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小侄子過生日,兩周前他就開始有意無意的提醒我,「姑姑,馬上會有個特殊日子哦!」。這小子現在越來越精了,「我記得呢!是你生日,姑姑今年給你準備了一份特殊的生日禮物。」小傢伙很興奮,一直追著問是什麼,但為了保持點神秘感,我決定生日當天再揭曉答案。於是上周日早早去了表哥家,帶著小傢伙去了趟歡樂谷,出來又一起去看了《我和我的祖國》。沒錯,今年的神秘大禮就是給臭小子來一次「愛國教育」。
前段時間,電視上講「劉胡蘭」「趙一曼」「楊靖宇」等英雄人物,小侄子邊看邊嘻嘻哈哈的說,一個都不認識,但我認識「劉詩詩」、「趙麗穎」、「楊穎」。我愕然的問,「這些人你都不認識?」。記得我們那會上學時,二年級就開始教這些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了,已經二年級的小侄子竟然還不知道,從那天起,給他進行一次「愛國教育」就成了我時常惦記的事,正好乘著這次電影給補上。
電影開始,臭小子不明白,為什麼看《相遇》我會哭的稀里嘩啦;不明白為什麼香港《回歸》要跟那一秒死磕;也不明白為什麼明明職業技能第一卻甘願去《護航》;更不明白為什麼開國大典《前夜》,那麼多人要折騰那根電動旗杆。但觀影結束後他卻說:「原來以前發生了這麼多故事!我能做些什麼呢?」那一刻,才發現平時家裡的這個小皇帝,終於長成了一個小大人。其實,有時候小孩子比我們想的懂事,你看即使他不明白,但他也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什麼。
到底什麼是愛國教育?「愛國教育」不是教孩子以一種傲慢、優越或輕視的態度對待別國的朋友;「愛國主義」更不是種族主義、也不是仇外心理或排外主義;「愛國教育」並不是意味著要教孩子們排斥那些與我們不同的人。很多父母錯誤地以為,「愛國教育」就是簡單地教孩子把國家、民族凌駕於一切之上,國家一定是對的,他們容易把愛國神化。
但事實並非如此!國家就像一個大家庭,沒有哪個家庭是完美的,家人之間或多或少都會有些矛盾,儘管能看到他們的缺點,但我們仍然愛他們,我們也在努力幫他們變得更好,這是「家」的意義。「愛國教育」也是類似,我們要告訴孩子們,「儘管它現在可能還不完美,但我們仍然熱愛並捍衛我們的國家。我們努力學習就為了讓國家越來越好。」
但生活中不乏這樣一類家長,他們覺得「愛國教育」可有可無,畢竟現在不是戰爭年代,生活也不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支撐。和「愛國」相比,如何提高孩子成績好像更重要。但事實上,這樣的想法是非常片面的。心理學家阿德勒說:我們每個人終其一生,都是在尋求歸屬感和價值感。而對「歸屬感」和「價值感」的追求,實際上是追求身份認同,追求被外界認可。「愛國教育」能告訴孩子他屬於哪裡,他能為自己的國家做些什麼,這恰恰是在教孩子獲取「歸屬感」和「價值感」。從這個角度來看,愛國教育是孩子的一堂必修課。
現在的孩子從小就條件優越,所有的一切在他們眼裡就變得理所應當。如果不告訴他們,他們永遠不會知道現在的繁榮昌盛是多少前輩用生命換來的。也不會知道,為了保護我國公民,國家到底做出了多少努力。
第一,無論何時,祖國都站在我們身後。
之前微博上非常火爆的一個小視頻,是一位韓國女孩錄製的。她說:2018年日本遭遇了25年來最強的颱風,那天她正好在日本旅遊。颱風當天地動山搖、房屋倒塌、機場停飛、斷水斷電、他們與外界失去了聯繫,一時間每個人都人心惶惶。就在所有人被困機場焦慮絕望之際,中國領事館第一個進入機場,組織公民撤退。當時機場5000人,1044個中國人,領事館帶了15輛大巴來接人。女孩說,「我不是不愛自己的祖國,但那天我真的特別羨慕中國人。」
其實這樣類似的事件還有很多:2016年,紐西蘭南島地震,來自世界各國遊客,有至少1000多名被困,這其中有125名中國人。得知這一消息,我國領事館第一時間啟動了撤離計劃。他們租下了當時所有可用直升機,數次往返,終於把中國人全部撤離。安全撤離的人後來回憶說,「手持中國護照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全世界各國的人看到我們只有羨慕。因為我們第一時間離開了那座「孤城」」。
2015年初葉門爆發內戰,那時當地安全形勢急劇惡化。各大國的駐也使館紛紛關閉,大部分國家都要求本國公民自行撤離。但我國領事館又一次在危難之中沖在了最前面,我國選擇派出中國海軍護衛艦接中國公民回家。從遠方駛來的那艘飄揚著五星紅旗的中國軍艦,一句「中國人到這邊來!」,讓多少人熱淚盈眶。
還記得《戰狼》中護照上的那段話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當你在海外遭遇危險,不要放棄!請記住,在你身後,有一個強大的祖國!」雖然我們都知道這是影視演繹,但國家真的在一次次用行動踐行這句話。中國護照也許不能帶你去任何地方,但是任何時候它都能帶你回家。
