。大前提是東北獨特的地理環境,內因是野豬皮和洪太個人的奮鬥,外因則是明朝在援朝抗日戰爭後東北以夷制夷這一歷史進程的失敗,以及明朝高層在遼東問題上意見不一、統籌失當的後果。
先談一個大前提吧,後金的崛起有偶然因素,但崛起後能快速成長為一個短期內有強悍戰力的東北地方政權在歷史上也是有相應先例的,契丹、前金無不擁有類似的成長經歷,蓋因東北的地理和社會環境讓該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具備一些崛起的基本條件。
東北地區寒冷封閉的特點讓單純的農耕和遊牧都難以維生,因此該地的民族更偏向漁獵,換言之為了維生許多人都具有狩獵的技巧,這就為幾個少數民族政權提供了相當不錯的兵源基礎。因此,如果有人能用各種方法將這些來自不同部族的獵人組織起來,很容易拉起短期內一支剽悍而又團結的軍隊。
東北的另一個特點是雖然冷,但是有適合農耕、被河流環繞著的平原。冷意味著漢人大部分時間都不願意離開中原去遼東謀生,而有平原則意味著採用高壓的統治手段的話是可以通過奴隸和封建混合的方式強迫農奴耕作為大軍提供一些必要的物資,比如糧草、盔甲等等。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憑藉農耕這種生產方式,少數民族的貴族階層可以快速掌握最多的生產資料,完成政權的正規化和集權化,真正成為一個國家。
後續內容有太長不看版:
總之,努爾哈赤創造的八旗制度是一套將建州政權不同部族統合到同一戰爭機器下的軍事制度,並藉此贏得薩爾滸之戰的勝利。隨後繼任的洪太又採取了正確的戰略方針,在有利的條件下迎來了與大明的最終決戰。而明方前期綏靖政策放任建州做大,天啟時期統籌無方,三易其帥,導致遼東局勢敗壞。最終松錦決戰時雖然前期採取了正確的準備,但千瘡百孔的國力,已經不足以支持戰略決戰的目標
第一,後金在起兵時能膨脹到擁有6萬披甲,是明朝在萬曆援朝戰爭後,對東北以夷制夷和綏靖政策徹底失敗的直接後果。應該說,相當長的時間內,明朝鑒於歷史上的經驗教訓,對東北諸部的分化瓦解乃至出動大軍對刺頭部落進行犁庭掃穴是非常成攻的。直到……日軍大舉進攻朝鮮,為了保證東北後方的安寧,由於東北的精銳軍事力量調往朝鮮,明朝不得不選擇綏靖政策以及更徹底的以夷制夷避免局勢失控。努爾哈赤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登上歷史舞台,通過向李成梁等人獻媚賣好,事實上成為明朝在建州的代理人。而援朝戰爭結束後,明方沒能及時調整策略,這既是由於李家只求自保,也和萬曆後期疲敝的中央朝局有關。
萬曆中後期和文官冷暴力對抗的直接後果,就是雖然地方朝局還能維持運轉,但中央政府出現了大量的官員缺位,中央政務幾乎完全靠葉向高等少數大臣勉力維持,這種情況下很難對遼東政務進行大的調整。直到野豬皮幾乎統一建州,同時福王前往洛陽就藩,萬曆和群臣總算結束對抗後,大家才驚覺東北出了個怪物,但此時努爾哈赤羽翼已豐。這種情況下,萬曆卻力圖畢其功於一役,短期內調集全國精銳解決建州問題,不能說這個思路是錯的,但各地援軍尚未磨合好就被匆忙投入戰場,無疑大大降低了勝利的希望。
第二,松錦之戰前期是明朝少有的拿出了足夠的時間、資源乃至君主的信任去謀劃的戰役,最終失敗則是當時千瘡百孔的國力已不足以支撐長期打這麼一場高強度的戰略決戰。松錦前期應該說明朝上下都一定程度上吸取了之前的經驗教訓,對洪承疇給予了充分的信任和支持,洪承疇花了幾乎兩年的時間練兵、生產軍械等各種準備,同時崇禎對其在兵力和財政上的請求也無不應允。結果也非常顯著,松錦前期是自薩爾滸以來,明清大規模正面決戰時明軍最有優勢的一次,洪部以松山為支點與錦州遙相呼應,一有機會就主動出擊襲擾清軍,多爾袞部被洪承疇所統明軍打的焦頭爛額,數次萌生退意,清廷被迫數度增兵穩定局勢。
但是內地千瘡百孔的局面已經不容洪承疇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地和清軍對耗下去,崇禎也在兵部方面地勸說下,改變之前地持重態度,下令洪承疇與清軍決戰。最終的結果我之前一篇被和諧的回答里也講了,放棄持重戰略後,明軍能打大仗,可根本打不了硬仗的缺陷暴露無遺。本方進攻時尚能調度有方,可一旦聽說後路被切,其實寧遠到錦州堪堪才百里,十多萬軍隊想硬沖的話其實阿濟格根本攔不住,結果十多萬大軍在互相賣隊友,自相猜忌和疑慮的混亂中自我崩潰了。
即使如此,也讓清軍陣亡一名老牌都統,一名護軍統領,一名高品文官大學士,5名參領(署參領),7名佐領,戰後共追贈輕車都尉7個,男爵2個,伯爵1個,而整個洪太時期,各種亂七八糟的戰鬥導致的陣亡及陣亡後追贈的輕車都尉一共不超過15個,足見松錦戰役之激烈。這也使得清軍大勝後次年進攻寧遠時反而鎩羽而歸。如果明軍在薩爾滸時有松錦之戰統籌規劃的力度,那後金即使能贏,傷亡烈度也足夠讓其崩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