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腎內占位,血尿不止,醫院拒絕治療,中醫是怎麼止住血的?

2020-06-17   經方學堂

原標題:原創|腎內占位,血尿不止,醫院拒絕治療,中醫是怎麼止住血的?

原創|腎內占位,血尿不止,醫院拒絕治療,中醫是怎麼止住血的?

以下文章來源於肖相如頻道 ,作者肖相如

肖相如頻道

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出生於中醫世家。我國中醫腎病學科創始人時振聲教授的首位博士,全國重點腎病專科學術帶頭人,獲「白求恩式的好醫生」稱號。

版權聲明:本文原創和首發於微信公眾號:肖相如頻道(ID:xiaoxiangru0011),尊重知識和勞動,無需授權即可轉載,但是請務必註明原作者。

1

病情簡介

患者張某某,男,76歲。2019年6月5日,北京協和醫院。

主訴:雙腎占位7年,間斷血尿半年。

現病史:一直中醫治療及服雲南白藥,近4天未再血尿,有些腰酸,乏力。

診斷:腎惡性腫瘤

慢性腎功能不全

高血壓病2級

高尿酸血症

高脂血症

上呼吸道感染

檢查結果:

(2019.5.7 北京協和醫院)

1. 尿常規:白細胞125(<15),蛋白>=3.0(NEG),紅細胞200(<25)

2. 生化:肌酐114µmol/L(59-104),尿素11.51mmol/L(2.78-7.14),尿酸499µmol/L(210-416)

2019.5.7病歷1

2019.5.7病歷2

2019.5.7尿常規

2019.5.7生化

(滑動螢幕,查看更多圖片)

2019年9月4日,北京協和醫院。

主訴:雙腎占位7年,間斷血尿半年。

現病史:近1月晨尿有鮮血,無尿痛,發熱。中醫雲南白藥治療。

診斷:腎惡性腫瘤。

檢查結果:

(2019.9.4 北京協和醫院)

1. 尿常規:白細胞125(<15),蛋白1.0(NEG),紅細胞200(<25),備註:肉眼血尿

2. 生化:肌酐120µmol/L(59-104),尿素11.51mmol/L(2.78-7.14),尿酸499µmol/L(210-416)

3. 泌尿系統B超:右腎窩未見正常腎臟結構,可見混合回聲,大小約19.4*13.0*12.9cm,形態不規則,邊界不清,與肝臟下緣分界不清,以中高回聲為主,內見散在無回聲,CDFI:內部較豐富條狀血流信號。

左腎長約13.5 cm ,下極可見低回聲,大小約6.8*8.4*5.7cm,部分外突,形狀欠規則,邊界尚清,CDFI:周邊及內部可見較豐富血流信號。

提示:雙腎實性為主占位,不除外Ca;膀胱壁毛糙;前列腺增大,部分突入膀胱內。

2019.9.4病歷

2019.9.4尿常規

2019.9.4生化

2019.9.4泌尿系統B超

(滑動螢幕,查看更多圖片)

2019年10月26日,北京平心堂中醫門診部,初診。

刻下症:晨起血尿(肉眼),中午恢復,納可,疲勞。

查:舌紅暗苔薄黃膩,脈滑數。

輔助檢查:西醫檢查結果如上。

患者覺得很恐怖,因為北京幾家大的中醫院和西醫院都拒絕為他治療,認為這個血尿不可能止住,或者建議直接切除腎臟。

處方:石韋30g,茅根30g,丹參30g,白花蛇舌草30g,當歸12g,川芎10g,赤芍15g,炒白朮10g,茯苓15g,澤瀉10g,懷牛膝15g,車前子15g(包),生大黃6g,荷葉15g,水蛭3g,茵陳15g,西洋參10g,麥冬10g,五味子10g,仙鶴草30g,地榆炭15g,藕節炭15g,生牡蠣30g(先煎),玄參15g,浙貝母10g,夏枯草10g,荔枝核30g,蒲公英30g,生黃芪30g,枸杞子15g,神曲10g

