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種父母,很難養育出高情商的孩子

2019-12-13     婉秋聊育兒

娜娜哄3歲的兒子穿外套,她快要遲到了。上班前,她必須先送兒子到託兒所。但是兒子不管媽媽要不要遲到,他只想在家裡玩。當他知道他不可能待在家裡,必須要去託兒所時,他感到傷心、生氣,一屁股坐到地板上,開始大哭起來。

如果你是娜娜,你會如何面對這樣的難題?

媽媽和她的孩子吃早飯

你對孩子遇到此類負面情緒和衝突時對孩子的反應和處理方式,會直接影響到孩子長大以後的情商:如何正確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如何正確處理各種各樣的衝突?

大家都知道情商的重要性:在決定著孩子將來是否幸福的比例中,情商比智商占有更大的比例。

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說: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個學校,家長是孩子情緒管理的導師。

e

心理學約翰.戈爾曼則將家長按照對孩子的情緒管理模式分為四種類型:

忽視型家長:他們漠視、忽略或輕視孩子的消極情緒;

壓抑型家長:他們對孩子的消極情緒持批評的態度,經常會因為孩子表現出消極情緒而訓斥或懲罰孩子;

放任型家長:他們包容孩子的情緒,和孩子一起感同身受,但不能提供必要的指導,也不能給孩子的行為劃定界限。

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指與孩子共享情緒,懂得情緒管理的家長。

前三類家長很難培養出高情商的孩子。只有第四類家長——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才有較大的可能培養出高情商的孩子。

讓我們看看前三類家長會如何面對兒子不想去託兒所的情況。

忽視型媽媽,可能會告訴兒子他不去託兒所的想法很可笑,去託兒所沒什麼了不起,根本不需要難過;她可能會用糖果哄孩子或者告訴他學校的活動是多麼好玩。

她認為孩子的那點小事不值一提,而實際上,她錯失了一個跟孩子交流感受、幫助孩子了解自己情緒、解決矛盾的機會。

壓抑型媽媽會說:「你真沒用!去個託兒所都這麼麻煩,你還能做點什麼呢?你再不聽話我就要揍你了!」

孩子的情緒不會因為家長的恐嚇就消失了,只能關閉情緒通道不向外泄露。長期在這種教養方式成長的孩子會認為自己的感受是錯誤的、不恰當的、不被認可的,他們覺得是因為自身存在問題,所以才會有不好的感受。長大後,他們不會擅長調節自己的情緒,成為一個情商低的人。

孩子玩得開心很大聲

放任型媽媽面對傷心的兒子,會擁抱他,和他一起共享情緒,告訴他他想呆在家裡是完全正常的情緒,她不會打罵孩子,也不會哄騙孩子,但她又不可能不去上班,所以她會跟孩子商量:「你再玩10分鐘,我們就去託兒所好嗎?"

可是,第二天,可能會繼續上演同樣的場景。

情緒管理訓練型媽媽會如何做呢?

首先,她會跟放任型媽媽一樣與孩子共情,擁抱孩子,認可兒子的情緒。

但接下來,她與放任型家長不一樣的是,她會肯定地跟孩子說:「今天我有重要的工作,確實不能跟你呆在家裡,你只能去託兒所。「

兒子又是一陣大哭。

快樂的小孩粉筆交給大人

媽媽將兒子抱過來,放在自己的腿上:」不能呆在家裡玩很失望是吧?其實我也有點失望。明天我就可以不上班了,我們可以在家裡玩。明天你想做點什麼?」

「看電視,玩拼圖。」

「不錯,肯定很開心。」

「我可以去公園玩嗎?」

「當然可以。但是,今天我們需要去託兒所。」

這時,孩子的情緒已經平復下來,媽媽給他穿好外套出發了。

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會認可孩子的負面情緒,為他的情緒貼上相應的標籤,允許他體會自己的情緒,她沒有責備他,也沒有把他的注意力從情緒中轉移出來,她引領孩子走出了失望的情緒,並且讓孩子知道了事情總有解決的辦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d4biAW8BMH2_cNUgAel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