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有一座規模宏大的皇帝陵墓群,被稱為「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後陵寢最多的皇陵建築群,總面積達到了120平方公里,一共建造了13座皇陵,埋葬了13位明朝皇帝,分別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明憲宗、明孝宗、明武宗、明世宗、明穆宗、明神宗、明光宗、明熹宗、明思宗。此外,還有7座作為陪葬的妃子(太子)墓。
可是,許多遊客來到明十三陵後發現,明十三陵里除了13座皇陵、7座妃子(太子)墓外,還有一座太監墓。
眾所周知,在古代,太監是皇宮裡地位最低的一個群體。雖然在明朝時期,有極少數的大太監掌控了朝政大權,如劉瑾、魏忠賢、汪直、馮保、王振等,但絕大多數太監生活在皇宮的最底層。按照他們的身份,絕無可能獲得給皇帝陪葬的資格。那麼,明十三陵里為什麼會出現一座太監墓呢?
這座太監墓的主人是明朝末年太監王承恩,位於明思宗陵墓思陵前方,是一個直徑為6米的土堆,坐西朝東。墳墓東側有一座通高為2米的石碑,上面寫著行書大字「王承恩墓」。此外,還有兩座通高分別為4米和2米的石碑,碑文均為清朝順治皇帝撰寫。
王承恩,生年不詳,明朝北直隸順德府邢台縣(今河北省邢台縣)白岸鄉白岸口村人。明朝萬曆年間,王承恩進入皇宮成為了一名太監,歸大太監曹化淳管轄。不久,王承恩進入慈慶宮,服侍年幼的朱由檢。朱由檢是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的同父異母弟弟,後來鼎鼎有名的崇禎皇帝(明思宗)。
有了這層養育關係,使得崇禎皇帝非常信任王承恩,將他提拔為司禮監的秉筆太監。
司禮監是明明朝宦官二十四衙門中的首席衙門,在整個宦官系統中地位最高、權勢最重,不但管理內廷事務,還以批紅票擬、轉呈章奏、傳宣御旨、出席閣議等方式,涉足外廷朝政,與內閣分庭抗禮,被稱為「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在司禮監中,又以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的權力最重。當年,魏忠賢就是以秉筆太監的身份,欺上壓下,誣陷忠良,干盡壞事,直至身敗名裂。
王承恩與魏忠賢不一樣。他對崇禎皇帝忠心耿耿,言聽計從。《明史》記載:「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犯闕,帝命承恩提督京營。是時,事勢已去,城陴守卒寥寥,賊架飛梯攻西直、平則、德勝三門。承恩見賊坎牆,急發炮擊之,連斃數人,而諸璫泄泄自如。」當李自成大軍進攻京城時,許多朝廷重臣逃的逃,降的降,倒是王承恩這樣的太監承擔了防守重任,盡到了自己的職責。
然而,在李自成大軍的猛烈攻擊下,京城的陷落已經不可避免。3月19日,崇禎皇帝在眾叛親離之下,逃到了紫禁城後面的煤山(景山)。陪伴在崇禎皇帝身邊的,只有王承恩一個人。
崇禎皇帝在藍色袍服上留下遺言:「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隨後,崇禎皇帝不顧王承恩的勸阻,自縊于山腰壽皇亭附近一棵歪斜的老槐樹上,終年33歲。
王承恩隨即弔死於旁邊的一棵海棠樹上,為崇禎皇帝陪葬。《明史》記載:「天將曙,帝崩於壽皇亭,承恩即自縊其下。」
3天後,李自成軍隊發現了崇禎皇帝和王承恩的遺體。李自成下令,將崇禎皇帝葬于田貴妃的墳墓,將王承恩附葬於陵墓旁邊。後來,福王朱由崧創建南明政權,知道了王承恩的事跡,給他追贈諡號「忠愍」。
清朝入關後,出於「仰承天命,弔民伐罪」的名義,以及籠絡民心的需要,對崇禎皇帝進行了厚葬,將他葬於明朝皇陵群,陵墓為思陵。同時,清朝順治皇帝為王承恩在思陵前修墓立碑,讓他成為崇禎皇帝的陪葬人。
不僅如此,順治皇帝還兩次給王承恩撰寫碑文,表彰他「貞臣為主,捐軀以從」的忠君思想。
就這樣,明十三陵里有了獨一無二的太監墳墓。如果明朝歷代皇帝地下有知,不知道作何感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sh474179358_129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