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如何開始副業寫作?30萬+,從小白到青雲計劃獲獎,三步驟

2019-10-02     職場逗伴匠

文/職場逗伴匠



在自己住的小區里,每天早上六點十分,都會聽到一樓廣場處傳來一種聲音。

後來發現是一位中年男子,在進行聲音方面的訓練,或許是在做開嗓練習,或許是在練習肺活量,又或是其他鍛鍊身體的運動。

自己平時有早起的習慣,要麼閱讀要麼寫作。有時看看書桌右上角的手錶,六點過五分,心想馬上就會聽到那熟悉的聲音了,果不其然,不一會從樓下廣場就傳來熟悉的旋律。

每天如此,從未間斷。

某種角度上看,這跟自己的寫作之路有些相似。

從無從下筆的寫作小白,到提筆能寫的內容創作者。從三五百字開始碼字,到目前已累積輸出近30萬字的職場成長類作品。從一篇內容心得記錄,到拿原創加V獲得優質職場領域創作者,再到青雲計劃獎。

在今日頭條的內容創作之路,曾疑惑彷徨、有鬥志昂揚、也滿懷希望。

想成為真正厲害的人,並非突然做一件特別厲害的大事,而是在正確小事上的堅持。

如何提升寫作技能並持續輸出一篇又一篇的優質文章?

接下來,結合自己在今日頭條創作平台上的寫作之路,分享自己的經驗體會。

其實,在內容創作(寫作)方面簡而化之,只需掌握核心的三大步驟:

輸入吸收輸出



一、寫作輸入篇

萬丈高樓平地起,佳作好文自留心。

最開始,不知如何進行內容創作,沒關係,一點一滴慢慢累積。

記得有年冬天,午休時寫字樓外突降大雪,自己坐在靠窗的辦公室,望著外面飄落的雪花有感而發,當即在筆記本里寫下了一段自己的感悟,雖然就一百多個字,寫完後莫名的愜意。記得剛開始寫作時,自知肚裡的乾貨不足,每天下班的目的地就是圖書城,到了以後選出合意的兩本書,選一個安靜的區域坐下來,如饑似渴學習著,每周二到周五,如此往復。記得為了進行各種充電學習,不想午高峰外出吃飯浪費時間,就在午休前點好了外賣,到點送來後就抓緊時間吃完,然後趕緊在電腦上學習各種資料或閱讀書籍,僅僅一個半小時的午休,我每天可以擠出五十分鐘用來自我提升。

今天看上去的毫不費力,都來自過往的竭盡用力。

寫作,尤其如此。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來不得半點馬虎。自己的寫作過程,蜿蜒曲折中才找到內容創作的感覺,好在堅持下來了。就自己寫作的過程,我將其劃分如下:

無從下筆想寫敢寫能寫會寫寫出彩隨心去寫

每一步,都會停下腳步,去思考感悟,再邁出新的一步。相信對於很多寫作者,都是如此這般,一步步熬過來的。

學好寫作,信息輸入是第一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都難以長久。

那麼,如何進行信息的有效輸入呢?

建立寫作「信息雷達」

優秀的寫作者,都是善於留心生活的高手。



在他們眼前的任何人事物,皆為素材,可為其所用。

每天所走過的路、遇見的人、經歷的奇聞趣事,都是第一手優質素材,要善於提煉總結。掃描一切有價值的信息素材,給自己裝上「信息雷達」,比如自己逐漸養成如下的五大習慣:

