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會做不會說!從公司高管開會,總結出不吃啞巴虧的說話四步法

2019-07-25     職場逗伴匠

文/職場逗伴匠

01

「好了,講完了吧,下一位。」營運總監緊皺眉頭,看上去有些不耐煩。

一年過半,按照公司慣例,營運總監需要把相關人員組織起來,過年中營運總結報告。前面剛剛做完報告的是Q經理,他是一位已入司八年的「資深」營運經理,很顯然,領導對他的工作表達不太滿意。

接下來進行的是果姐,聲音洪亮且狀態良好,整個人都很投入,但似乎講的停不下來。

總監又忍不住說:「講重點,講重點,我聽半天都不知道你在講什麼。」

瞬間,整個會議室的人不知所措,果姐尤為尷尬。大多數人都微低了頭,默不作聲。

「嗯,很好,這個方面說得很實際,大家要像張經理學習!」營運總監邊點頭邊帶頭為其鼓掌。

......

年中營運總結報告,不過是公司日常表達的一個縮影。

為什麼同在一個會議室,都在總結與表達,有的人就思路清晰,有條有理。有的人就像茶壺煮餃子,有貨倒不出來。有的人講東講西,不知所云。

關於工作里的表達,你或許有如下困惑:

為什麼自己有話說不出來?

為什麼別人可以說得精彩?

領導喜歡怎樣的工作表達?

很多人都在一個辦公室上班,辛辛苦苦大半年,還不如人家三兩言。

02

為什麼自己有話說不出來? 表達「失焦」

想像一下,當我們拿著手機去給某個物體拍近照時,手機會有一個自動對焦功能,以此來進行畫面的調整,保證出品的清晰度。當還沒形成對焦時,你所拍出來的照片,通常都是一片模糊,看不出什麼內容。

同樣,在表達中也存在類似的現象。當你還沒對即將描述的信息「對好焦」,就脫口而出隨意天馬行空,作為聽眾,自然就難以理解你想表達的信息,不知所云。

下班路上,遇到幾位房地產的業務員,在路口拿著一沓傳單,無論男女老少見人就發,我所看到的是,大多數路人都避而遠之。很少有人去接傳單,即便是有,基本上往前走兩步正好有個垃圾桶,直接一扔就完事了。沒有進行任何的路人特性分析與對焦,比如性格、年齡、需求、職業等等。

這也讓我想起前兩天的一件事,晚飯後去商場散步閒逛。

剛到一樓的中島處,一位年輕小伙子身著標準工作服朝我走來:「您好,這邊關於健身的增肌訓練,我看適合您,最多兩分鐘時間了解一下。」

剛好我確實有此類想法,於是我停下了腳步,很明顯他是依據我的身形和職業裝來做出預判,帶來進一步溝通。而非傳統的那一套眾人皆知的推銷語,這個對焦的動作很成功,進而有了後面的彼此交流。

午休時間,在公司的員工休息區,聽見兩位同事的對話,表達對焦也很精準有效。

品牌部職員小陳問物流部職員紅紅:「」咦,你這個裙子之前沒見你穿過,這一套搭配的很有感覺。」

職員紅紅說:「你眼睛真尖,是上周末新買的,不錯吧(一臉幸福的樣子)。」

即便你是滿腹經綸,也需要外化顯現出來。

光是埋頭走路卻不抬頭看路,在職場中會走不少彎路。

表達中不受歡迎的「失焦」表現



未考慮表達對象的期望,一家之言

在日常說話表達中,過於喜歡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同理心。

典型表現:口頭禪例如我覺得、我提議、 我認為、聽我的、你明白嗎、你不行。

沒有充分準備,全憑個人臨場發揮。

總是自以為很能說,常常事前不進行應有的工作準備(數據/報表/案例/分析),喜歡信口開河。

典型表現:總是缺乏依據的表達,想到哪說到哪。浮在表面,讓人難以接受或產生信賴感。

太過簡單,信息量不足,浪費時間。

說話過於隨意,相關討論的內容缺乏深度思考與總結,只不過是流於形式走過場而已。

典型表現:做事60分及格就好,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只是想著儘快把事情說完,早點結束。

