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統計監測作用,助力中國式現代化 | 社會科學報

2023-09-22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發揮統計監測作用,助力中國式現代化 | 社會科學報

發揮統計監測作用,助力中國式現代化 | 社會科學報

中國式現代化

聚焦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和本質要求,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統計監測體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統計保障。

原文 :《以統計之為助力中國式現代化》

作者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黨委書記、特聘教授 朱啟貴

圖片 |網絡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統計是認識和反映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重要基礎與手段。聚焦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和本質要求,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統計監測體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統計保障。

統計監督是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政府統計工作的一項基本職能。統計監測是發揮統計監督職能的重要依據。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統計監測體系是新時代新征程統計監督職能的內在要求。第一,展示中國式現代化的輝煌成就。第二,改進地方領導幹部政績考核評價制度。第三,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效支撐各級黨委和政府科學制定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決策。第四,健全統計制度方法。為進一步提升統計監督效能,更加有效發揮統計監督職能作用,我們必須深化統計制度方法改革創新,增強統計工作科學性、權威性和統計數據真實性、準確性,為中國式現代化統計體系夯實數據基礎。

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統計監測體系

中國式現代化統計監測指標體系構建的原則。一是科學性。統計指標體系必須體現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和本質要求,指標之間要有嚴密的邏輯關係,既相互獨立,又彼此聯繫,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統一體,從不同的方面反映中國式現代化。二是可操作性。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十分豐富,指標體系不能簡單包含所有內容指標,而是要有所捨棄,儘量選擇簡明的關鍵性指標,確保指標的可操作性。三是可比性。保持不同地區、不同單位、不同時期統計指標和指標體系的可比性。四是可獲性。要兼顧統計數據來源的公共性和權威性,即所有數據儘可能是公開、連續的,如來自公開出版的年鑑或權威部門發布的報告。對於現行統計體系無法提供的數據,可以應用大數據技術獲取。

中國式現代化統計監測指標體系的構建。

第一,人口指標。包括總和生育率、人口自然增長率、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新生兒男女性別比、平均受教育年限、出生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國民體質合格率、城鎮化率、人類發展指數、生活質量指數、幸福指數。

第二,共同富裕指標。包括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費率、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繳費率,城鄉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失業保險覆蓋率、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數、地區發展差異係數、城鄉發展差異係數、區域居民收入差距、城鄉居民收入比、基尼係數、恩格爾係數、城鎮調查失業率、中等收入群體占比、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房價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人均住房建築面積、住戶部門負債率。

第三,文明相協調指標。包括GDP增長率、單位面積GDP、人均GDP、創新性國家指數、現代化經濟體系指數、新型工業化指數、信息化指數、農業現代化指數、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全要素生產率、全社會勞動生產率、自主智慧財產權專利費收入指標、人均製造業增加值、數字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生活性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指數、教育經費占GDP比、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文化機構數量、人均公共圖書館藏書量、人均文化消費支出、社會事業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人均知識產業增加值、社會文明程度指數、慈善捐助GDP比重、萬人刑事案件發生率、文化軟實力指數。

第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指標。包括單位GDP能耗、單位GDP水耗、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環境質量指數、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城市污水處理率、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降低率、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地表水達標率、森林覆蓋率、空氣品質指數、綠色GD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資源承載力、生態環境承載力。

第五,和平發展指標。包括公眾安全感、國防支出占GDP比、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指數、國家安全指數、與鄰國關係、參加聯合國維和部隊人數、對聯合國維和行動提供的資金、國際援助的資金、聯合國會費繳納率、世界貨幣基金組織份額、在世界銀行認購的股份比例、軍民融合發展指數、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出口全球占比、進口全球占比、外商直接投資增長率、對外直接投資增長率、國際旅遊收入占GDP比重。

中國式現代化統計監測指數的編制。由於每個指標僅反映中國式現代化的某個方面,難以全面監測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和成效,因此,我們要在監測指標體系的基礎上,編制監測指數,以全面綜合監測中國式現代化。

