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論||於德英:翻譯之喻的歷史化:錢鍾書的「人化」譯文觀

2019-10-09     翻譯教學與研究

本文轉自:比較文學與翻譯研究

【摘要】錢鍾書所稱引的「投胎轉世」、「靈魂轉生」的翻譯之喻是其翻譯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將翻譯之喻置於錢鍾書詩學思想、中國「人化」文評和譯論傳統的歷史化語境, 可以發現錢鍾書的譯文觀具有濃厚的「人化」色彩, 即將譯文視為相對獨立的生命體。譯文的生命觀既是中國「人化」文評、譯論傳統的承繼, 又蘊含著超越傳統的當代翻譯思想。譯文作為有生命力的個體打破了傳統文論、譯論中形式與內容的分割, 消解了傳統翻譯觀中原文與譯文的二元對立, 突破了傳統譯論重語言層面、輕社會文化的局限性。

【關鍵詞】翻譯之喻; 歷史化; 錢鍾書; 「人化」譯文觀; 譯論; 化境

0.引言

錢鍾書在學術研究、文學創作、翻譯研究等領域成就斐然, 其翻譯思想與詩學思想密切相關。然而, 由於學科間的阻隔, 學界對錢鍾書翻譯思想的研究, 多從傳統譯論或西方譯學的視角加以闡發, 或就其本人的翻譯觀點相互稱引, 較少從詩學思想深度闡發。錢鍾書自有其「潛」體系, 需要將錢氏著述內容加以分析、分類、整理後建構。(

譯文觀是翻譯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學界對於錢鍾書的譯文觀主要有如下觀點:一是認為錢鍾書「完完全全是『原著中心論』」者, 儘管他在討論林紓的翻譯時不自覺地以譯文為中心 (

比喻是錢鍾書著述中的典型特徵。「可以毫不誇張的說, 在中國小說史上, 沒有一位能如錢鍾書創造如此令人目不暇接的新譬奇喻;而在當代學術著作中, 也未有一部能如錢著給予比喻現象以如此豐富而深入的理論說明和發現……」 (

1. 入於「化境」的翻譯之喻:「投胎轉世」與「靈魂轉生」

錢鍾書在其著述中引用的中西有關翻譯的比喻可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偏向消極意義的比喻。如塞萬提斯的翻譯如「翻轉花毯」, 《高僧傳》中如「翻錦綺, 背面俱花」, 雨果的「如以寬頸瓶中水灌注狹頸瓶中, 傍傾而流失者甚多」, 鳩摩羅什的「嚼飯與人」。更有醜詆譯事的比喻, 如「驢蒙獅皮」「蠟制偶人」「點金成鐵」「沸水煮過之楊梅」「羽毛拔光之飛鳥」「隔被嗅花香」等等。(

另一類是具有積極意義的比喻, 即錢鍾書賞識的入於「化境」的翻譯之喻。本文以此類比喻為研究對象。錢鍾書曾提及兩個類似的比喻:造詣高的翻譯是原作的「投胎轉世」;真正的翻譯是原作的「靈魂轉生」。在《林紓的翻譯》一文中, 錢鍾書通過翻譯的訓詁引發「譯」「誘」「媒」「訛」「化」這些一脈通連、彼此呼應的「虛涵數意」, 由此提出文學翻譯的最高理想「化境」說。

十七世紀一個英國人讚美這種造詣高的翻譯, 比為原作的「投胎轉世」 (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s) , 軀體換了一個, 而精魂依然故我。換句話說, 譯本對原作應該忠實得以至於讀起來不像譯本, 因為作品在原文里決不會讀起來像翻譯出來的東西。

錢鍾書在上述引文的注釋中說, 19世紀德國希臘學大家Wilamowitz-Moellendorff也用了相類的比喻。他在《<圍城>日譯本序》中再次提及該希臘學家關於翻譯的比喻:「『真正的翻譯是靈魂轉生』, 譬如古希臘語原著里的實質換上了德語譯文的外形。」 (

