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行訣》和《傷寒雜病論》中的兄弟方(上)

2020-06-17   經方學堂

原標題:《輔行訣》和《傷寒雜病論》中的兄弟方(上)

《輔行訣》和《傷寒雜病論》中的兄弟方(上)

以下文章來源於肖相如頻道 ,作者肖相如

肖相如頻道

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出生於中醫世家。我國中醫腎病學科創始人時振聲教授的首位博士,全國重點腎病專科學術帶頭人,獲「白求恩式的好醫生」稱號。

版權聲明:本文原創和首發於微信公眾號:肖相如頻道(ID:xiaoxiangru0011),尊重知識和勞動,無需授權即可轉載,但是請務必註明原作者。

《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簡稱《輔行訣》,相傳為南朝陶弘景所著,其謂所載方取自伊尹的《湯液經》。其中的一些方和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的方藥相同或相近,而方名不同。

我將分兩天連載,大家可以由此思考一下《傷寒雜病論》、《輔行訣》、《湯液經》以及《黃帝內經》的關係。

1、 小補心湯

治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者方。

栝蔞一枚,搗 薤白八兩 半夏半升,洗去滑

右三味,以白酨漿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再服(一方有杏仁,無半夏)。

《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並治第九》第4條: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栝蔞薤白半夏湯方

栝蔞實一枚(搗) 薤白三兩 半夏半升,白酒一斗

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肖相如按:《輔行訣》中的小補心湯,與《金匱要略》中的栝蔞薤白半夏湯相同。

2、 大補心湯

治胸痹,心中痞滿,氣結在胸,時從脅下逆搶心,心痛無奈者方。

栝萎一枚,搗 薤白八兩 半夏半升,洗去滑 枳實熬,二兩 厚朴二兩 桂枝一兩 生薑二兩,切

右七味,以白酨漿一斗,煮取四升,每服二升,日再。(一方有杏仁半升,熬,無半夏,當從)

《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並治第九》第5條:胸痹心中痞滿,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枳實薤白桂枝湯方

枳實四枚 厚朴四兩 薤白半斤 桂枝一兩 栝萎一枚(搗)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實厚朴,取二升,去滓,內諸藥,煮數沸,分溫三服。

肖相如按:《輔行訣》中的大補心湯,即《金匱要略》中的枳實薤白桂枝湯加半夏、生薑。

3、 小瀉心湯

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心中跳動不安者方。

黃連 黃芩 大黃各三兩

右三味,以麻沸湯三升,漬一食頃,絞去滓,頓服。

《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並治第十六》第17條: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 黃連 黃芩各一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傷寒論》第154條: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大黃黃連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林億等認為方中應有黃芩。

肖相如按:《輔行訣》中的小瀉心湯,即《金匱要略》中的瀉心湯,若《傷寒論》中的大黃黃連瀉心湯中有黃芩的話,亦與之相同。

4、 小瀉脾湯

治脾氣實,下利清谷,里寒外熱,腹冷,脈微者方。

附子一枚,炮 乾薑 甘草炙,各三兩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傷寒論》第323條: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第353條: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第388條: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第389條: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傷寒論》中四逆湯證的條文還有,不一一列舉。

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 乾薑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肖相如按:《輔行訣》中的小瀉脾湯與《傷寒論》中的四逆湯相同。

5、 小補脾湯

治飲食不化,時自吐利,吐利已,心中苦飢。或心下痞滿,脈微,無力,身重,足痿,善轉筋者方。

人參 甘草炙 乾薑各三兩 術一兩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若臍上築動者,去術,加桂四兩;吐多者,去術,加生薑三兩;下多者,仍用術;心中悸者,加茯苓一兩;渴欲飲者,加術至四兩半;腹中滿者,去術,加附子一枚,炮;腹中痛者,加人參一兩。

《傷寒論》第386條: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

人參 甘草炙 乾薑 白朮各三兩

上四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雞子黃許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

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術,加桂四兩;吐多者,去術,加生薑三兩;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渴欲得水者,加術足前成四兩半;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寒者,另加乾薑足前成四兩半;腹滿者,去術,加附子一枚。

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揭衣被。

肖相如按:《輔行訣》中的小補脾湯《傷寒論》中的理中湯相同。

6、 瀉心湯

救誤用清下。其人陽氣素實,外邪乘虛陷入,致心下痞滿,食不下,利反不止,雷鳴腹痛方。

黃連 黃芩 人參 甘草炙 乾薑各三兩(一方有大棗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再服。

《傷寒論》第359條: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

乾薑 黃芩 黃連 人參各三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溫分再服。

肖相如按:《輔行訣》中的瀉心湯,即《傷寒論》中的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加甘草。

7、 瀉腎湯

救誤用汗法。其人陽氣素虛,致令陰氣逆升,心中悸動不安,冒,汗出不止方。

茯苓 甘草 桂枝 生薑 五味子各三兩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再服。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第36條: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三兩 五味子半升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

肖相如按:《輔行訣》中的瀉腎湯,即《金匱要略》中的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加生薑。

8、 建中補脾湯

治脾虛,肉極,贏瘦如柴,腹中拘急,四肢無力方。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生薑三兩,切 黃飴一升 芍藥六兩 桂枝二兩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飴,更上火,令消已,溫服一升,日盡之。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第36條: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傷寒論》第100條: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

第102條: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小建中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三兩(炙) 大棗十二枚 芍藥六兩 生薑二兩 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肖相如按:《輔行訣》中的建中補脾湯,與《金匱要略》中的小建中湯相同。

9、 小陽旦湯

治天行發熱,自汗出而惡風,鼻鳴乾嘔者方。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生薑二兩,切 甘草炙,二兩 大棗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服已,即啜熱粥飯一器,以助藥力。稍令汗出,不可大汗流漓,汗出則病不除也,取瘥止。若不汗出可隨服之。日三服。若加飴一升,為正陽旦湯。

《傷寒論》第12條: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第13條: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役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肖相如按:《輔行訣》中的小陽旦湯,與《傷寒論》中的桂枝湯相同。

10、 小陰旦湯

治天行身熱,汗出,頭目痛,腹中痛,乾嘔,下利者方。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生薑二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服湯已,如人行三四里時,令病者啜白酨漿一器,以助藥力。身熱去,自愈也。

《傷寒論》第172條:太陽與少陽合,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黃芩湯

黃芩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黃芩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生薑一兩半 一方二兩(切)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肖相如按:《輔行訣》之小陰旦湯,即《傷寒論》之黃芩湯加生薑,或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去半夏。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