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二流觀眾」,只配看陳式商業大片?

2023-08-13     第十放映室

原標題:中國「二流觀眾」,只配看陳式商業大片?

還有沒有人能管管《孤注一擲》的營銷了!

營銷「多一人觀影,少一人受騙」也就算了,畢竟片中那些酷刑足以嚇得普通觀眾這輩子都不想去東南亞了。

但是營銷張藝興吃廁所里的紙是真吃……這,真的有必要?

電影里噁心人還沒夠,搞得我差點沒有耐心寫這篇影評。

本片的火爆大家應該都有所耳聞。

從大規模點映狂攬5億引爭議,到宣布提檔預測票房高達38億,伴隨著高票房的必定是影片超高的話題性和情緒性。

年初廣為流傳的東南亞「嘎腰子」新聞藉由本片再度走紅網絡,隨手一刷就能看到網友們的遠方表姐的七舅老爺的三外甥女兒被騙到東南亞的慘痛經歷。

還有網友在網上求助如何勸說自己冥頑不化的母親來看這部電影,語氣之痛心疾首,仿佛真的一張電影票值800萬。

有人則發現這部電影的很多人物竟然可以和《消失的她》無縫切換比如朱一龍飾演的何非在《孤注一擲》里多出了兩個分身,一個賭徒附在王大陸身上,一個準備去東南亞撈金的屌絲變成了張藝興美女荷官的角色換文詠珊來演,沒準除了性感還能多出一個腦子。

在煽動情緒方面,一個主打婚戀焦慮,一個主攻人身財產安全焦慮,也難怪大家調侃中國年輕商業片導演的成長路徑是:

質疑思誠,理解思誠,成為思誠

如果說這類電影在商業上的成功有公式可循,那麼他們在藝術上的低廉也可以總結為一個公式:

(空中樓閣的人物+故弄玄虛的美術)社會現實題材=一個不可信的故事

在進入具體分析影片的環節之前,我想提一嘴最近在日本流媒體上線的《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完整版以及記錄該片幕後花絮的影片《夢的背面》。

在這兩部影片中,你能非常清晰地看到反陳思誠式商業片的高水準影片是如何拍攝出來,以及它們如何被閹割,如何被隔絕於中國大眾之外。

《夢的背面》里,導演婁燁提出了二流觀眾的概念。他說,中國大部分觀眾只能做二流觀眾,他們看不到他們應該看到的東西。

什麼是觀眾「應該看到的東西」?

在《風雨雲》被刪減的鏡頭裡。

有影評人總結出三十多處刪減片段,其中最影響劇情走向的幾處,大多是女性角色遭受暴力侵害的鏡頭。

林慧被家暴、被送進精神病院的完整鏡頭非常震撼,其中帶有性暗示的侮辱和暴力,國內院線版統統刪除。連阿雲被唐奕傑強姦,在火里站起來又被姜紫成活活打死的鏡頭,在閹割版里更是消失得無影無蹤。

《風雨雲》中性暴力鏡頭的被迫消失,和《孤注一擲》中有關性侵害、性暴力戲碼的主動忽略,二者形成了互文。它不僅指向了審查制度的荒謬,更讓我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個「二流觀眾」的悲哀。

或許,沒有什麼是觀眾「必須」看到的東西。但這裡的「二流觀眾」中,一定有許多人看不到他們想要看到的東西。

我當然不是變態,不是非要看到女性被凌辱的鏡頭才罷休。對於一部展現社會陰暗面的現實題材影片,我們這樣的「二流觀眾」想要看到的是人在真實環境下的真實反應。就《孤注一擲》而言,既然它的主要篇幅都聚焦在東南亞詐騙窩點對受害者的非人殘害上,那麼它最避免不了的就是呈現性暴力。

因為性暴力是所有暴力形式中最為原始,也最能摧毀人(尤其是女人)精神意志的暴力。

在那樣一個完全脫離了人倫、法律,視人命為畜生、等級制度森嚴的環境中,一旦涉及到女性受害者,性暴力必然是最基礎、效率最高的統治手段。

如果一部影片打著現實主義的旗號,焦點又是這樣一座魔窟,卻完全略過了性暴力,那麼它從根本的邏輯上就不值得觀眾的信任。

《孤注一擲》里非常隱晦地點到了性暴力。王傳君讓金晨跪下,成年觀眾都能猜到什麼意思。然後呢,因為張藝興及時出現,金晨逃過一劫。有觀眾說他很欣慰,影片沒有拍女性被凌辱的畫面,這是尊重女性的表現。

看到類似評論,我心下凜然。最恐怖的不是創作者想盡辦法和審查兜圈子,或是自覺地服從某些規則,而是觀眾長期浸淫在正能量的真空環境中,發自內心地將違背真實的內容合理化。

真實總是泥沙俱下的。「二流觀眾」做得越久,就會離「真實」二字越來越遠。久而久之,「真實」的定義變得模糊不清,呈現在你面前、被強行稱之為「真實」的內容會漸漸取代你通過生命經驗所理解的「真實」。

很多人看到像金晨這樣的大美女落入狼窩,第一反應都是擔心她會遭到性侵,而影片呈現的是她跳車、被扇巴掌、被牙籤插手指等「真實」的暴力場景。經過這一系列高強度的奇觀酷刑的「洗禮」,普通觀眾的心理承受能力已經接近極限,誰還會計較這些暴力行為的底層邏輯呢?