「投胎轉世」「靈魂轉生」的翻譯之喻雖引自西方論者, 卻並非錢鍾書偶然稱引闡發, 而是和他本人的詩學思想密切相關。錢鍾書一貫堅持「打通」以「拈出新意」, 在《管錐編》《談藝錄》等著述中將中西文論觀點、材料相互交襯。「鄰壁之光, 堪借照焉」 (

錢鍾書在《管錐編》「列子張湛注」中就論及輪迴, 言列子論輪迴早於佛教之興。他引王應奎《柳南隨筆》卷一論林類節曰:「則知輪迴之說, 自佛氏未入中國以前, 固已開其端矣。」在【增訂三】中引熊伯龍《無何集》卷一三雲:「輪迴之說不起於佛教;佛教未興, 《列子》已有『往反』之說。《列子》云云, 此輪迴之說也。」 (

錢鍾書對輪迴之說頗為賞識, 認為它旁及於文藝上的形神離合。他在比較「狀變形改」和「生死輪迴」時指出:「生死輪迴之於形氣變化, 彌近似而易亂真。變化只言形不常存, 輪迴則主神不終滅;變化知有形一端而已, 輪迴則剖形神為兩橛, 形體可更而昭靈不昧、元神無改。」 (同上:729-730) 也就是說, 荀子所言「狀變」, 偏於一端, 只涉及形體、形狀的改變, 不夠圓覽;而輪迴之說, 則關涉形和神兩個方面, 形體可改, 而元神不變。錢鍾書繼而舉例說, 《太平廣記》卷三八七《圓觀》 (出《甘澤謠》) 載牧豎歌竹枝詞雲:「三生石上舊精魂, 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 此身雖異性長存」;輪迴之旨盡於一、四兩句中矣。(同上:730) 詩中僧圓澤化去形體, 獲得新生, 其「舊精魂」依然存在, 惟形體生變, 故舊友仍與他相認。

錢鍾書對「投胎轉世」的譯文之喻很是重視。他三次修改《林紓的翻譯》一文, 潤色關於「投胎轉世」的論述。1964年版本中, 『transmigration of souls』譯為「轉世還魂」, 「軀殼換了一個, 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

2. 翻譯之喻與「人化」文評傳統

錢鍾書所稱引的「投胎轉世」「靈魂轉生」的翻譯之喻, 與中國文學批評固有的「人化」傳統和哲學莫逆相契。早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 錢鍾書就探討了中國文學批評的生命之喻這一問題。他指出, 中國固有的文學批評的一個特點是, 「把文章通盤的人化或生命化 (animism) 」, 亦即「我們把文章看成我們自己同類的活人」。(

李澤厚也注意到了這種「人化」的文藝闡發方式。他說, 「中國古人喜歡用人的自然生命及其因素來闡釋文藝, 講求『骨法形體』、『筋血肌肉』」, 「這些都既與人的生理、生命和身體相貌、先天氣質相關」, 「又超脫了具體的有限感性存在, 而追求與宇宙天地的整個自然相交流、相溝通」。(2001:152) 這種生命化的文藝言說方式對後世中國文藝影響極大, 「相當清晰地表現了重視感性生命的儒道互補:以生命為美, 以生命呈現在人體自然中的力量、氣質、姿容為美」 (同上) 。這種「人化」的談藝論文可以進一步追溯到中國「天人合一」的哲學根源, 生命與自然互通交往, 圓覽關照。《易·繫辭》雲:「近取諸身, 遠取諸物……以通神明之德, 以類萬物之情」。「以人擬文」, 正是「近取諸身」這一哲學思維影響的結果;而「立象盡意」, 恰是「遠取諸物」這一思維的寫照。

這種「人化」的文評傳統, 自有它的好處, 那就是文章風格的圓覽融通, 避免把文章簡單化地割裂成內容和形式。

表情是性情品格身世修養在體貌上的流露, 說它是外貌, 卻又映射著內心, 譬如風騷女人的花眼, 強盜的殺相;假使體貌算是外表, 性格算是內容, 那末, 表情就抵內外詞意融通一貫的文章風格。