醫囑:先服7劑,如無不適,繼服30劑後複查。

2020年1月10日,北京平心堂中醫門診部,複診。

刻下症:晨起血尿消失。

檢查結果:

1. 尿常規:白細胞NEG(<15),蛋白0.3(NEG),紅細胞TRACE(<25)

2. 生化:肌酐136µmol/L(59-104),尿素11.04mmol/L(2.78-7.14),尿酸364µmol/L(210-416)

3. 泌尿系統B超:右腎窩未見正常腎臟結構,可見混合回聲,大小約17.4*13.5*10.8cm,形態不規則,邊界不清,與肝臟下緣分界不清,以中高回聲為主,內見散在無回聲,CDFI:內部較豐富條狀血流信號。

左腎長約13.6 cm ,下極可見低回聲,大小約9.1*8.4*6.1cm,部分外突,形狀欠規則,邊界尚清,CDFI:周邊及內部可見較豐富血流信號。

提示:雙腎實性為主占位,不除外Ca;前列腺增大,部分突入膀胱內。

4. 肝膽胰脾B超:脂肪肝;肝內鈣化灶;肝多發囊腫。

治療結果: 血尿止,右腎體積略見縮小,左腎體積略見增大。

西醫對治療結果表示意外。

2020.1.6病歷

2020.1.6尿常規+生化

2020.1.6泌尿系統B超

2020.1.6肝膽胰脾B超

(滑動螢幕,查看更多圖片)

2

處方講解

這個處方可以分成以下幾個組成部分。

第一組:石韋,茅根,丹參,白花蛇舌草

這是慢性腎病蛋白尿的基本用藥。

中醫並沒有蛋白尿的概念,蛋白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和中醫的「精氣」、「精微」、「清氣」等概念相似,而精氣藏於腎;脾有統攝、升清的功能。

西醫所說的蛋白質從尿中漏出, 中醫的可能機理是脾不升清,清氣下泄;腎不藏精,精氣外泄。

而影響脾腎功能的因素,則有 脾腎的虛弱和病邪的干擾兩個方面。

經過長期的臨床和研究,在慢性腎病的過程中, 濕熱和瘀血是貫穿始終的因素,這就為慢性腎病蛋白尿的治療提供了基本方向, 扶正應以補腎健脾為主,祛邪應以清利濕熱和活血化瘀為主。

這一組藥就是從臨床實踐中摸索出來的,對慢性腎病蛋白尿的過程中的濕熱和瘀血有較好療效的組合。

更加詳細的論述,可參考我的《肖相如論治腎病》,還可參考下面的論文:

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的經驗,中醫雜誌,1990,(1):32

腎病濕熱的辨治經驗,遼寧中醫雜誌,2002,(7):386

第二組:當歸,川芎,赤芍,炒白朮,茯苓,澤瀉,懷牛膝,車前子

這是我常用的一個成方,加味當歸芍藥散。

這個方的基本功能是活血利水,基本適應證是濕瘀互結。

這個方用途廣泛,可用於各種不明原因的水腫、慢性腎病以水腫為主者、慢性腎衰的早期、各種囊性病變、各種占位性病變等。

這個病人用加味當歸芍藥散有兩個適應證, 即占位性病變和慢性腎衰的早期。

慢性腎衰的早期是因為各種因素導致腎小球開始纖維化、硬化,腎小球的功能開始減退,排泄功能開始減退,代謝廢物排泄不徹底,出現血肌酐、尿素氮等升高;水液排泄不徹底,出現水腫。

腎小球的纖維化、硬化的機理,則可能與濕瘀互結相似;腎小球的排泄功能障礙導致的代謝廢物貯留和水鈉貯留,則可能與濕濁內停相似。

這就是當歸芍藥散的適應證;同時占位性病變都會與濕瘀互結相關,這也是當歸芍藥散的適應證。

具體思路可參考《肖相如論治腎病》,和下面的論文:

