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女孩報考古專業被質疑沒「錢」途?別讓思想貧困限制了你的想像力

2020-08-07     時代郵刊

原標題:北大女孩報考古專業被質疑沒「錢」途?別讓思想貧困限制了你的想像力

近日,湖南留守女孩鍾芳蓉備受關注。許多人稱讚她以文科676分、湖南省文科第4名的成績成就了一個寒門出貴子的勵志故事。但更多人卻把目光放在了她選擇了北京大學考古專業這件事上。

對於這個選擇,網友們質疑聲不斷:

「學什麼考古啊,窮人家小孩就選實用的專業。」

「這麼好的成績考上北大為什麼不學個熱門專業啊?」

估計老師們都失望了,註定不是一個大富大貴的專業。

「等到畢業就該哭了,分分鐘教你做人。」

……

確實,在很多人看來,考古是一份枯燥乏味、風吹日曬卻沒有豐厚物質回報的職業。 但這樣狹隘的衡量標準,真的可以判斷一個領域的好壞嗎?

答案是否定的。面對這些負面評論,鍾芳蓉很堅定,她解釋說因為從小喜歡歷史和文物,並且受到樊錦詩先生的影響,所以報考了考古學專業。

而她的「偶像」樊錦詩,是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也是在考古這個所謂的冷門領域創造出輝煌成就的代表人物。1963年,樊錦詩於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考古專業畢業後,毅然來到地處西北戈壁的敦煌,在那裡工作了40餘年。不論條件多麼困苦,她堅守大漠,致力於敦煌石窟的保護和研究。

在艱苦的研究條件下,她帶領研究員們改變了「敦煌在中國,敦煌學研究在國外」的歷史。從此之後,敦煌的石窟考古、佛教美術、文獻研究都有了豐富的研究材料。她曾經說過「看莫高窟, 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也正是有了樊錦詩等考古學家的一次次堅守和研究,令距我們千年之久的、抽象的長河落日,大漠孤煙,有了具體而鮮活的形象。考古讓精美絕倫的壁畫、藏經洞的豐厚底蘊得以安放、幫我們揭開長眠在海底千年的南海一號沉船秘密;它跨越了橫亘著的時空障礙,讓我們得以近距離觸摸到神秘的古埃及和瑪雅文明……

考古的意義,遠遠超出用金錢衡量的範圍。它包含著一代代考古學家最純粹的初心和使命感,也讓我們看到了文獻記載的和「挖」出來的兩個不同的世界, 帶來一個更為客觀、少經人為侵擾的歷史。讓現代人可以通過文物更加近距離地與數千年之前的文明對話。甚至當歷史文獻已經語焉不詳,考古卻可以讓文物開口說話。

如果沒有考古,那些令人稱奇的文物和遺蹟也就從此失落了。我們永遠無法看見曾經的文明如此鮮活、先進的一面。 學一點考古學,對我們了解歷史文化,關照自身都大有裨益。

為什麼我們要學一點考古學

考古讓我們對世界、對自我保持客觀的認知。

瑪雅文明前古典時代晚期的米拉多爾遺址

考古帶給我們的,是客觀的智慧。如果沒有考古學,亞特蘭蒂斯、巴比倫、古羅馬的存在,只能在口口相傳里失真。

考古帶給我們的, 是競爭的智慧,文明的生存競賽,比戰爭和商業競爭更殘酷,輸了的結果就是從人類文明里完全消失,沒有重來的機會。在這樣的競賽規則下,我們會看到文明為了生存和發展,有多努力。

考古,也給了我們一次觀察世界文明的機會:當我們的文明點亮造紙、火藥、印刷術這些科技時,有的文明卻才發展到石器時代。

瑪雅球賽

和單純學歷史不同

考古需要不斷地發掘證據,通過證據來做推理,最後得出結論。

看起來很像是有趣的科幻小說,但現實情況卻異常艱難,而考古學家,都是厲害得不得了的雜家。

他們是歷史裡的偵探,知道歷史,卻不完全相信歷史,需要通過證據反覆推敲和論證,來還原真相。

他們還需要各種化學、物理、地理、機械方面的知識,嘗試各種挖掘方式,以求最大程度地保護歷史。

水下考古隊員搜尋古代航道

了解考古, 就能樹立更加完整的世界觀,為我們的認知帶來極大的升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w-f5yXMBeElxlkkaO29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