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城內有條家喻戶曉的皮市街,我們已經講過,而在城外,也有條曾繁華一時的棗市街。
這裡人家大多枕河,而在棗市街卻得天獨厚地擁吻著一條胥江。當年伍子胥主持開挖的人工運河胥溪,將太湖水引到了姑蘇城,創造了水城的靈魂,也留下了這樣一條胥江。
沿著江水,市井繁華在畫紙上徐徐展開,一路便從姑蘇城外走到了胥門。
胥江畔觀看船隻的路人
在清代的《姑蘇繁華圖》里,胥門外的熱鬧就讓人動容,大運河、萬年橋大街、泰讓橋下、棗市街上……與摩天大樓代表的現代都市感相比,古典時代的繁榮有它獨特的魅力。
棗市街的得名顯得很隨意,當年大批棗商在這裡聚集,掌握了話語權後這條路也就跟了他們的姓。
仔細想想,那些年胥江河畔往來船隻帶來了天南海北的商品與生意,為什麼偏偏最後成了「棗市」?是不是隱含著商販們無利不起早的小心思呢?
鼎盛時期,棗市街很像是如今的南環橋批發市場,只不過它主要經營的是果品,最受蘇州百姓歡迎的當然是物美價廉又好吃的棗子,棗泥麻餅、棗子糕、棗子粽……蘇州人有的是花式吃棗子的方法。
直到幾十年前,棗市街一直是蘇州十二時辰里醒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一條街之一,棗市街的早市是蘇州的一道風景。
漁民們早早的就把剛從船上稱好的一個個裝滿了魚蝦的筐在路邊擺放整齊,鯽魚、銀魚、白魚、黑魚都被分門別類放進了盛滿胥江水的盆里,還有螺螄、黃鱔、蜆子……
街邊早已被挑著擔子從附近鄉下趕來的農民們占滿了,自家種的青菜、菱藕、茨菰一個個看上去鮮嫩欲滴。
東方魚肚才剛白,蘇州人就在為填飽自己的肚子,吆喝起了清脆婉轉的吳儂軟語。
接著茶館也開了,清晨的陽光里還帶著朦朧的霧氣,但怎麼也阻擋不了「早上皮包水」的蘇州人,吃吃茶,聊聊天,再去隔壁麵館叫一碗燜肉麵,一天的辛勞與努力,都從這碗面開始。
時光再回到從前,清代嘉慶年間由於棗市街的棗販規模空前,為了抱團取暖、維護同行的集體利益,商人們協商一致,決定成立行業工會,地點就在棗市街的胥台鄉廟,而這個鄉廟,就是為了紀念抗金名將韓世忠的韓蘄王廟。
影視劇中的韓世忠與梁紅玉形象
韓世忠的妻子梁紅玉在歷史上絕對堪稱傳奇,雖然她出身武將世家但家道中落,不幸淪為官妓,卻又百轉千回遇見了韓世忠,別人是夫唱婦隨,他們是攜手沙場,取得大捷,成為名揚四海的女中豪傑。
宋孝宗為了紀念他們二人便下令修建了韓蘄王廟,供奉著他們兩人的塑像。在棗販們的行業工會之後,這裡還一度成了滄浪區棗市街小學,到如今當年的香火早已成了歷史裡的塵埃,這裡也成了當地街道的辦事處,回歸到另一種瑣碎尋常的生活。
整條棗市街上如今還能看見的最有歷史氣息的建築要屬嘉應會館了。清代蘇州城內來自全國各地的會館遍地開花。
而隨著整條街越來越熱鬧,聚集的商人也就越來越多,有這樣一群來自廣東嘉應(今梅州)的商人就在這裡低調奢華地蓋起了一座嘉應會館。
據說會館裡的戲台聲音效果極佳,僅次於中張家巷裡的全晉會館戲台。嘉應的商人們就常常在這裡聚會,擺酒席、看演出,在吳儂軟語的土地上多了這麼一小方迴蕩著客家話的天地。
棗市街還有座橫跨胥江的棗市橋,不過這已經是新造的了,原來那座三孔石拱橋在上世紀就被拆除了,當年的理由也非常理直氣壯,為了讓大家可以更方便的推著自行車過河。
不幸中萬幸的是,當時古橋拆下來的石料都被保存好了,多年以後蘇州南門河段整治,大家覺得這裡需要添一座橋,正巧有人想起了那堆還保管著的石料,於是就把原來的棗市橋按照一定比例剪切粘貼到了盤門景區附近,成為了與吳門橋相望的蟠龍橋。
新老棗市橋
蟠龍橋
如今棗市街繁華不再,成為了尋常的一條街巷,但從前的冷水盤門卻又熱鬧了起來。沒準夜深人靜蟠龍橋還會和吳門橋偷偷感慨:
老哥,你說是不是我人氣特別高啊?怎麼一搬過來,熱鬧也都搬過來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