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刊 | 《新科學家》:結束以體重為中心的評判

2023-11-13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外刊 | 《新科學家》:結束以體重為中心的評判

外刊 | 《新科學家》:結束以體重為中心的評判

隨著肥胖威脅健康的觀念不斷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反肥胖戰爭」。但與此同時,這也造成了對超重者不斷加重的社會歧視。10月7日,《新科學家》刊登倫敦大學皇后瑪麗學院博士候選人比卡·繆爾(Becca Muir)的文章對此進行了分析。

原文 :《新科學家》:結束體重帶來的恥辱

編譯 | 蘇奕聞

圖片 |網絡

減肥似乎很簡單:只需要少吃,多動。然而,在這簡單的「卡路里攝入與消耗」邏輯背後蘊含著一種暗示:如果你不能遵循這個邏輯,你一定是懶惰或缺乏自律的人。

但這一結論與事實大相逕庭。大量證據表明減肥並不容易,而且降低後的體重很難長期保持。甚至像司美格魯肽這種具有延緩胃排空、增加飽腹感、降低食慾的新型減肥藥物,在停止使用後也可能導致體重回彈。這意味著,我們的體重並不完全受個人控制,遺傳和環境對體重有巨大影響。

然而,刻板印象化地針對身形較大的人的體重歧視,主要建立對人自控能力的描述之上。這樣的刻板描述對被貼上「肥胖」標籤者的幸福和健康造成了潛在影響。曾有觀點認為這種污名化的體重歧視可以激勵人們改善健康狀況。這對那些親身體會體重歧視的人來說顯然是不夠客觀的。恰恰相反,他們因此自尊心受挫,面臨更高的抑鬱和自殺風險。此外,這種歧視還可能導致與壓力相關的炎性C-反應蛋白水平升高,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

不幸的是,體重歧視在許多醫療體系中根深蒂固。作為一名研究生育治療配額分配的研究人員,我對公共衛生政策中隨處可見體重歧視感到震驚。例如,被分類為「肥胖」的女性在減肥之前通常被拒絕試管嬰兒手術,這種一刀切的判斷,沒有考慮到個體的健康狀況,而且缺乏足夠科學證據支撐。

因體重而受歧視的人體重甚至可能增加。在受體重歧視後,由於感到被他人評判和貶低,被歧視者的焦慮和壓力增大,進而誘發過度進食。明尼蘇達大學研究體重歧視的艾琳·斯坦登(Erin Standen)指出:那些感覺難以控制食物攝入的人,在遭受歧視時可能求助於安慰性進食。此外,他們可能會因為受到負面評論而停止在公共場所鍛鍊。

體重歧視的另一個後果是造成迴避就醫。這種迴避來源於醫生採用以體重為中心的方法在患者和醫師之間產生不信任,這甚至會導致癌症篩查的延遲。由此可以看出,消除體重歧視在醫療體系中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對不同體重的患者採取公平的診斷體系。

多個科學和醫學組織已經譴責了這種體重歧視,並承諾將體重歧視相關知識納入實踐。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但這種污名化存在於社會的各個方面,只有公眾態度也發生改變時,醫療領域才不再會以體重為中心進行評判。改變公眾的態度是減少體重歧視和創造更加包容性社會的關鍵一步,這需要教育、宣傳和社會意識等方面的改變,以消除負面的體重偏見和歧視,從而確保不同體重的人能夠獲得公平的對待和尊重。

雖然改變「肥胖是個人意志力失敗」的看法是困難的,但我們需要認識到,我們目前集中了時間、精力和資金在「反肥胖戰爭」上,卻在不經意間製造了一個新的公共衛生問題。這個問題值得全社會研究。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77期第7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外刊 | 你和你的微生物群:把握人體的健康密鑰

外刊 | 我們為什麼害怕人工智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2861ba416c3ea4610805fc72044b7d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