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提升工作效率?早看早受益

2019-10-11     職場逗伴匠

文/職場逗伴匠



國慶長假後,手上項目內容增多,再加上全國各地出差身心略顯疲憊。

邊發愁邊琢磨,就找尋相關工作提效類的書籍,期望能找到些許靈感與學習方法論。

現如今,閱讀已經成為自己的生活常態,習慣帶著生活實踐在書里探尋自己的疑難困惑。近期閱讀了《高效忍者:壓力小、效率高、不糟心的工作藝術》這本書,作者格雷厄姆.阿爾科特,創辦了Think Productive個人效率培訓組織,在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荷蘭設有分部,是一名高效培訓師和社會企業家。

簡單說,這是一本關於工作效率提升的書籍,對於職場人士的自我管理與工作效能優化方面,有一定的場景指導價值,書里分門別類講述了一些操作方法論。

接下來,從以下三個方面談談我的閱讀收穫。



一、我所捕捉到的實用內容要點

高效工作,先修煉好八大忍者式思維

個人覺得,這是從工作思維層面提出八個優化點。當每一點都能做到時,相信工作必定卓越,高效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結合實際工作,說說我所理解的八大忍者式思維:

身心禪定

做一個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人。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職場人,自然會各種焦慮。戒除無關繁雜的事項,保持堅定去做好一類事情,如此循環才是正道。

冷靜果斷

學會管理自己的工作情緒,遇事不慌見人不怕,一點點鍛鍊自己的應變能力。

善用武器

學會借力使力,需要幫助要善於尋求資源,可以是人員,也可以是工具,別總是一個人悶聲不吭,自己埋頭苦幹,最後徒勞無功費時費力。

神秘莫測

在工作中,要形成自己的人設。

別總是嬉皮笑臉,也別總是愁眉苦臉。要有自己的個性定位,學會建立並保持自己的「神秘感」,這是一種個人的能量與氣場。不信去看看公司里,多數領導人都似乎有那麼一點神秘莫測。

另闢蹊徑&機敏靈活

不要一根筋,凡事學會轉個彎。

遇到棘手的人或事,這條路走不通,那就換條路試試看,實在不行,再做其他安排,總有一條方法是可行的,別做無謂的糾結。

自我審視

要養成工作反思與計劃的良好習慣,未經審視的工作,不值得開展。

有備無患

工作提案,至少多做一份備選方案,問什麼答什麼並不能在工作中得到提升,相反只會讓為自己的職場印象減分。



促進工作動力的好習慣

很多事情遲遲沒有開展,要麼是沒有動力,要麼是阻力太大。

書中就動力方面的促進,提出了一些習慣建議,有三點個人更有感觸,值得參考借鑑:

A.先做最難的「大石頭」

每天早上到辦公室坐下來後,自己都會核對下今天的工作重點內容。

有時為了偷懶,喜歡先挑選簡單的事情開始做,結果是忙了大半天,發現最重要的那件事都沒有開始,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反之,某一天自己先去做最難的「大石頭」,或許會有點吃力,但是完成後自己會很有成就感,這一天感覺特別有意義。

B.藉助紙筆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高效工作多用紙筆好上手。

職場中每天都接收到各類不同的信息碎片,上一秒還印象深刻,下一秒就可能全然忘記。與其後面花費更大時間精力去回想,不如在源頭就把它記下來。

一支筆一張紙,就足以。

例如,自己的辦公桌上布置。筆記本電腦下方始終放著一張空白的A4白紙和三色原子筆,但凡接到重要工作任務或新的靈感想法,我就會第一時間在這個白紙上進行記錄。

一天下來,從這張紙上就可以反映出自身的實際問題與靈感軌跡,也有利於後期工作的持續推進。



C.重在開始

一件事情沒有結果並非真的很難,更大的可能是你遲遲沒有行動。

很多人總是喜歡自己嚇唬自己,放輕鬆些。如果你真的想去做某件事,先去做,行動後你會發現並沒有自己想像中那樣艱難。

書中還提到一個兩分鐘法則:即當你覺得任何能在兩分鐘之內完成或推進的事情,都應該立即處理,不應該添加到行動清單里。

先完成,再完美。

工作想要高效,核心在於個人的注意力管理

如何在忙碌中不受干擾,集中注意力進行更多價值輸出?書中講了四點原則:

a.根據注意力水平安排工作

b.保護注意力不被打擾

c.通過提高大腦效能,延長注意力集中時間

d.挖掘新的「注意力資源」

注意力影響我們工作執行的效率,從上述四點可以著手改善與優化。

二、部分內容亮點在工作中的具體表現

托馬斯.愛迪生說:「所有工作的目標都是產出產品或有所成就,有時你看似在做,卻並沒有做。」很多時候的忙碌,未必等於實幹,自然得不到良好的結果。



【工作場景】如何有效開會? 方法:424注意力法則

相信很多公司開會都是一個老大難,一堆人坐在一起,東說西聊半天,開完後問題似乎都沒有好的解決辦法。其實,沒有抓住重點。

書里分享了一個424法則,會議管理得抓注意力。

對於所有的與會人員,40%的注意力要放在會前準備,20%的注意力放在會上,40%的注意力放在處理後續事務。

在不同階段,充分做好該做的事情,分配好自己的注意力,才能有的放矢。

【工作場景】總是接到臨時工作任務? 方法:選擇性忽視

蒂姆.費里斯說:「永遠不要買報紙或在不必要的媒體上消費精力。」

每個人一天的黃金時間是有限的,要學會適度拒絕。想要保證每天工作有價值產出,至少要保證一段時間內你的精力是充沛且集中的。

遇到臨時事情,問自己一個問題:

哪一項活動,如果每天堅持做,能夠讓我現在扮演的角色取得成功?

達文西說:「簡單是複雜的最高境界。」

工作也是如此,做好一件事,比什麼事都去做一點要強N倍。

【工作場景】如何保持每天新鮮信息的增量? 方法:第二大腦

日復一日的枯燥工作容易使人疲乏無趣,如何保持一定的信息增量?書里說到了一個建議,「第二大腦」法。

人的大腦不擅長存儲信息、保持專注或同時分析多個項目和行動框架。與此同時,很多信息與想法隨時迎面而來,想法無處不在,怎麼辦?

可以為自己建立一個「信息捕捉器」,把靈感創意想法都集中在一起,統一進行內容整理收集,進行隨時動態的存儲管理,相當於你的「第二大腦」。

值得注意的一點,學會尋找信息彼此之間的聯繫。

彼得.德魯克說:「為了更好地利用知識,我們既要通觀全局,又要注意細節,還要學會尋找聯繫。」

更多的職場人,已經屬於知識型工作者,都是通過信息來增加或創造價值的。區別不過在於所處的崗位不同,流程階段有所差異而已。

信息渠道:手機、專業app、筆紙、對話、會議、社交、媒體。

三、看完這本,接下來我的實踐成長計劃

設定自己的關鍵能量時刻

a.堅持身體鍛鍊,如每周3次的晨跑(夜跑),在運動中保持充沛精力。

b.每天9:30-11:30 15:00-17:00,為個人的高產能量時段,要充分利用。

c.勞逸結合,工作日的30分鐘午休時標配,中午不睡下午崩潰。

設定自己的優質思考時間

a.早起後的黃金一小時,獨處思考、內容創作、規劃總結。

b.睡前半小時,簡要回顧一天的工作生活場景,自省反思。

設定自己的批量信息處理

a.早上8:45坐在辦公室里,批量編排當日工作事項的輕重緩急,先後順序。

b.午休時段,進行部門間的走動閒聊,增進工作情感的交流促進。

c.下班途中,集中這塊時間,自我放鬆刷刷朋友圈,看看大家的動態。



威爾.杜蘭特說:「年輕時,我追求自由。年老時,我追求秩序。我最大的發現就是,自由源於秩序。」

其實,職場裡的種種高效,也源於秩序。

此時此刻,問問自己,該從哪裡開始?

行動!

END-


關注【職場逗伴匠】:每次學一招,職場沒煩惱。

逗趣職場每一面,伴隨你我每一天,匠心傳道每一言。

我是職場逗伴匠,一個跑馬拉松的知識手藝人,助力職場人的表達效能提升。

【作者簡介】職場逗伴匠,「我是好講師大賽」全國50強 / 美國ACI認證職業講師 / 今日頭條&悟空問答 優質職場領域創作者 / 青雲計劃獲獎者 / 生涯規劃師 / 自我效能管理達人/ 專欄原創作家 / 5:00早起倡導者 / 馬拉松跑手 / 讀書控 / 旅行生活踐行者 / 視覺手繪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3hxwG0BMH2_cNUgLA0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