錢鍾書認為, 風格將內外詞意融通一貫, 這是「人化」文評的原則。他反對內容和形式的簡單化二分:「我們把論文當作看人, 便無須像西洋人把文章割裂成內容外表。我們論人論文所謂氣息凡俗, 神情韻淡, 都是從風度或風格上看出來。」 (同上) 風格的整體性, 如同人的完整性。如若把完整的人, 拆解成四肢、軀幹、頭、頸、手、足等, 儘管可以看清局部的構造, 卻失去了整體的生命感。同樣, 把文章分割為內容和形式, 在文藝上是過於簡單化了。

「形神一貫」自然是「人化」的表述, 而「文質相宣」亦具有「人化」的內涵。一般認為, 文質並舉最早見於《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 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 然後君子」。孔子所言「文」「質」, 用以形容君子品格和素養。邢昺疏:「彬彬, 文質相半之貌, 言文華、質樸相半彬彬然, 然後可為君子也。」孔子解「質」為「義」, 即仁義, 如「君子義以為質」 (

「人化」文評將文學作品視為有生命力的鮮活之人, 打破了內容和形式的二元對立, 凸顯了藝術審美的整體性。「投胎轉世」「靈魂轉生」的翻譯之喻將譯文視為有獨立生命力和自足審美價值的存在, 可謂與「人化」的文評傳統一脈相傳。中國的「人化」傳統不僅表現在文評領域, 而且還折射於翻譯思想領域。

3. 翻譯之喻與「人化」譯論傳統

中國傳統譯論移用文評範疇由來已久。「我國的譯論, 原作為古典文論和傳統美學的一股支流, 慢慢由合而分, 逐漸游離獨立……。」 (羅新璋1984:18) 錢鍾書所稱引的「投胎轉世」「靈魂轉生」的譯文之喻, 一方面源於他對中國「人化」文評的自覺認知, 另一方面也和中國譯論傳統契合無間。中國的譯論傳統同樣具有明顯的「人化」特徵。

孔子所言「文質彬彬, 然後君子」中的「文質」, 具有明顯的「人化」特徵。而文質之爭一直貫穿於中國的佛經翻譯史。佛經翻譯者大量引用「文」「質」來評說佛經翻譯。如

中國「人化」譯論傳統的另一個重要表征是20世紀20年代以來, 翻譯界使用諸多「神韻」「氣韻」「神似」等「人化」的文評範疇來言說翻譯觀念。「神韻」論者主要有茅盾、陳西瀅、曾虛白、朱生豪、王以鑄, 「神似」論者主要有陳西瀅、傅雷, 「氣韻」論者主要有郭沫若。這些論者多為著名文學家兼翻譯家, 這就為他們借用文論範疇評說翻譯提供了契機。在用「人化」文評範疇言說翻譯時, 他們大多表現出「重神輕形」的趨向。例如, 茅盾認為「與其失『神韻』而留『形貌』, 還不如『形貌』上有些差異而保留了『神韻』」 (1984:337) ;

「形神」論將原文與譯文視為生命。原文與譯文均有形貌, 有神韻或氣韻。二者神韻或氣韻相似, 形貌不同。由於兩種語言文化的差異性, 翻譯中往往形神不能兼顧, 只好「重神輕形」。「重神輕形」中「神」和「形」有兩層含義。第一, 「神」「形」指向原作, 把原作看作有生命的活人。第二, 「神」「形」指向譯文, 由於譯文不能兼備原作之形神, 「神」是原作之「神」, 但「形」已改變, 可謂之神同形異的生命體。「重神輕形」在本質上接近「投胎轉世」與「靈魂轉生」。它們均關注形神問題, 認為文學翻譯就是改形傳神。當然, 「投胎轉世」「靈魂轉生」賦予原文和譯文更加靈動的生命色彩, 凸顯了從原文到譯文這一生命延續的整體性和「人化」性。