第二,教孩子愛國,是我們唯一能為那些「先烈」做的事。
《相遇》里張譯飾演的高遠是一位普通原子彈科研工作者,他為了阻止實驗失敗,徒手阻止了即將碰撞的反應堆。記得很小時,父親講過一個真實的故事,由於時間太長忘記了主人公的名字。那個故事和《相遇》非常相似,也是在一次帶輻射且即將失敗的科學實驗中,工程師伸手隔開即將碰撞的輻射源,不知道《相遇》的靈感是否來自那個真實的故事,但如果不是電影將這樣的故事記錄下來,很少會有人知道這些無名英雄到底在做什麼。
而我們今天教孩子愛國,是因為我們所踩的土地,所仰望的天空,都是我們的先烈用血肉之軀換來的。梁啟超說:「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唯有告訴孩子們,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他們才會知道為什麼要愛國,才知道怎樣做才對得起那些逝去的先烈。
第三,教孩子愛國,實則是在教孩子體驗自豪。
《我和我的祖國》給我們展示了一個,一步步從弱小走到強大了祖國。今天的中國到底有多強,也許這組數據會有所體現:
我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的貢獻超過30%;我們擁有全球最頂尖的科技;我們有2萬多條隧道,100多萬座橋樑;我們有230座機場,350多萬個航班;我們還有地球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最大的電網、最大的高速公路、鐵路網等等,我們有太多的世界第一。
正是這一組組數據,撐起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只有教會孩子愛國,他才能切身體會到這組數據背後的含義。幾代人通過努力,終於讓他們這一代能夠挺直腰杆在世界上自豪的說一句「我是中國人!」。
《我和我的祖國》這樣的電影並不常見,一年也就國慶、春節等節假日才會上映,但「愛國教育」又不能只等著節假日才做,日常生活中要怎樣教育孩子愛國呢?
首先,告訴孩子背後的故事
跟孩子講講前輩們是如何經過8年浴血奮戰,3年內戰,才能建立現在的新中國,才有了如今幸福美好的生活。說說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講講董存瑞、黃繼光、邱少雲等革命先烈的故事。
告訴孩子國慶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生日。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了,我們偉大的祖國就有了自己的「生日」。
告訴孩子國旗代表了什麼?五星紅旗是國家的象徵。它用鮮艷的紅色象徵著革命,旗面上那五顆閃閃發光的五角星,則有著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大團結的意義。
其次,家長從點滴做起,給孩子樹立榜樣
有位網友曬了一張奶奶旅遊時手拿國旗的照片,並附文說,「畢業一年了,終於攢夠了錢,帶家人去北京旅遊。旅遊途中,奶奶撿了一個掉在地上的五星紅旗,之後就一直帶著,從北京帶回了家鄉,她說五星紅旗不能亂扔。從那以後我見到國旗都會有一種深深的敬意。」奶奶一個幾乎處於本能的行為,讓孩子看到了國旗的分量。
這讓我想起一個小視頻,一位撿垃圾的大爺,在垃圾桶里發現了一面國旗。他把它單獨拿起來,撫平,插在了自己的電動車上。他知道那面小小的國旗代表著國家,不能怠慢。
模仿是孩子最快的學習方式,大人一點一滴的舉動,都代表著孩子將來的行為。只要我們時刻愛國,孩子自然而然就會以愛國為榮。
最後,告訴孩子,愛國從做最好的自己開始
小侄子問他能做什麼時,我告訴他:「做最好的你自己」。愛國是一件很複雜也很簡單的事情,複雜在於它可能難到,你需要付出一生去探尋,比如《相遇》中那些為科研奉獻一生的無名英雄;簡單則在於每個人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那就是最切實際的愛國,比如香港《回歸》時,任達華飾演的那位默默無聞的修表大叔。孩子們也許無法做到更高難度的愛國,但告訴他們,做好自己要做的事,就是現階段他們對國家最深切的愛。
《我和我的祖國》7個小故事、7個歷史瞬間,每一個都那麼深刻。歷史的腳步不會停歇,未來到底是機遇還是危機,也尚未可知。但只要我們下一代,每個孩子那顆愛國之心不變,我麼就有信心迎接一切挑戰。這也就是為什麼我要送給小侄子一份「愛國教育」大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