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被媽媽罵到跳樓的14歲男孩身後,站著一群不殺人卻誅心的父母

2020-09-21     優小加學英語

原標題:那個被媽媽罵到跳樓的14歲男孩身後,站著一群不殺人卻誅心的父母

9月17號,湖北武漢的江夏一中。14歲的初三男孩張某銳,爬上5樓教學樓的圍牆,縱身一躍,送醫後宣告不治身亡。根據新聞的報道,張某銳當天在教室和其他兩名同學玩撲克牌,三個孩子都被班主任要求家長到校配合管教。

張的母親來到學校後,氣勢洶洶地走到兒子面前,二話不說,在五樓的樓道里,扇了他兩個耳光。第一個耳光下去,男孩往右邊躲了躲,抬手想要擋住。媽媽跟上前去,沖他大吼。男孩不語,沉默著低著頭。

當第二個耳光結結實實地打在臉上,男孩動也沒動。見孩子不說話,媽媽一邊辱罵,一邊用手掐住男孩的脖頸,頂著牆,往牆上撞。後腦勺撞在牆上的時候,男孩踉蹌了幾步,依舊低著頭。

有人來勸這位母親,視頻里,似乎她還在大聲教訓孩子。男孩低頭用袖子擦完眼淚,似乎決定了什麼,站直了身體,抬起頭,平視著媽媽。等媽媽被另外一人拉走,他定在原地,呆呆地站著。轉身看了一眼樓下,又望向母親離去的方向,看了許久。

2分鐘後,他爬上圍欄,一躍而下。當晚9點,傷勢嚴重的張某銳,被宣告不治。年僅14歲的少年,就這麼倉促地告別了世界。

跳樓前的那120秒,我不知道他當時在想些什麼。但可以肯定的是,衝動的行為下,一定掩藏著被媽媽當眾羞辱的氣憤、沮喪、羞愧和絕望。有學校的學生說,他媽媽吼得很大聲,隔著一面牆都聽得清楚。

也有人說,他不可能只因為兩個巴掌就跳樓。「(他)平時應該想過挺多次自殺的,只是這次當眾被打情緒上來沒收住,加上旁邊很容易自殺,便做了。」

壓死駱駝的稻草從來不是最後一根,而是背負著的每一根。就像是個不斷被充氣的氣球,日積月累的,撐不了,也就爆了。

曾有個孩子給我留言說,他和家人吵架,明明只是個學習不認真的小問題,卻被爸爸罵成狗。

「不學習,就給我去死!生了你真是倒了八輩子血霉!」

他難受,不服氣,頂嘴,辱罵就變成了抽打,皮帶抽在背上,火辣辣的。第二天只能把書包背在胸前。還得挺直腰杆,不讓衣服摩擦到傷痕。

「耳朵哥,我當時真的想到一死了之。」

父母對孩子來說,最大的意義就是避風港。如果避風港都狂風驟雨,那他們有何處可去?

看這個新聞的時候,我想到了去年跳橋的那個17歲少年湯某。湯某在學校與同班同學發生矛盾,回家路上,和媽媽說了這件事,結果遇到媽媽的強烈批評。車子途徑盧浦大橋時,媽媽不顧身邊的滾滾車流,愣是把車停在了路中央,跑下車去教訓坐在後排的兒子。

5秒鐘後,男孩趁著媽媽走到前排上車的間隙,打開車門沖了出去。爬上盧浦大橋的圍欄,縱身一躍。

追上去的母親眼睜睜看著孩子從目光中消失卻無法挽回,無力地跪坐在地上,雙手錘地,痛哭流涕。等民警接到電話趕到現場,躺在綠化帶里的孩子,早已經沒有了生命特徵。

120秒,吞噬了一個男孩的14年。5秒,抹殺了另一個孩子的17年。多好的年紀,偏偏人沒了。

有人責怪現在的孩子承受能力不行,聽不得半點逆耳的批評。很多家長也不理解,不就是罵了他幾句麼,至於尋死?

拜託,真的不要覺得孩子年紀小,就把所有的一切都歸結為他承受能力低,吃不了苦抗不了壓力。有太多孩子的心,是在父母的譏笑和辱罵中,一步步乾涸的。

子彈上膛,瞄準開槍,留下一個個鮮血淋漓的洞,圍觀者卻望著槍口騰起的硝煙,飄飄然留下一句:

「嘖,這孩子真不經罵。」

一個失血過多的人,不是因為流乾了那最後一滴血才死的。

就像是某個知乎用戶說的,槍已上膛,子彈一發一發打在孩子的心上,將孩子自我的屏障打得粉碎。你們怪孩子承受能力太差,但你們可曾了解過他的屏障?你們以愛之名給孩子施壓,期望孩子成為你們想要的樣子,可你們卻從未問過孩子自己想成為什麼樣子。最可悲的是孩子經歷了太多你們想像不到的壓力,被校園暴力,被孤立,被排擠,被嘲諷,被毆打,被責罵,被無視,背負著你們沉重的愛前行,自閉、抑鬱活得像一個邊緣人。等到放學後疲憊地回到家,本想對你傾訴些什麼,看了你一眼。然後想了想,還是算了吧。

他們沒有賭氣到把生命作為反抗的代價,但活著,也只是活著。有些父母不殺人,但,會誅心。

之前看過一個網友的評論,說:中國家長,最擅長把孩子逼瘋。想來挺有道理的。

幾米在《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里寫過一句話:為什麼風可以那麼溫柔地對樹說話,而你卻永遠學不會對我溫柔地說話呢?

你對朋友有意見的時候,會一巴掌扇在他的臉上嗎?不會。

你對上司有意見的時候,會一巴掌扇在他的臉上嗎?不會。

你對父母有意見的時候,會一巴掌扇在他的臉上嗎?不會。

那為什麼,你可以肆無忌憚地去傷害自己的孩子呢?那為什麼,不可以給孩子50分的溫柔和50分的理解呢?

曾看到個網友說。「我現在都30多歲了,還是能想起十幾年前我媽瘋狂侮辱我時那悲憤的心情。

無論我怎麼解釋也不能讓她閉嘴,只因為我沒有按照她的意願去做,那猙獰的面孔和瘋狂咒罵的嘴唇,讓我覺得這根本不是我熟悉的母親。

當時真想從樓上跳下去,心都死了,活在這種家庭又能怎麼樣。」來自父母的傷害就像是迴旋鏢,童年被傷一次,成年後再被傷一次。

教育的矛盾,不是一天兩天的問題,從孩子出生那一刻開始,我們就已經面對著長達終生的資格考試。

父母之於孩子,就是健全的產生,盡力的教育,以及完全的放手。

別錯位成自己病了,卻逼著孩子吃藥。

也許我們都可以試著,去改變家庭的溫度。

愛和理解,尊重和溝通,在任何關係中都適用。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希望故事可以有另外的結局。

14歲的張某銳被老師喊家長後,媽媽平靜地把他帶回家,仔細溝通、了解、梳理事情的來龍去脈後,告訴孩子認真學習、努力讀書的重要性;

17歲的湯某在被批評同學矛盾後,媽媽會把他載到經常光顧的餐廳,母子倆邊吃飯邊聊天,開導他社交關係該如何去處理。

也希望這篇文章,可以成為我們彼此的一個警示: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和父母都必有一戰。如果孩子贏了,是喜劇;如果父母贏了,是悲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yt1Cr3QBURTf-Dn5AzA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