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班坐公交回家,對面坐著一對學生。於是聽到了下面這段有意思的對話:
學生A:「完了,明天考試,我還沒咋複習~」
學生B:「你可拉倒吧!我信了你的邪,上次你就這麼說!」
學生A:「上次我確實沒複習好」
學生B:「沒複習好的結果就是全班第一?你複習好是不要上天啊?」
學生A:「……」
學生B:「就因為你說沒好好複習,我也沒咋複習,結果你全班第一,我倒退10名,我媽差點沒罵死我!」
聽完兩位同學的對話,我想起一個笑話:「學霸說沒複習好,那是謙虛;學渣說沒複習好,那是真的一點都沒複習!」。
其實想想,我們上學那會不也一樣嘛!學霸們經常標榜自己沒複習好、考試沒發揮好,但成績一出來依舊遙遙領先。也正因此,他們經常被扣上虛偽、矯情的帽子。那時候還特看不上這樣的學霸,覺得複習好了就說複習好了,每次成績那麼好卻說沒複習好,這不是騙人嗎?但最近在看心理學方面的書籍,發現我可能錯怪了他們。原來學霸們經常說沒考好、沒複習好、成績不理想,這並不是在矯情,也不是虛偽,而是「防禦性悲觀」,這是他們的一種習慣性認知策略,並不是有意而為之。
心理學教授Julie Norem花了超過20年時間,用來研究「悲觀」。她發現,以前人們常常認為「悲觀」是個貶義詞,這是因為人們將悲觀的含義簡化了。事實上,不同情況的悲觀有不同的作用結果。Norem和她的團隊將悲觀分為以下幾類:
氣質性悲觀(dispositional pessimism):這類悲觀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悲觀」。簡單來看,這類悲觀一般都基於氣質性層面的。是一種整體的傾向性,即人們在對未來的看法上,長期傾向於往最壞的方向猜想。
歸因性悲觀(attributional pessimism),也被稱為解釋性悲觀(explanatory pessimism),這類悲觀是指,一件事情發生後,人們對它進行解釋時,更傾向於採取內在的、穩定的負面歸因。它與氣質性悲觀最大的不同就是,歸因性悲觀強調對過去發生事件的解釋,而不是對未來的期待。
防禦性悲觀(defensive pessimism):它指人們在面臨新的相似的成就情境時,仍舊設置不現實的低的期望水平,並反覆思考事情的各種可能結果。也就是防禦性悲觀的人會在事件發生前,將期待降到比較低的水平,想像出最壞的可能的情境。舉個栗子,就好比我碰到的那個學霸,他會對自己的考試成績持有消極預期,擔心自己沒複習好、考場發揮不好。今天我們就重點來說說,這種讓學霸看起來很矯情的防禦型悲觀。
其實,學霸之所以說「沒複習好」「這次大概要考砸了」是由防禦性悲觀的兩個特點決定的。研究者認為,防禦型悲觀有兩個特點:消極期望(negative expectation)和反思性(reflectivity)。消極期望是一種自我保護,可以使採用該策略的人在失敗面前保護自己。而反思性則會讓使用該策略的人,為了取得更好的成績而更加努力。比如:學霸說「我這次沒複習好,大概要考砸了……」其實有兩層含義,其一:我這次成績可能會很不理想,是由於我沒複習好,我已經提前預估到了,所以也沒有什麼可怕的。其二,這次是因為沒複習所以考不好,下次一定要好好複習。你看,採用防禦性悲觀策略的學霸,其實是在用另一種方式激勵自己努力。
我們通常都覺得孩子樂觀點總是好的,積極向上有益處,樂觀會帶來幸福,而悲觀一無是處。但防禦性悲觀與我們平常理解的悲觀並不一樣,它雖然是消極的思維但仍能產生積極的效果。
防禦型悲觀不是悲觀。
防禦性悲觀其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悲觀,雖然真正的悲觀者也會在事情發生之前,顯示出他們的消極期望、焦慮,但二者有本質的區別。真正的悲觀者,他們採用的是一種「迴避式」應對策略,壓力事件結束後,焦慮也會隨之消失,而且他們並不會去復盤反思,從中獲取經驗。
而防禦性悲觀者,則不這樣認為。隨著雖然事前他們會合悲觀者一樣產生消極的期望,但事後他們會反思不足,總結經驗教訓,為下一次做準備。長遠來看,真正的悲觀降低了期望,也降低了成就;而防禦性悲觀,雖然降低了期望,但對實際的成績不會產生副作用。甚至研究者發現,防禦性悲觀者的成就與樂觀者的成就不相上下。
可以說,防禦性悲觀,是介於悲觀和樂觀之間的一種認知策略。
防禦性悲觀與樂觀的區別
防禦性悲觀從結果來看,雖然和樂觀者的成就相差無幾,但終究不是樂觀。樂觀的孩子在做事之前不會考慮太多的結果,不會去想做的好會怎樣,做的差會怎樣。但防禦型悲觀的孩子,在事前會將所有可能出現的結果預演一遍,並且會著重關注最壞的那個結果。不僅在這種預期策略上,防禦性孩子和樂觀孩子存在差異,在回溯策略上樂觀孩子和防禦性悲觀的孩子也存在差距。
