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意如:讀王維的詩,就像看電影

2020-06-23     人民文學出版社

原標題:安意如:讀王維的詩,就像看電影

著名作家安意如

富貴功名一夢中

少年人,難免有夢。夢中叱吒風雲,萬人側目。以身許國,保家衛國之心誠然不假,然而,不到生死存亡之際,尋常人想得更多的是一將功成,封侯拜將。只要死的不是自己,「萬骨枯」是可以談笑而過的。

這樣說,不是要苛責什麼。只是感慨,同樣一件事,不同的階段,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到了開元年間的盛唐詩人手裡,邊塞詩豪情不弱往昔,固然還有自豪和頌揚之意,卻已不那麼理想化,轉而反映現實,寫塞外風物,揭露軍隊的現狀,風骨更見峻拔。

這樣的轉變,一如人漸成熟,心智漸穩,看事情更深入,不再非黑即白,個人的野心還是有,卻不會再肆無忌憚,脫口而出。

只需將楊炯的邊塞詩與王維的邊塞詩相比,就可以看出他們對同一主題處理手法的不同。

我們先看王維。王維全才,他並不是一個以邊塞詩馳名的詩人,但他的邊塞詩聲色俱佳,哪一篇都不弱於以邊塞詩著稱於世的岑參、高適等人。

開元名相張九齡被罷職之後,追隨他的王維亦受牽連離開京城,受命出使西北邊塞,留在那裡任地方的監察官員。他的一些邊塞主題的詩作,多數寫於這個時期。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使至塞上》

與許多著名的唐詩一樣,這首詩也有流傳千古的一聯。王維以其如詩如畫的筆法令無數人記住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奇景,這一聯被王國維譽為「千古奇觀」。

能得國學大家如此盛讚的,自然不是凡品。「直」「長」「圓」這三個字用得極為簡潔精妙,是用畫法入詩。「直」字勾畫出大漠的平曠、孤煙的峻拔,「長」字則顯出大河奔騰的氣勢,而「圓」字消解了落日的蕭瑟。這幅畫面給人毫不單調,又渾然天成的感覺。

千載之下,人到西北戈壁去,眼前所見,心中所想,仍然逃不過這兩句詩的意境,真是不得不嘆服。

以前我無知地以為,大漠孤煙直是因為無風,如今我才知道,孤煙是指「平安火」。唐代軍事制度規定,每日清晨和入夜時分,舉烽火報信。舉一道火為平安;有警報,舉兩道火;見煙塵,舉三道火;見賊,燒柴籠。

王維詩中的「落日」,符合入夜的時間規定。 孤煙直,指邊境無事

《使至塞上》是王維的名篇,當中不單有寫景千古名句,更有對唐時疆域遼闊的描寫。

以往使者出使邊塞,過了居延就出了漢朝的邊塞,現在依然是大唐的疆域。 你風塵僕僕,一去千里,似是大雁飛到了北方的天空。大漠上烽煙直衝霄漢,長河上落日正圓。再往前走,到了蕭關,遇到巡視的騎兵,才知道都護(節度使)的駐紮地在很遠的地方。

詩寫使者經過居延、蕭關,都護在燕然山,都不是地理上的確指,只是為了表明唐代的疆域比漢代更遼闊,而邊境無事,更說明此時大唐對西域的控制是比較穩固的。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王維確實有過出塞的經歷——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河西節度副使崔希逸大勝吐蕃。王維以監察御史身份出使邊塞,犒勞軍士,查訪軍情——所以很多人認為這首詩是他身在塞外時所寫。

其實不然,如果當時是他自己奉命出使塞外,這首詩就應該叫作「奉使塞上」而非「使至塞上」。這首詩,應當是王維寫給一位出使邊塞的友人的詩,他將自己曾經的經歷寫到給友人的詩中,用意是說如今國威鼎盛,邊境安寧,你大可以放心。

可以肯定的是,王維所寫的,是他曾目睹的景觀,不然不會描摹得如此逼真細緻。他還有一首詩《觀獵》,寫一位將軍狩獵,同樣寫得精彩非凡。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

——《觀獵》

渭城,在今日的咸陽。新豐和細柳營都在咸陽,新豐盛產美酒,細柳營則是西漢將軍周亞夫的駐兵地,這裡代指將軍的營地。

唐朝尚武,好騎馬遊獵,大有胡人之風,完全不是文人天子那種范兒。這種潮流的興起,太祖太宗父子是始作俑者。除卻李唐皇室的少數民族血統之外,他們自身的經歷,也是這種愛好形成很重要的原因。

李世民身經百戰,箭術能夠百步穿楊,他的弟弟齊王李元吉(玄武門事變被殺掉的那個),曾說:「我寧可三日不食,不可一日不獵。」君王好獵如此,大臣自然也就競相效仿了。唐代沒有大規模的現代化開發,生態超好,遠的不說,長安附近就有大把適合圍獵的曠野密林。平民也熱愛打獵,平時吃得太素,獵到野物好打牙祭呀!

