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奇特的一條胡同:只有一家住戶,是齊白石故居

2021-06-22     勇哥讀史

原標題:北京最奇特的一條胡同:只有一家住戶,是齊白石故居

人們說:「北京的每一條胡同里都有一段故事。」位於北京市西城區辟才胡同內的跨車胡同,就是這樣一條有故事的胡同。

清朝時期,跨車胡同叫車子胡同。跨車胡同堪稱北京最奇特的一條胡同。

奇特在哪裡?

一是它的長度。跨車胡同全長只有40米,是北京城最短的一條胡同。

1935年,由馬芷癢編著、張恨水審定的《北平旅行指南》一書出版。《北平旅行指南》記載,北京最短的街道(胡同)是文津街。可是,文津街雖然很有名氣,有著中國規模最大、藏書最多的北京圖書館,可它的全長有100多米,比跨車胡同長多了。

也有人說,位於前門外大柵欄地區的一尺大街,是北京城最短的胡同。一尺大街長約30多米,的確比跨車胡同短了幾米。但是,一尺大街早已撤併,成為楊梅竹斜街的一段,本身並不存在了。因此,「北京城最短胡同」的稱號,非跨車胡同莫屬。

二是它只剩下半截胡同。

跨車胡同最初連接於南千章西巷和辟才胡同之間,後靠太平橋大街。上世紀80年代以後,跨車胡同附近成為著名的金融、商業中心,變得繁華熱鬧起來。跨車胡同的北段被攔斷,變成了商業小區。只有跨車胡同的南段保留下來,成為今天的樣子。

今天,如果行人來到辟才胡同,就沒辦法通過跨車胡同前往南千章西巷、太平橋大街等地。跨車胡同相當於一條死胡同了。

三是它只有一家住戶,而且這家住戶的身份非常不一般。

在民國時期,跨車胡同所處的位置較為偏僻,人煙稀少,整條胡同上只有15戶人家。上世紀80年代以後,因為房產開發的原因,住在胡同里的住戶陸續搬走,剩下南段一戶人家——跨車胡同13號,直至今天還沒有搬走。

跨車胡同13號在地圖上顯示的信息,是大名鼎鼎的齊白石故居。如今,住在齊白石故居里的人,正是齊白石的後人。

齊白石,字渭青,號蘭亭,生於農曆癸亥年1863年,病逝於1957年。齊白石本是湖南長沙府湘潭人,由於長期居住在北京,長達38年之久,導致許多人誤以為他是北京人。

齊白石是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於1953年被文化部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1955年榮獲國際和平獎金,1963年又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他在青年時代,曾經遊歷西安、天津、上海、漢口、南昌、桂林、欽州、肇慶、端溪、廣州等地,飽覽祖國的大好河山,積累了大量繪畫創作素材。

1919年,已經50多歲的齊白石來到了北京,與18歲的四川豐都女子胡寶珠定居下來,靠賣畫謀生。當時,齊白石已經名滿天下,依靠賣畫也能獲取豐厚的收入。1927年冬天,齊白石在跨車胡同15號(現13號)買了一所住房,這就是今天的齊白石故居。

1935年,齊白石出於安全方面的考慮,用鐵絲將北屋前面的走廊封起來,變成鐵柵欄,防止不速之客入侵。

齊白石非常喜歡跨車胡同的這座房屋,在這裡度過了26個春夏秋冬。多年以後,他將這座房屋命名為「白石畫屋」,並題寫了一篇跋語說:「南嶽山下有鄴侯書屋尚存,千秋敬羨。餘50歲後來京華,於城西買屋賣畫,屋繞鐵柵。如是年90矣尚自食其力,幸畫為天下人稱之。其屋自書白石畫屋,不遺子孫,留為天下人見之一嘆,而後或為得保千秋,亦如鄴侯書屋之有幸也。」

齊白石所說的「鄴侯」,指的是唐朝名相李泌。李泌官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累封鄴縣侯,人們便尊稱為「鄴侯」。去年熱播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里的「小狐狸」李必,就是以他為原型塑造的人物。李泌晚年隱居在南嶽衡山。唐肅宗李亨為他在煙霞峰下修建了一座書屋名為「端居室」,1000多年以後還保留著,讓齊白石非常羨慕。齊白石希望「白石畫屋」也能夠流傳下去。

有意思的是,1955年,文化部曾經拿出一筆錢,在東城區地安門外大街東側的雨兒胡同買了一座宅院(甲五號住宅),修葺一新後,供齊白石一家居住。齊白石卻不願意居住在這裡,住了半年後,還是回到了更加熟悉的跨車胡同居住,直至1957年病逝。

於是,有關部門將雨兒胡同這座宅院改為齊白石紀念館,1986年1月21日成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齊白石故居坐西朝東,背靠太平橋大街,是一座有東、西、北屋的院落,總面積約600平方米。在齊白石故居的周邊,都是高樓大廈,一片繁華景象。齊白石故居的老式屋脊、青磚灰瓦,看起來多少有些格格不入。

如今,雖然齊白石故居大門上懸掛著「非開放單位、謝絕參觀」的牌子,但還是有許多書畫愛好者慕名而來,徘徊在這位文化藝術大師曾經生活過的地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sh473428011_129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