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有眾多華人,所以他們的春節習俗和我們一樣嗎?

2020-01-17   易馬海外家園

公眾號【易馬】,我們專注於第二家園辦理/馬來西亞房產投資/教育留學/移居服務,馬來西亞微留學創始機構。

一年一度的農曆新年是全世界華人最重要的節日。這個傳承或超過一千年的傳統節日,承載著根深蒂固的中華文化。

對於中華子弟而言,農曆新年不僅是民族節日,它也寓意著新一年所帶來的新希望。

在馬來西亞,與其他華人地區一樣,大家在農曆新年前都大肆張羅一番,把房子裡外都徹底打掃乾淨,寓意掃除霉運。

在新年期間,大家都把掃帚藏起來,不讓新一年所帶來的好運被「掃走」。人們也忙著添購新衣裳和除夕夜的晚餐食材,使得各大商場都人山人海、熱鬧非常。

農曆新年由正月初一開始,至正月十五結束,歷時十五天。其中以年初一至年初三最為重要。在馬來西亞國定假期只有2天, 即正月初一和正月初二, 而今年剛好坐落在周六和周日,所以國定假期延伸至年初三補休一天。而大部分華企則休息至年初六或初九。

在農曆新年的前一天晚上,也稱作除夕夜,馬來西亞的華人一家人將聚集一堂,共吃團圓飯。在新年期間,大家將會邀請親戚朋友到家做客拜年。這種「家庭開放日」的類似習俗也在其他民族節日上延承。各區的華團和社堂也會在新年期間舉行大型的新春聚會,邀請公眾一同歡慶佳節。

吃團圓飯是農曆新年極其具意義的活動之一。在除夕夜,飯桌上將擺滿豐盛的菜肴,一家人圍坐在飯桌旁,談笑風聲間共進團圓飯。中華文化一直都秉承著「民以食為天」這句話。因此,您會看到團圓飯桌上擺滿各式各樣的菜肴,包括「魚生」、炒蒜菜、年糕等等。

「撈生」是馬來西亞的華人一種傳統習俗飲食,所用的食材包括各種顏色的蔬果絲、生魚片(一般是鮭魚)、花生與其他調味醬。這道菜式也被稱為潮州式生魚涼拌菜。普遍的吃法是大家圍在一桌,一同舉起筷子把「魚生」撈起,且口中同時喊「撈啊!發啊!」、「越撈越旺」、「風生水起」等吉祥話。華人相信「撈生」撈得高,來年才會步步高升。

柑與橘是農曆新年的必備習俗品,否則會感覺欠缺。柑,取廣東話諧音「金」相似,象徵好運。這兩種水果都寓意財源滾滾、吉祥如意。在農曆新年期間去親戚或朋友家拜年時,禮儀上必須贈送對方一袋柑或橘。肉乾也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新年最愛的食品,在新年期間到處可看到現燒肉乾,購買肉乾的場景。

馬來西亞的舞獅在歷史上已經有幾百年的記載。以前,舞獅是一項結合了武術與體育的一種民間傳統表演藝術。而現在在馬來西亞,舞獅則被當做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活動。不管是農曆新年,新店開張或者開幕迎賓活動,都會邀請舞獅來助陣,象徵吉祥又有驅邪辟鬼的說法。

紅包是裡邊裝著新鈔的小紅色封套,在中華文化里尤其重要。

關於紅包的起源可追溯至中國宋朝時代的一個名為「長秋」的村莊。當時,有一條惡龍在村莊裡搗亂,一位年輕的孤兒男孩與惡龍拼搏並將它擊敗。因此,村民們都很高興,紛紛給予男孩紅包。自從那時候,紅包便成了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像馬來西亞這個多元文化的國家,很多民族文化都已被同化了。馬來同胞與印度同胞都把發紅包視為其族文化的一部分。在開齋節期間,馬來同胞將會派發與紅包相同大小的青色封套,上面印有伊斯蘭教的主題。另一方面,印度同胞則在屠妖節期間給小孩們派發紫色的封套。

為何紅包是紅色,而非黑色或灰色?因為紅色,對於華人而言,代表吉利與幸運。華人相信紅色可驅走邪惡。因此,多數紅包都印有中華元素與賀語,如橘子、金鳳梨、柳樹與龍圖騰。

在馬來西亞, 紅包一般由已婚長輩給每個小孩派發,以祝他們幸福安康。已婚人士在馬來西亞的觀念是已成年, 只有成年人則有責任給小輩或未結婚的同輩紅包, 以示為他們帶來祝福和好運。

紅包的意義不在於錢數的多寡,小孩們收到後都很興奮歡樂。必須注意的是,新年派發的紅包封套必須是紅色的;白色的封套一般用於葬禮的帛金。紅包封套與裡邊的鈔票都必須是全新的。使用過的紅包封套通常用於裝飾或被丟棄。

在新年前的幾個星期,許多銀行、商店與購物中心都會免費派發紅包封套。有的時候,他們紅包封套的設計比我們在書店或文具店所購買的更加精緻與多彩。

這就是馬來西亞華人在當地的一些主要的春節習俗。除了源自中國早前過春節的習俗之外, 部分過節的習俗已融入當地習慣,所以有所謂的南洋濃厚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