慢性腎功能衰竭的治療思路研究,中醫雜誌,1994,(12):746

第三組:生大黃,荷葉,水蛭,茵陳

這是針對慢性腎衰的基本用藥。

我對慢性腎衰的病機概括是, 人體氣化功能逐漸減退乃至喪失,濕濁內停,濕郁化濁,濁郁化毒,毒入血分。

所以,濕濁內停是慢性腎衰的核心問題,這一組藥是我經過長期的研究和臨床實踐總結出來的。

更加詳細的內容,還可參考下面的論文。

再談慢性腎功能衰竭的治療經驗,中華中醫藥雜誌,2011,26(3):510

第四組:生牡蠣,玄參,浙貝母,夏枯草,荔枝核,蒲公英

這一組是化痰軟堅散結的藥物,主要針對的是體內占位性病變。

占位性病變,中醫的病機,不外乎濕瘀互結、痰瘀互結,上面的加味當歸芍藥散是為了解決濕瘀互結的,這一組藥是為了解決痰結的問題。

還可參考下面的論文:

腎囊腫的中醫治療,北京中醫,2003,(22)1:49

第五組:仙鶴草,地榆炭,藕節炭

這是一組止血藥。

這個病人的主要困難是止不住血,止血當然要用止血藥, 只是大家要記住,止血藥是治標的方法,必須用,但僅僅用止血的藥是不夠的。

如果只用止血藥就能止住血,那也就不是什麼疑難問題了,應該早就止住血了,也不會來找我了。

長期出血不止,必須考慮瘀血的存在,「久病入絡為瘀血」,即大家常說的「久病必瘀」,凡是慢性病,都會有瘀血。

長期出血不止,要參考婦科治療崩漏的理論「久漏宜通」,活血止血並用,方中的丹參、茅根、當歸、川芎、赤芍、大黃、水蛭,都是活血化瘀藥。

當然,止血的效果也並僅僅來源於活血止血,出血只是結果,疾病本身才是原因,其他藥物雖然不是直接止血,但都為了解決造成出血的原因。

還可參考下面的論文:

慢性腎炎血尿從瘀論治,河南中醫,2002,(11):20

腎病中的瘀血,遼寧中醫雜誌,2003,(2):85

第六組:西洋參,麥冬,五味子,生黃芪,枸杞子,神曲

顯然,這是一組扶正藥。

西洋參,麥冬,五味子,即生脈散,功能益心氣,養心陰,用於心氣陰兩虛證,是最有效的強心劑, 凡是老年病人,大病久病的病人出現的心衰,用這個方有效,加黃芪效果更好,這一類的心衰,西藥效果不好。

腎衰的病人,或者老年病人以及虛弱的病人,必須保護心功能, 心功能的好壞決定病人的遠期療效和預後,如果腎衰合併心衰,預後將很差;

同時, 還要為病人的後續治療著想,如果進入腎衰的晚期需要透析,而能否進行透析則完全取決於心血管的功能,心功能太差則病人不能承受透析,這對透析的病人將是致命的,而且對此,西醫還沒有針對性的辦法。

現在很多透析過程中出現心臟問題病人會來找我,用這個方法有效。

這是來源於長期臨床治療的經驗,不是專業的腎病科醫生,很難理解這種思路。

黃芪是益氣健脾升提的,也針對慢性腎病蛋白尿脾氣不升,清氣下泄的機理,生用同時還有利水作用;枸杞子是針對慢性腎病蛋白尿腎不藏精,精氣外泄的機理;神曲為了保護胃氣。

還可參考下面的論文:

慢性腎衰心臟併發症的治療經驗,遼寧中醫雜誌,2003,(7):523

3

舉大證,起沉疴,克疑難,憑什麼?