隨時隨地搜集有用的資訊,並進行場景思考。

有目標指向進行書籍的閱讀,凡讀必有摘要。

記錄學習生活工作中的靈感,多層面捕捉。

對周圍的人事物保持敏感,一切皆可學習。

建立個人寫作的素材專輯,主題化復盤。

形成以上良好的資訊管理習慣後,你會發現擁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素材。

只有輸入端的信息量足夠充分,寫作起來才會得心應手,作品當然就更有厚度。

二、寫作吸收篇

想進行內容創作之前,需要我們對目標主題進行理解消化。

基於自身的綜合積累,多層次的思考,再力求簡單形象的將其呈現出來。

有天晚飯後在廣場散步,看到前面有一位三四歲的小朋友,手裡拿著小玩具連走帶跑,一副很開心的樣子。突然,一下沒站穩摔了一跤,玩具也摔到前面的一顆樹旁。這時,小朋友的媽媽不慌不忙地幫孩子撿起玩具後說:「沒事,你可以自己站起來的。」孩子很聽話,沒有任何哭鬧自己爬了起來,還有模有樣的拍了手上和衣服上的灰塵。媽媽讓孩子原地站立不動,接著問:「你為什麼會突然在這裡摔倒了呢?」孩子前後打量了下:「我剛剛走這裡,只看前面,沒有注意到地下有一個小台階,結果就摔了。」「下次再走路的時候,是不是要邊走邊看腳下的路,這樣才不容易摔跤啊?」媽媽繼續問孩子。孩子說:「是的,媽媽,我知道了。」最後,媽媽牽著孩子一起過馬路,走遠了。

同樣是孩子不小心摔倒這件事,不同風格的媽媽,對這件事的吸收表現方式截然不同。

以上不僅是一番普通的對話,自己看到的是一位擅長處理信息,並懂得教育的溝通高手。

對信息素材的消化程度,影響著認知深度。

回到寫作的角度,我們應如何將身邊的信息資料進行高效吸收呢?

打造寫作「百寶箱」

吸收內容,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漸進過程,更多時候需要時間去沉澱。

想提升自己在寫作方面的技能,你得學會給自己打造一個「寫作百寶箱」。

調研數據類 實用方法類 工具模型類

親身見聞類 指導原理類 系統結構類

觀點思維類 前沿認知類 碎片隨筆類

平時需建立一種消化存檔意識,每天我們面對大量撲面而來的各種資訊,無論你能否進行吸收消化,但凡是對自己有價值的內容,都應該有選擇的放進「寫作百寶箱」。



例如,自己除了留心觀察身邊的各種信息外,還會有意識的去進行吸收與存檔。

在機場值機時,在登機口看到眼前幾位旅客的對話,我覺得這個溝通技巧太好了,於是趕緊在手機里記下來,在回頭不忙時要把這個案例加到我的「溝通百寶箱」里。無聊的時候,刷刷朋友圈看到好友在外培訓學習,他有分享現場學習的精彩內容,其中就有一個很棒的學習模型,真是雪中送炭,自己深受啟發,這個模型當然會進入我的「模型百寶箱」。在餐廳吃飯,突然發現背景牆上的一幅油畫,很有感覺的樣子。定睛細看,從畫面的構圖來說,其中傳遞出了一個很有參考意義的工作方法論,趕緊拿出手機拍下來,這個圖片回去後將放入我的「職場百寶箱」。

要知道,你有意無意搜集的這些好點子好方法,都是在積蓄自身能量,都是難得的寶藏。

當代作家莫懷戚說:「寫作的秘訣就一個,你必須付出100%的力氣來寫作,再花200%的力氣進行修改,讓它看起來是毫不費力寫作而成。萬物之道,皆是如此。

想像一下,當你有了自己專屬的「寫作百寶箱」,在內容創作效能方面必然得以大大提升。

善於吸收積累,才能寫得出彩。

三、寫作輸出篇

當你明白了寫作的輸入與吸收後,提筆成文還得謀篇布局,學會輸出。



寫作小白在起步階段,對文章的輸出缺乏具體概念,很容易找不著北。

自己在寫作初期,就是想到什麼寫什麼,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裡,全憑個人感覺進行內容寫作。越到後期,就會發現自己難有新的突破。

巴金說:「我之所以寫作,不是我有才華,而是我有感情。

很多人不知道寫些什麼內容,其實,就看你是否投入真性情,所見即文章。

世上絕大多數的高手都是練出來的,凡是輸入,必有輸出。

有次晚上在外吃飯,感慨門口店員掃地的效率太低,我寫了一篇選擇定位的文章。有次去理髮,在店裡跟髮型師聊得風生水起,我寫了一篇如何高效溝通的文章。有次坐車路過立交橋,看到橋下成群待業的務工人員,我寫了一篇個體競爭力的文章。有次在辦公室午休,某位同事不恰當行為,引起大家不滿,我寫了一篇職場情商的文章。有次帶娃去商場玩,在遊樂場裡看到有序的區域設置,我寫了一篇自我格局提升的文章。

只要留心觀察好好消化,總能夠找到合適的切入點,輸出為自己想要的內容。

以前那篇賣油翁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他的經典名言:「無他,唯手熟爾。」

如何提升內容輸出的能力?掌握高效輸出三種技法即可:

技法 九宮格輸出法

寫作時,畫一個九宮格,在正中間填上核心關鍵詞。

接著,發揮自己的創意,圍繞核心詞進行拓展思考,進行在剩餘的八個空格里,填寫所想到的與之相關聯的詞語。完成九宮格的詞語填寫後,就可進行某個主題內容的創造輸出。



舉例,核心詞是時間管理。

八個關聯詞,自己或許會聯想到的手錶、跑步、筆、顏色、注意力、目標、便利貼、獎品。

思路:核心詞眼關聯詞語建立聯繫擴展脈絡連段成文

值得一提的是,在進行八個關聯詞語的拓展思考時,請從不同種類去思考填充。

習慣了九宮格輸出法後,基於積累沉澱的基礎上,多數主題內容,你都能進行高效輸出。

技法 神奇概念法

李笑來在談寫作時說過,曾經為了訓練內容創作,於是每周只去講清楚一個概念。

例如他要參加某個線下分享會,他進行內容輸出的秘籍是:「我會在牆上貼出我要寫的60-70個概念,然後一個個去寫清楚。

多數人的內容輸出,越到後期越是擔心自己無話可說。



思路:每一篇文章,不過是N個概念的集合,我們要做的是把概念理出來,講明白。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能夠轉化吸收,從內容的概念上去進行拓展,靈感會一個接著一個。比說就某一個概念,你的思路可以是:你對概念的理解?概念對你的學習生活工作有何影響?你將採取新的行動措施是什麼?

因此,不用擔心寫文這篇內容,後面就沒的寫了。反而會因為一個又一個的概念,帶來靈感與頓悟,可以輸出的內容層出不窮,

技法 場景固化法

剛開始練習寫作,持續輸出是有難度的。

這就需要給自己固化一個(微)目標,可以讓自己沒有任何難度的寫下去。

比如在輸出字數方面,我早期剛開始寫作時,給自己定的小目標就是每天百字法,無論狀態好與壞,針對既定的主題,保證每天寫100字,只需要那麼三五行,沒有什麼難度,因此很容易堅持。

就算某天特別有靈感或想法,希望自己多輸出一些,也要適可而止,這是給自己立下的規矩,需要嚴格遵守。

再比如在輸出場景方面,給自己搭建出一種寫作輸出狀態。

每天固定一個時間地點,一個人安安靜靜去寫。

思路:每日字數輸出的定額微目標+固定時間地點的內容輸出

例如自己,每周一到周五,固化的寫作輸出路徑:

【時間】5:30-6:30 【地點】家裡書房 【行動】早起後一杯溫水,就開始坐下來碼字。

【時間】18:30-20:30【地點】圖書館 【行動】回家路上的圖書館,尋找環境開始寫作。

重視環境的力量,這是一種場景固化的日常寫作訓練。

外在干擾的因素不計其數,越是這樣,越要學會沉下心來。

好好寫作,功夫在詩外。



以上就是個人在今日頭條上的寫作成長之路,如何有效提升寫作技能?我從三個篇章進行了詳解:

(1)寫作輸入篇,建立寫作「信息雷達」。

(2)寫作吸收篇,打造寫作「百寶箱」。

(3)寫作輸出篇,掌握寫作「三大技法」。

相信大家把握好這三大階段,就能快速有效構建自己的寫作坐標系。

善留心、多思考、勤練習,寫作能力的提升定會立竿見影。

曾經看到一個TED演講,裡面的嘉賓說:「你認識的每一個作家,初稿寫的都很糟糕,但他們會堅持釘坐在椅子上,這就是生活的秘密,也是你們之間的區別。

每一個不凡,都源自平凡。

共勉。

-END-


關注【職場逗伴匠】:每次學一招,職場沒煩惱。

逗趣職場每一面,伴隨你我每一天,匠心傳道每一言。

我是職場逗伴匠,一個跑馬拉松的知識手藝人,助力職場人的自我效能提升。

【作者簡介】職場逗伴匠,「我是好講師大賽」全國50強 / 美國ACI認證職業講師 / 今日頭條&悟空問答 優質職場領域創作者 / 青雲計劃獲獎者 / 生涯規劃師 / 自我效能管理達人/ 專欄原創作家 / 5:00早起倡導者 / 馬拉松跑手 / 讀書控 / 旅行生活踐行者 / 視覺手繪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iByxim0BMH2_cNUg_l_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