中國翻譯話語從「文質」論到「形神」論, 均具有鮮明的「人化」特徵。錢鍾書所稱引賞析的「投胎轉世」「靈魂轉生」翻譯之喻講究「軀殼」和「精魂」的一體化, 將譯文視為有生命力的個體, 與中國「人化」的文評傳統和譯論傳統深相契合, 具有明顯的「人化」特質。

4. 譯文的生命:「人化」翻譯之喻的當代意義

在錢鍾書看來, 入於「化境」的譯文是原作的「投胎轉世」, 或是「靈魂轉生」。「人化」的翻譯之喻表明好的譯文具有相對自足的生命力。譯文的生命觀蘊含著深刻的當代譯學思想。

首先, 「人化」的譯文之喻, 將原文、譯文均視為渾然一體的生命, 打破了形式與內容二元對立的窠臼。傳統譯論的語文學派以忠實為標準, 要求譯文忠實地傳遞原文的內容和形式;在內容和形式不能兼顧時, 傳遞原文的內容。錢鍾書同樣重視翻譯的「忠實」, 指出「譯本對原作應該忠實得以至於讀起來不像譯本」 (

好的譯文, 儘管與原文形體不同, 但應當具有原文的「精魂」, 達到「不隔」的境界。

錢鍾書的翻譯忠實觀關注的是如何將原文的風度整體性地傳譯出來, 臻至「化境」。文學作品是富有美學意蘊的生命體, 而非可以拆解為思想內容和文學形式的簡單組合。作為有生命的個體, 譯文擁有原文的「風度」和「精魂」, 是原文在譯入語語言文化中的重生。

其次, 「人化」的譯文之喻, 提升了譯文/譯者的地位, 在一定意義上消解了傳統翻譯觀中原文與譯文此強彼弱的二元對立, 預示著譯文與原文平等互補的關係。在傳統譯論看來, 原文是永恆的、具有原創性的中心, 而譯文是原文的附庸, 必然劣於原文。同樣地, 與原文作者相比, 譯者的地位是從屬性的, 在翻譯的過程中必須隱匿自己的存在。「投胎轉世」「靈魂轉生」的翻譯之喻表明:一方面, 譯文作為有生命力的個體要忠實於原文, 肖得原文的「風度」, 具有原文的「精魂」;另一方面, 譯文一旦產生, 就具有自己的生命力。譯文作為原文生命的延續, 肯定了原文的價值, 幫助原文尋到了異國他鄉的知己, 提高了原文的聲譽。如此一來, 錢鍾書的譯文觀與當代西方解構主義學派的譯文觀有一定的契合之處。解構主義論者德希達認為, 「原文是最先的虧欠者, 最先的懇求者;原文需要被翻譯, 懇求被翻譯。」 (

與傳統譯論認為譯文必然劣於原文不同,

再次, 「人化」的翻譯之喻, 揭示了譯文在譯入語文化中「媒」與「誘」的文化交流功能。譯文作為相對獨立的文學文本, 必然與譯入語的語言、文學和文化多元系統進行互動。譯文與譯入語多元系統的互動一般以譯文或譯文功能為中心, 是西方描述翻譯研究學派和文化研究學派研究的重點問題。譯文導向的描述翻譯研究關注譯文與原文之間有規律的偏移, 並探究該偏移背後的社會、文化等緣由;譯文功能導向的描述翻譯研究探究在特定的時空中選擇哪些文本進行翻譯, 以及譯文對譯入語系統的作用。(