第一,指標無量綱化處理。指標無量綱化是實現信息綜合集成的先決條件,各項指標經過無量綱化處理之後才能進行加權合成綜合指數。為了消除各項指標的量綱不同及其數值的數量級間的懸殊差別所帶來的影響,避免不合理現象的發生,需要對指標作無量綱化處理。要根據黨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多目標規劃原理,為每一項監測指標確定一個滿意值和不允許值,以滿意值為上限,以不允許值為下限,計算各指標實現滿意值的程度,並以此對各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

第二,指標權重的確定。指標權重的確定方法有主觀賦權方法和客觀賦權方法兩類。主觀賦權方法是根據主觀價值判斷來確定各指標權重的方法,主要包括專家評判法、層次分析法等。客觀賦權方法是將指標的數據通過數學或統計方法處理後獲得權數的方法。為避免使用單一方法所產生的局限性,可將這兩類賦權法有機結合起來,採用綜合集成賦權法確定各項指標的權重。

第三,指數的編制。用每個指標的權重對監測指標體系中相應指標無量綱化的數值進行加權平均,編制中國式現代化統計監測指數,從而綜合監測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成效。指數值越大,建設成效越好。

完善統計制度方法

當前,我國統計制度方法還不適應中國式現代化的需要,主要表現在:統計範圍尚不能覆蓋中國式現代化所涉及的諸多方面,存在統計數據有缺口、數據發布頻率偏低、數據發布滯後等問題,滿足不了新時代新征程統計監測的新形勢和新需求。為了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統計監測的數據基礎,迫切需要加快推進統計制度方法完善與創新,持續推進國家統計數據和地方統計數據有效銜接,不斷優化完善統計監測評價體系。

一是明確統計改革發展方向。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和本質要求,理解戰略目標、任務和路徑,明確數據需求與統計制度方法完善的領域與方向。

二是加強統計基層基礎建設。根據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加快統計制度方法改革,建立健全我國統計分類標準。加強統計全面質量管理,推進統計規範化建設,夯實統計基層基礎,持續推進國家統計數據和地方統計數據有效銜接,促進統計高質量發展。

三是完善現代化統計調查體系。根據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梳理現行統計調查指標,查找數據缺口。改革現行統計調查制度,增加反映新發展格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等方面的統計調查指標,建立健全配套的統計調查指標體系。

四是推進「大數據+」統計發展。針對政府統計尚未實現有效信息捕捉的新經濟領域,運用大數據技術獲取行動電話數據、地理空間數據等,用於擴大統計監測範圍;針對政府統計存在數據發布滯後和頻率偏低的問題,運用大數據技術獲取統計數據,支撐季度、月度監測評價,提高統計指標的發布頻率與發布及時性;針對中國式現代化多維度數據處理難題、新產業新業態分類難題、指標評價與篩選難題,運用數據挖掘、機器學習方法、動態交互技術,進行統計分析與指標篩選。

五是創新關鍵領域統計制度方法。推進智慧財產權產品投資統計改革,建立數字經濟核算制度方法,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和新發展格局統計,推進服務業、全球化經濟和社會資本統計核算。

六是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核算。進一步完善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人口就業統計、居民消費和收支統計,建立健全民生福祉和代際核算,加強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和節能減排統計核算。

七是健全金融業綜合統計。當前,我國金融風險防範面臨新的挑戰,誘發金融風險因素複雜化、多元化,部分金融領域風險持續聚集、隱患突出,金融風險相互交匯、相互疊加,大大提升了風險的複雜程度和處置難度。我國金融統計存在金融機構與金融產品統計範圍不全、金融統計準則和計量標準不統一、跨境與跨市場風險傳染監測手段缺乏等問題。為了保障金融安全,我國需要建立覆蓋所有金融機構和所有金融業務在內的綜合統計體系,實現金融統計高質量發展。完善金融統計法規制度,建立金融業綜合統計機制,加強金融業綜合統計設計。

八是加強統計信息化建設。積極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深刻變革統計生產方式,打造統計數據採集報送、數據傳輸交換、數據存儲管理、信息發布共享和統計行政管理平台,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統計工作全流程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雲端化。

[本文為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科研創新計劃重大項目(2021-01-07-00-02-E00127)階段性成果]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9期第2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王立堯

拓展閱讀

解析 | 統計性證據vs統計性歧視,如何界分?

時評 | 建設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智庫支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10584fd0f7dc108af5c5fb6f17bf4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