心理學上有兩個概念:「向上比較(upward comparisons)」和「向下比較(downward comparisons)」。前者是指,描述一些比實際情況好的情景進行比較,比如:「如果我能好好複習,我就能考的比較好」,這種比較有一定的反思、準備性,能為以後的行動做準備,但這種比較常常帶有消極的情緒;而後者,則是與最壞的情況進行比較,比如「我如果沒有好好複習,我很可能這次就考的更差~」,這種比較可以讓人積極向上,但並不具備反思和為下次行動做準備的性質。從這個層面來看,防禦性悲觀的孩子通常採用「向上比較(upward comparisons)」,而樂觀的孩子則採用「向下比較(downward comparisons)」。
這也就是防禦型悲觀的孩子和樂觀的孩子成就不會相差太大的原因。防禦性悲觀的孩子雖然帶有一定的消極預期,但這些消極預期結合事後反思,就成了一種動力。所以他們會把消極心境解釋為,自己必須努力,因為自己還有任務沒完成。所以,你告訴一個防禦性悲觀的學霸,「停下來,歇一會吧」,這幾乎就是不可能的,因為在他們的內心會一直有個聲音在提醒:「快點去學習,上次沒複習成績沒考好,你忘了嗎?」
防禦性悲觀不是自我設障
這兩年,育兒界中「自我設障」這個詞特別火。它是指孩子做事情會故意給自己找一個台階、一條退路。比如,由於怕自己考不好,完全放棄複習。等成績出來就可以說「我沒考好是由於沒複習」,雖然學霸也這樣說,但二者卻完全不同。從自我價值的動機來看,雖然「防禦性悲觀」和「自我設障」都是孩子們自我保護的一種方法,但「自我設障」的孩子更容易將自己的失敗歸因為:缺少努力、缺少運氣等方面。這樣會使他們覺得自己仍有價值存在。
防禦性悲觀的孩子和自我設障孩子最大區別是,自我設障的孩子會為消極預期付出行為,比如他們會拒絕複習,上課走神等。但防禦性悲觀的孩子,只是認知層面的消極,他們不會放棄努力,相反消極的預期反而會變成他們前進道路的動力。比如:學霸說「沒複習好,這次要考砸了……」,不是為了自己真的不複習,而是把這次沒複習好考砸了,變成下次要好好複習的一個壓力動機。
所以,防禦性悲觀的孩子,雖然看似情緒消極,但他們的學業並不會受到消極情緒的影響。
心理學家Julie Norem分析發現,氣質性的悲觀是與生俱來的,改變起來很難;歸因性悲觀則是可以習得和改變的;而防禦性悲觀則是最容易習得的。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的孩子出現防禦性悲觀,很有可能不是因為他天性如此,而是受到了周圍環境和人的影響。研究者也做了相關方面的課題,發現影響孩子悲觀性防禦的主要來源有兩個:文化因素和家庭氛圍。
文化因素,說到這個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日本,它是一個很有規則感的國家,幼兒園孩子進教室,鞋也要擺的整整齊齊,這勢必會讓孩子的性格更加謹慎。為了萬無一失孩子們就會將消極情緒帶入,充分思考各種可能出現的結果。所以你會發現,日本的孩子有很多隱形學霸,雖然他們總抱怨事情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但幾乎都能完成的很好。
家庭因素:有一部分家庭,為了怕孩子失望,就很注意不提升孩子的希望。比如,家長們會常告誡孩子「凡是要三思而行,做最壞的打算,盡最大努力。」,這其實就是防禦型悲觀典型應用。
雖然防禦性悲觀的孩子和習慣樂觀的孩子,成績沒有顯著的差異,但也有研究顯示,從長期來看,防禦性悲觀的孩子學習成績的平均分會低於樂觀孩子。這主要是因為防禦性悲觀的孩子承受了更多的壓力,有更多的心理症狀,他們的生活滿意度也更低。時間一長,他們的內部動機就會逐漸減弱,最終影響成就。所以面對防禦性悲觀的孩子,家長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
很多防禦性悲觀的孩子,本身就有一套自己的體內調節系統。看到成績下滑,他們會給自己施加壓力,也會進行反思,這時家長要做的不是再次施壓,而是引導孩子放鬆。生活中防禦性悲觀的孩子成績都不太差,當然偶爾也會因失誤成績有所下降,這個時候給孩子一個緩衝時間,讓孩子調整心情再出發,要比劈頭蓋臉一頓批效果好得多。
其次,引導孩子調整心態。
防禦性悲觀孩子雖然能夠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但孩子的情緒總體還是悲觀的。當防禦性悲觀的孩子考試後,家長就需要引導孩子調整心態。具體可以和孩子一起聽音樂、閱讀孩子喜歡的書籍或帶領孩子參加戶外運動,比如,打球、跑步等。總之做一些可以讓孩子舒緩情緒,釋放壓力的事。
最後,不要強制要求孩子樂觀。
雖然目前主流的價值觀是「樂觀」,但面對防禦性悲觀的孩子,家長沒必要非要強迫孩子樂觀,因為這類孩子並不是悲觀到不對生活抱有希望,或是盲目的主觀臆測悲觀看法。相反,他們是以防禦性悲觀看到更多種可能,做最充足的準備,不打無準備之仗。所以,如果孩子的認知策略是防禦型悲觀,家長只要注意引導孩子調整心態即可,不必強迫孩子非要樂觀。
稻盛和夫曾說「樂觀地設想、悲觀地計劃、愉快地執行」。「悲觀的計劃」說的其實就是防禦性悲觀,只有用防禦性悲觀思維,考慮到事情的最壞一面,找到相對應的解決措施,才會對任何即將來臨的結果都不會懼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