一、要有紮實的醫學基礎知識

對中醫而言,最起碼要將中醫基本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針灸學,這九門核心課程背會,深刻理解。

現在的中醫,還要加上西醫的基本知識。

二、要有臨床基本功

起碼要具備中醫大內科的功底,對西醫的各科疾病要有基本的了解。

三、專科化是必須的

要在上述基礎上,進行專科訓練和研究。

大學畢業5年之內進行臨床基本功訓練,即科室輪轉,住院總,然後進入專業分科。

再對專科的內容進行深入的學習和研究,包括中西醫的內容,除了專科的歷史和發展動態,要對專科的常見疾病進行透徹的學習和研究,重要問題、重大疾病都進行文獻綜述、專題研究,爭取每個重要問題、每個重大疾病發表一篇文獻綜述和一篇專題研究論文。

通過10~20年的積累,這些文章就可以整理成一本專科疾病的小冊子。

有了這個過程,才能對常見的專科疾病有清楚的認識,才可能取得較好療效。

我主要在兩個方向工作,一是教學工作,主要教《傷寒論》,還教過《內經》和《溫病學》。

在這個領域發表過一些論文,出版了《肖相如論傷寒》、《肖相如傷寒論講義》和《外感病初期辨治體系重構》,這樣,我對經典和外感病就有了一定的基礎,治外感病就比較有把握了,常見的外感病應該可以在3劑之內搞定。

二是臨床以治腎病為主,中醫的腎病範圍較廣,包括西醫的泌尿系統疾病、性和生殖系統疾病、中醫的腎虛證等,我對這些問題都進行過較為系統的學習。

對於泌尿系統的疾病,我出版了《肖相如論治腎病》;對於性和生殖系統疾病,我出版了《陽痿治療集錦》和《中西醫結合性治療學》;對於腎虛,我出版了《發現腎虛》。

我出版的這些小冊子,可能學術水平並不高,但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出書,而是通過這種方式對專科疾病進行系統學習,只有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對專科疾病的診治才能比較得心應手。

有人認為,中醫就是不能分科,就是什麼病都會看,這是不可能的。

來找我治療的病人,有很多人都找老中醫看過,有的治療方法不得要領。

四、不能受「經方」泛濫的影響

經常有人質疑我的水平,認為我的處方和《傷寒論》的方沒法比,又大又雜,而且治療的時間還長。

這其實是用業餘的自信在挑戰我的專業尊嚴,也是被所謂的「經方」帶進了陰溝。

《傷寒論》是中醫臨床的奠基之作,是教我們看病的方法的,對中醫而言,是不可或缺的經典,不學好《傷寒論》是不可能成為合格的中醫的。

但是,僅僅只學《傷寒論》是不夠的,同時,《傷寒論》強調的是「方證」,並不僅僅是「方」,所以,僅僅強調「方」是不夠的。

「經方」的概念經不起推敲,「方」必須對「證」,只有對「證」能夠藥到病除的「方」,才是好「方」。 離開「證」只談「方」,毫無意義,是不得要領的表現。

試問,對於血虛證而言,難道麻黃湯比四物湯好嗎?

不認真理解《傷寒論》的原意,不切實掌握《傷寒論》中的方證,只說「經方」,是對經典的無知。

如果我治外感病為主,一定會比現在有名一點,因為我治外感病的處方,和《傷寒論》不會差太遠,而且療效也快,一劑而瘥的多的是,最多三劑也夠了。

但即便是在治療腎病的過程中,也有這種時候。

如慢性腎衰合併發熱,小柴湯主之,不用加減,一劑退熱;慢性腎衰的患者噁心嘔吐突出,舌苔黃膩者,半夏瀉心湯主之,不用加減,一劑嘔止。

感覺怎麼樣?

吳鞠通說「治外感如將,治內傷如相」,大家要認真理解將與相的區別,外感與內傷的區別。

不要將病程一天到幾天的外感病,和病程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腎病相提並論,這樣,你的無知就暴露無遺了!

註:封面圖來源於百度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