內容找不到重點,邏輯結構不清晰。

一說話就停不下來,除非被人強行打斷。想一出是一出,沒有明確表達的關鍵方向。

典型表現:說話過於囉嗦、內容呈現的條理不清晰、信息太分散,找不到重點。

某一個話題,說得越多,別人越煩。

只是沉浸在自己的表達中,不顧及現場人員的感受體驗,過於專注信息而不通人情。

典型表現:過於強調事實本身,缺乏關注現場人員的情緒狀態,常使氛圍陷入僵局。

一句話逗人笑,一句話逗人跳。工作開展中的核心不在於說什麼話,而是怎樣去表達。

唯有學會表達對焦,工作才會更加有效。

03

為什麼別人可以說得精彩?表達框架

在公司里總有那麼幾位,他們工作彙報或專題表達時,總是那麼精彩,台下的各部門同事與領導,都聽得津津有味,為之鼓掌。

案例 部門經理劉sir,每周一上午10點,組織部門成員開周例會。

首先,閒聊兩句,問問大家的周末過得怎樣,有什麼趣味的事情分享下。

其次,按照順時針的順序,各成員進行上周工作總結與本周重點內容說明。

再次,就大家的總結計劃中的機會點或閃光點,部門經理劉sir會有針對性指點一二。

最後,劉sir會強調部門本周的核心工作要點,安排對應的同事予以跟進,講完立刻散會,通常時間會控制在20分鐘以內。

案例 品牌推廣總監T總,工作需要,時常會召集各相關部門主管開溝通會。

T總通常的表達風格大體一致。等到人員到齊後,正式開講:

A.強調目標:今天我們召集大家來開這個會議的目的是什麼?讓大家一起來參謀下,怎樣幫助終端客戶提升營業額?所以,接下來的討論,請圍繞這一點展開。

B.集思廣益:這時候,大家都開始各抒己見,說出自己的想法(每個人的表達時間有限定)。而此時的T總,在邊聽邊想邊記錄信息重點。

C.結果匯總:等大家都表達結束後,T總會打開剛剛記錄信息的筆記本,將記錄的重點依次回顧,有建議、有疑問、有解決辦法,表達思路清晰明了。

D.執行追蹤:散會前,不僅是T總說散會就完了。每次會議都會針對問題的解決落實,責任到人,什麼時間什麼節點完成,務必明確。事後,也安排專員進行追蹤跟進。

在參加了T總的幾場會議後,我發現通常他都是以上的四步驟,簡單有效。

稍加留心,你就會發現公司里那些懂表達會說話的人,幾乎都有一套表達框架。

何謂表達框架

就是根據個人的說話風格,把想要說的內容進行邏輯組織排序,通俗易懂的表達出來。

a.流程式



b. 大樹式



c.圈層式



就像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說:「任何一種知識,只有當它能順利地被他人所理解,並完整地應用於實踐,才會有價值。」讓大家都容易理解與實施,這就是結構化的一種意義所在。

平時工作中大家都很忙,職場裡的表達,需要我們做到簡單、有用,最好在有趣一點。想要事半功倍,不僅要成為一個會說話的人,更要成為一個敏捷表達的框架高手。

好好想想,你說話是否有框架?

在工作中的表達,你的領導中意哪種框架?

04

領導喜歡怎樣的工作表達?表達四步法

作為下屬,跟領導的日常溝通是一門藝術,分寸之間拿捏不當,對工作品質會產生不良影響。在具體工作的表達之前,先得領會上司這項工作安排的用意。

例如在日本的大公司,很多管理者在部署工作任務時,經常會關注以下問題:

卓越管理者的工作布置五問

小張,麻煩你去做一件事......

小張,別急,請你重複一遍我要求的事情。

小張,你覺得我讓你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

小張,你覺得做這件事會遇到什麼意外?什麼情況你要向我彙報?什麼情況你可以自行解決?

