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算命」,你信嗎?

2019-09-27     時代郵刊

通過手機上傳一張正面照片,給出一些個人信息,短短數秒就能收到面相評分和命運報告,號稱「準確率達95%」「能看透你的一生」。「AI算命」打著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等旗號,在朋友圈刷了屏。有人篤信不疑,說馬雲、李誕的照片算得「神准」;也有人嘲笑算命的人工智慧並不「智能」,傳個機器貓的照片也能說得神乎其神。

隨著社會發展與時代進步,越來越多的人能夠理性認知算命、占卜等迷信活動。然而,置身於互聯互通、無遠弗屆的移動互聯時代,傳統迷信也在不斷變換形式,在網絡空間潛滋暗長。現實中,隨手一搜,就能在微信里找到上百個「AI相面」「人工智慧看手相」的相關公眾號;微博上也有不少坐擁百萬粉絲的在線算命「大V」。從在線相面、算卦,到電話號碼、車牌號查吉凶,人們似乎只需點點滑鼠、動動指尖,就能預判前程、掌握命運。

與傳統形式的迷信相比,披著「大數據、人工智慧」外衣的網絡迷信,因其打著科學的旗號、宣揚技術的加持,往往更具有欺騙性、迷惑性,潛在危害不容小視。更有甚者,宣稱網絡算命、占卜等同於科學預測,將重拾封建糟粕的行為美化為弘揚傳統文化。事實上,根據媒體報道,「AI算命」披著算命的皮,實則是在「算錢」。各種形式的「AI算命」並非完全免費,用戶想要看到詳細完整的內容,往往需要付費購買增值服務。此時再想免費,就需要「邀請好友」或「看廣告」,前者是誘導分享、收割「下線」,後者則是典型的注意力「二次售賣」。此外,用戶在算命時授權個人信息、上傳照片以及指定動作的視頻,也存在隱私泄露的風險。

從表面上看,以「AI算命」為代表的網絡迷信,似乎是在藉助人工智慧、大數據、深度學習等技術進行圖像統計分析,並按照程序輸出模板結論。但仔細推究,其內核依然是迷信,本質仍是依靠籠統的、一般性的描述來讓人信服,對應著心理學上的「巴納姆效應」——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自己。正因此,對待不斷改頭換面的網絡迷信,既應強化硬的一手,加強治理,堅決懲治相關違法違規行為;也應注重軟的方面,加強引導,從根源上剷除封建迷信的土壤。

破除網絡迷信,監管必須與時俱進,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前不久,安徽某地公安機關偵破了特大系列網絡迷信詐騙案,抓獲涉案人員100名,涉案金額逾5000萬元。這啟示我們,無論迷信生成多少新變種,一旦滋生危害,相關監管措施都應及時跟進,徹底斬斷黑色利益鏈。與此同時,除了事後的懲處,也應強化網絡平台的主體責任,對用戶進行必要的提醒和約束,努力做到防患於未然。

破除網絡迷信,防止傳統迷信捲土重來,還得找准病灶、標本兼治。在嚴厲打擊違規線上迷信活動的同時,我們還應崇揚積極向上的價值理念,大力倡導科學精神,讓封建迷信思想無所遁形、沒有市場。《荀子》有言:「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縱然每個人都想看透命運的真相,但相面、算命,也從來都改寫不了命運。只有頑強拼搏、艱苦奮鬥,用汗水去澆灌夢想,才能收穫夢想成真的一刻。也應看到,反對迷信是一場持久戰。雖然近年來我國公民整體科學素質穩步提升,但讓「科學」一詞更加深入人心,培養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讓公眾學會「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同樣任重道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4S01lW0BMH2_cNUg3V_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