就譯文研究而言, 傳統的翻譯觀在比對譯文與原文之後, 往往對譯文之失大加貶斥。而錢鍾書則以林紓的翻譯為研究對象, 分析其譯作訛誤的得失與緣由, 引發對文學翻譯本質的思考, 提出文學翻譯「化境」論。他將林譯訛誤之處一分為二, 肯定了其中林紓明知故犯的「訛」, 即增補文學渲染性或引申議論之處, 認為這是「訛」里最有特色的成分。他從林紓的翻譯觀、文學觀等方面探討了林紓翻譯與原文偏離之處的緣由。譬如, 林紓重「古文」創作輕翻譯, 在譯文里有節制地摻進「古文義法」之筆;「譯書雖對客不輟, 惟作文則輟」;「不審西文」等等。(

就譯文功能研究而言, 傳統譯論視譯文為原文的附庸, 較少關注譯文獨立的文化交流功能。「人化」翻譯之喻表明:譯文具有相對自足的生命力, 因此必然在譯入語文化中肩負文學和文化交流的功能。錢鍾書認為, 林譯起到了「媒」和「誘」的作用, 這是文學史公認的事實。他本人就是讀了林譯而增加學習外國語文的興趣的。他十一二歲藉由《林譯小說叢書》, 發現了西洋小說的迷人之處。多年以後, 在可以閱讀外文小說之後, 他翻看林譯小說, 發現許多都值得重讀。(同上:92-94) 錢鍾書的外國文學情結, 從某種意義上說始於林紓的翻譯:林譯小說的精彩之處和訛漏之處, 誘使他閱讀原文, 以探究竟;而在能欣賞原文之後, 又回歸到林譯, 體會其中的樂趣。從譯文到原文, 再從原文到譯文, 形成了動態的循環。翻譯架起了中外文學、文化交流的橋樑, 「使國與國之間締結了『文學因緣』」 (同上:91) 。錢鍾書亦論及林譯對中國文字、文學的影響。林紓在翻譯西洋小說時, 雖然主張「古文」, 然而卻需藉助於文言小說以及筆記的傳統文體和當時流行的報刊文體, 由此形成一種亦中亦西、亦文亦白的文體。林譯中出現不少歐化字法、句法, 雜以許多當今使用的「小寶貝」「爸爸」等白話口語、「社會」「普通」等外來流行新名詞以及「安琪兒」「俱樂部」等譯音詞。(同上:106-114) 錢鍾書對譯文功能的研究, 進一步凸顯了譯文在譯入語文學和文化系統中的自足文本價值, 超越了傳統譯論重原文、輕譯文功用的局限。

5. 結語

翻譯的比喻, 是洞悉翻譯思想的一面鏡子。錢鍾書打通古今中西的輪迴說, 用具有「人化」特質的「投胎轉世」「靈魂轉生」闡發入於「化境」的翻譯, 視譯文為有生命力的獨立個體。錢鍾書「人化」的譯文觀一方面和其翻譯思想、詩學思想密切相關, 另一方面與中國「人化」文評傳統和譯論傳統的冥契暗合。尤為重要的是, 「人化」的譯文觀蘊含著超越傳統的當代翻譯思想。

錢鍾書譯文生命觀的當代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 「人化」的翻譯之喻將譯文視為渾然一體的生命, 強調整體性地傳譯原文的「風度」和「精魂」, 打破了傳統譯論形式與內容的分割;其次, 譯文作為原文生命的延續, 提高了原文的聲譽, 並具有自己的生命力, 其文筆甚可優於原文。這從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傳統翻譯觀中原文與譯文此強彼弱的二元對立, 預示了譯文與原文平等互補的關係;再次, 譯文作為相對自足的文本個體與譯入語的文化多元系統發生互動, 具有「媒」和「誘」的文化交流功能, 體現了獨立的當代翻譯文本價值觀, 超越了傳統譯論原文至上、譯文附庸的局限性。

錢鍾書將中西輪迴之說用於談藝和論譯, 將「人化」從文評貫通到譯藝, 賦予譯文以獨立的生命, 具有重要的詩學研究、翻譯研究和文化研究意義。正如《管錐編》的譯者

參考文獻省略,全文請見《外語研究》2019年第3期,侵刪。

【作者簡介】 於德英, 魯東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翻譯研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vcsW0BMH2_cNUg4qT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