小張,如果你自己獨立來完成這件事,有什麼更好的想法和建議嗎?



試想一下,當作為一個普通的職員,把上述的五個問題都想清楚了,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便瞭然於心,做起來自然就會順風順水。

看看別人再回到自身的具體工作中,關於說話表達的結構,領導們中意哪一類呢?

領導喜歡的工作表達四步法

第一步:先說結果

第二步:再講問題

第三步:給出方案

第四步:聆聽建議



例如,上個月集團HRD提出需求,培訓部需要針對公司目前終端門店全員,進行《優質服務技巧》的專題培訓。作為培訓部負責人,收到這項工作內容後,需要進行更準確的信息交流,確保有序落實與開展。

第一步:根據培訓部的講師行事安排,建議安排在下月中旬為宜,可分兩批次輪訓。

第二步:鑒於參訓人數較多(100人左右),可能會涉及店面人員的排班、課程學習準時度、會場參與積極性、學習效果如何考評、訓後成果的有效轉化等等問題。

第三步:針對可能出現的上述問題,需要各大區經理,提前做好店面高低峰人員安排、訓前強調此次學習的意義及紀律性,訓中課程助教要做好各項配合工作,訓後會推行《店面服務風采大比拼》實踐活動。

第四步:向HRD請示,綜上所述,是否還有相關遺漏點或好的建議。

最終的結果是,HRD聽完頻頻點頭,略微補充了下,表示非常認同。

職場中的領導,都喜歡簡明扼要。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把簡單的問題結構化。



以上的表達邏輯與結構,是很多領導所樂見的。

當然,除了知曉領導喜歡的表達結構外,再補充三點說話的注意事項:

A.表達重點要提煉,概括能力

B.不一下把話說完,留點空間

C.關注對方的感受,保持謙虛

一個攝影師能走多遠,不是看他拍了什麼,而是看他決定不拍什麼。

工作變得高效不是偶然,而是我們學會取捨的結果。

尤其是和領導的說話之道,多學多練,多積累經驗,才是關鍵。

05

有人初學騎馬,早期很難找到突破點,因為摸不到馬的習性與節奏。

但當你越過那道障礙,就能讀懂一些信號及其含義,比如什麼時候往前走、往後退是什麼動作、在拐彎的時候應該怎麼辦、什麼動作是加速等等。

多去了解一些細節,你就能夠跟馬同頻相處,彼此的配合度會逐漸形成,這些規律需要你去經歷與摸索,尋找一種適合自己的方式。

職場說話,有也類似的獨特節奏。

一個人不是因為說話而變得厲害,而是因為會說話而變得精彩。

去更新你的表達節奏,讓說話轉變為生產力。

請從此刻開始,

說有用的話,成為有趣的人。

Tips

(1)假如你總是嘴巴講個不停,就很難學到新資訊。

(2)普通人用嘴說話、聰明人用腦說話、智慧人用心說話。

(3)不是一個人說了一個笑話,而是會說的人講了一句話。

(4)職場裡的表達並非為了證明自己有多對,而是解決問題。

(5)急話慢說、重話輕說、長話短說、廢話少說、八卦不說。

-END-

逗趣職場每一面,伴隨你我每一天,匠心傳道每一言。

我是職場逗伴匠,一個跑馬拉松的知識手藝人,助力職場人的自我效能提升。

堅持碼字,這是我熱愛的事。對你有幫助,才是一種價值。

【作者簡介】職場逗伴匠,「我是好講師大賽」全國50強 / 美國ACI認證職業講師 / 今日頭條&悟空問答 優質職場領域創作者 / 青雲計劃獲獎者 / 生涯規劃師 / 自我效能管理達人/ 專欄原創作家 / 5:00早起倡導者 / 馬拉松跑手 / 讀書控 / 旅行生活踐行者 / 視覺手繪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f5pLGwBmyVoG_1Z3IB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