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開學我就抑鬱了」孩子宅家有不良情緒咋辦?家長可以這樣做

2020-03-19     婉秋聊育兒

「媽媽,帶我去看看醫生吧。我已經好幾天晚上睡不好覺,感覺有點抑鬱了。」曉雪有點無助地跟媽媽說。

正上初三的曉雪從正月十二就開始了網課學習,到現在快兩個月了。曉雪學習比較認真,一直按要求聽課、做作業,經常得到老師「優秀」的評價,但是她自己卻越來越感覺狀態不好,媽媽發現她這幾天吃飯特別少就有點擔心,現在聽女兒這樣一說,愈發覺得焦慮。


今年的疫情讓很多人產生了恐懼的心理,除了恐懼,這次疫情還讓孩子們不得不宅在家裡上網課,無法出門參與集體生活,每天十幾個小時面對電腦和手機基本不與外界接觸,腦力和視力都極度疲勞,容易引起一些不良的情緒反應。

過度消耗自控力引發崩潰感。

學生在家學習的氛圍總體來看比較散漫,不如在學校里的學習氛圍好。

人處在一個鬆散的環境當中,本身注意力就難以集中;而且家裡還有其他家庭成員在做家務什麼的,有的家庭還有年齡很小的二寶,不可能完全避免發出各種聲響。

其次是上網課必須要用到電腦和手機,這就很容易在上課之餘不由自主地去瀏覽一些吸人眼球的信息,由此耽誤正常的上課和學習時間。

再就是「懶惰」是大腦的天性。

《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中說:大腦偏愛自動化處理模式,傾向於避開全新的挑戰或不熟悉的事物,一有機會就鑽空子偷懶。

處在這樣環境之中的孩子,若想好好學習,就必須抵制住外界的干擾、本能的懶惰,所以要經常啟用自控能力。時間久了,難免會過度消耗自控力,產生心理崩潰的感覺。

精神壓力過大

上中學的孩子在學習成績上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競爭,尤其是面臨中考和高考的孩子,直接面臨著競爭選擇學校的問題。

但是獨自在家學習會讓一些孩子產生無力可施的感覺,再面對老師和家長的壓力,隨之產生的精神壓力更大。如此一來孩子就會煩燥不安,學不進去,或者通過打遊戲來釋放壓力,久而久之造成惡性循環。

面對孩子長期在家負面情緒積聚太多無法排解的問題,我們作為家長,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幫助孩子做一個緩解:

1、鼓勵孩子與同學、老師積極互動。雖然我們上的是網課,但有些直播課老師也會與學生進行互動,我們要鼓勵孩子積極參與這些互動的形式,不要因為不好意思而不跟老師交流。

課下做作業時若有不懂的問題,可以主動請教同學,多與同學交流。同時,也要積極幫助學習比自己差的同學。

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人只有處在集體關係中才會感覺到存在的意義。

2、給孩子提供一些可以提升精神愉悅的食物。

俗話說:沒有什麼壞心情是一頓大餐解決不了的。

當人的情緒處在低谷的時候,慾望會回歸到最原始的口欲期。家長可以做點孩子喜歡吃的飯,再就是買一些點心和水果,甜點是可以給人身心愉悅的美食,不開心或是鬱悶的時候,吃一點甜點,會有滿滿的甜味和舒適感,緩解壓力。

3、促進多巴胺的分泌。

大腦分泌大量的多巴胺,就會讓人產生愉悅感,所以我們可以採用健康科學的方法提高多巴胺水平。

如何科學促進多巴胺分泌呢?《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當中介紹了幾個比較實用的方法:

  • 冥想

心理學和認知神經學都認為,冥想可以促使多巴胺的分泌,是提升專注力的有效方法。

《如何成為學霸》當中說:定期和長期練習冥想,大腦會經歷物理變化,使腦神經重塑,增加大腦灰質的體積。


  • 聽音樂

音樂可以緩解壓力,可以刺激腦部,活化腦細胞,適當的音樂刺激對腦部的活動有很大的幫助,音樂可以刺激右腦,對右腦發展很有幫助。

  • 散步

散步可以促進多巴胺的分泌,讓大腦更為活躍,分泌更多的多巴胺。

蘋果公司的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先生曾說過:「如果想提高想像力,那就放下工作出去散步吧。」

著名作曲家貝多芬也是一個熱愛散步的人,他會在散步時隨身攜帶紙和鉛筆,及時記錄突然閃現的靈感。

從生理角度理解,散步可以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向人體各個器官輸送血液的氧氣,也為大腦提供了充足的氧氣。

科學研究表明:定期散步還有助於促進腦細胞之間建立新的聯繫,增加海馬體積,刺激新生神經無的生長,提高神經元之間信息傳遞的分子水平。

  •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可以讓心情愉悅,大腦會分泌出更多的多巴胺。如果孩子喜歡手工,不妨拿出一段時間讓他專注於自己的事情,然後再回過頭來學習效果會更好。

    • 利用「小決策」促進多巴胺分泌。

    《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當中說:「決策」行為將影響「大腦迴路」,提高「獎勵機制」多巴胺分泌的活躍性。

    根據這個原理,可以主動將每天的事情分成一個個任務,開始小小的決策。比如:先寫語文作業還是先寫數學作業?今天穿什麼樣的衣服?

    這樣算來,一天可以做很多次「小決策」,以此可以促進多巴胺的分泌。

    4、鼓勵孩子表達情緒。孩子有時候有不良的情緒自己並不一定意識得到,只是覺得有點鬱悶,家長可以通過與孩子聊天的方式引導孩子適當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和孩子一起面對情緒,先接納情緒,然後將不良的情緒釋放出來。

    孩子不僅需要父母的保護,更需要父母的引導。當孩子處在泥濘當中的時候,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用力地拉一把。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順利度過這段特殊的時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yeGdBXEBfwtFQPkdyxe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