讀王維詩,總覺得如行雲流水般暢快,哪怕是淡筆描摹,亦叫人印象深刻。說來好笑,我最早關於射鵰的印象,就是從此詩而來,後來看了金庸的《射鵰英雄傳》,不自覺地會把小說里的人物場景自動代入這首詩,雖然風馬牛不相及。

好的詩,是有鏡頭感的,讀這詩,就像看電影。寒風中,只聽得弓弦鳴響,牧草已經乾枯,野獸無處可藏,放出去的獵鷹眼光銳利,一眼就看見奔逃的獵物。積雪消散,驅馬逐獸,只覺得馬蹄輕快。一場聲勢浩大的行獵,如在眼前。狩獵歸來,馬踏如飛,很快就經過新豐市,在市集中飲酒休息,之後就整軍歸營。在歸途中,回頭看剛才射鵰的地方,暮雲四合,天地茫茫。

盛唐人的氣魄真是大,「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是縱橫馳騁後,仍有未盡之意,語境蒼涼,並不悽惶。全詩著意於「快」,鷹飛兔走,蹄響弓鳴,筆端有瞬息千里之勢,令人應接不暇。

不管是親身經歷過邊塞生活的王維,還是期待到軍中一搏的楊炯,他們都不曾真的如願。即使到了邊塞軍中,文人依然是文人,捉的是筆,而不是刀。

王維因早年與張九齡關係親厚的緣故,在張九齡被貶之後,王維被任命為涼州河西節度使判官,遠離了京城。再後來經歷了安史之亂,雖然大難不死,終究心灰意冷,選擇過半隱半仕的生活,卻也怡然自得。

而楊炯,一生未遂其封侯拜相的志願。他心高氣傲,為人又尖刻,發明了一個詞叫「麒麟楦」,意思是諷刺文武大臣們虛有其表,就像演戲時裝假麒麟的驢子。如此的心酸口硬,自然人緣不好,每每被降官,最後只任盈川縣令,卒於任上。

他以吏治嚴酷著稱,不知是否與他心底的鐵血無情有關?他的死,有人說是得罪太多人,遭仇家報復所致。

楊炯所有的詩中,我最喜歡的是一首送別詩《夜送趙縱》:

趙氏連城璧,由來天下傳。

送君還舊府,明月滿前川。

——《夜送趙縱》

因為是送一位趙姓的友人,所以楊炯用了和氏璧的典故來比喻友人的才華和名聲,雖然有溢美之詞,好在沒有太多的造作之意。前三句尋常,得「明月滿前川」一句,便成佳作。

月照天涯,便如我千里相送,月滿山川,便是我思情不絕。乾坤廓朗,又何須因來日生愁?

這一句不過寫尋常之景,氣勢卻不凡,敘離情綿邈之餘,讓人覺得光明浩蕩。只可惜,這樣的作品不多。楊炯的詩,剛烈有餘,人情不足。

比起楊炯,我自然更喜歡王維,喜歡他沖淡平和,一空萬有。楊炯所有的金戈鐵馬,說穿了都是紙上談兵,不堪一擊。

人慾無窮,食髓知味。有些野心是要不得的,以他人的性命為代價來博自己功名富貴的人,就算一時風光,到頭來也是黃粱一夢。

天道往還,人總要存一點仁心,才好立身立世。

又及,邊塞詩還有許多佳作,亦還有許多未盡之言,後文再談。

本書是安意如在《詩經》、納蘭容若、黃仲則等詩詞賞析之後,回歸初心,潛心寫作那個她最愛的大唐和那些她*愛的詩歌篇章。在本書中,安意如順沿《全唐詩》流脈,以其一貫細膩優美的文筆和獨樹一幟的賞析視角,從品賞李世民、楊廣、魏徵等人的詩歌作品開篇……一直寫到王維、孟浩然、王昌齡、李白、杜甫為止。共27篇,30餘萬字。其中重點賞析的詩歌近百首,不乏如《靜夜思》《春曉》《春江花月夜》《黃鶴樓》《蜀道難》這般傳世經典,也有這些天才詩人不為人熟知的絕美傑作;無一不是細緻入微、娓娓道來,為讀者展開至美唐詩畫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9W4nIBiuFnsJQVIVC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