只要這些暴行讓人看得足夠沉浸、足夠引起觀眾的痛感,能夠讓觀眾感受到情緒上的「真實」,現實中的邏輯「真實」就不再重要。

這就是為什麼我看到像《消失的她》《孤注一擲》這樣改編自真實事件的電影時,既覺得能說得通,又總覺得哪裡不太對的原因。

性暴力的缺失,在故事層面只是一個非常細微的瑕疵,甚至談不上瑕疵,你可以用很多理由去解釋金晨這樣的大美女前期為什麼可以得到善待,因為罪犯是斯文敗類,因為他們披著一層民主的皮,等等。

但在一部講述網絡詐騙的影片中,迴避「性」,本身就是荒謬的。然而,導演對此諱莫如深。與此同時,各種殘忍的身體暴力卻在影片里大行其道,毫不避諱,更流露出一種創作者拿到「免死金牌」後的「恃寵而驕」。

向主流意識形態展示自己的誠意以得到權力的許可,這是中國導演的必修課,「二流觀眾」們都可以理解。但在拿到「良民證」後,導演的重點不是放在刻畫人性上,而是放大獵奇的部分,這就不免讓人失望了。

雖然我也不喜歡導演申奧的第一部電影《受益人》(電影的婚戀觀完全是直男癌一廂情願的臆想),但那部片子擁有流動的、可信的人物關係。

大鵬飾演的底層矮矬窮並不是一個一善到底的人,他有善良的底色,但是在善的另一頭,是他的兒子的病。他掙扎在本性和現實之間,這種人性的搖擺和拉扯才是影片的核心。柳岩則演活了一個底層女孩對真情的渴望,她把那種「吃過很多苦的人往往只需要一點點甜就甘願飛蛾撲火」的底層邏輯給演出來了。所以這個人也是在變化當中的。

兩個底色善良卻被現實所誤的小人物命運交織在一起,在各自防禦的狀態中一點點卸下偽裝,看清對方,也看清自己。這是有效的人物關係。人物首先要樹立起明確的行動邏輯,才能在彼此的互動中產生你來我往的、充滿變數的張力。

這些優點,在《孤注一擲》中全部消失。當然不應該完全否定導演申奧的能力,只是他很顯然駕馭不了涉及多方視角的群像戲。

本片最主要想抵達的主題其實就一點——通過展示現實達到勸誡防騙的目的。既然本片的功能性如此明確,那不妨就把它當做一部反詐騙宣傳片來評估。

即便如此,本片也是不合格的。

拍那些奇觀酷刑,在有限的時間內也許是可以引發觀眾最大的恐懼。但只要你走出影院,看著一切如常,所有的恐懼都會在你吃完一頓晚飯,刷完一個小時的抖音之後煙消雲散。

恐懼的情緒消散之後,當你回味片中人物為什麼會受騙時,就會發現他們太愚蠢了,他們在被騙之前甚至沒有任何思考和猶豫的過程,自己怎麼會是這麼愚蠢的人呢?

教育最忌恐嚇。

誰不知道被騙去緬北「嘎腰子」很恐怖?但這些都是寫在書本里的遙遠概念,無論書本和影像怎麼強化這種恐怖,只要這苦沒落到自己頭上,恐嚇都是無用的。

而《孤注一擲》恰恰把重點放在了感官上的恐嚇,忽略了心理上「與自己有關」的重要性。

讓觀眾感受到人物的遭遇與自己有關,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找到人物的弱點,然後拚命地放大,讓它落地,讓它具象化,讓它細化到像是無數次發生在日常生活中,卻又無數次被人忽略。當它在大銀幕被放大一百倍的時候,觀眾會產生驚恐。這種驚恐不同於影片中的那些感官刺激,後者指向他人,前者指向自己。

金晨飾演的美女荷官,就是一次非常失敗的人物塑造。這個人物的虛假和空洞,讓普通觀眾只能在她身上找到智商碾壓的快感,無法做到一絲一毫的共情。

一個能夠拍攝大牌廣告、巨幅廣告掛在CBD的模特,竟然因為一張街邊小卡片立刻被辭退,絲毫商量的餘地都沒有,沒有任何人脈可以動用。這已經很難有說服力了。而當她看過朋友的豪宅後,竟然連一晚上的考慮時間都不用,扭頭就抱人大腿,更是讓人疑惑,這可是去國外啊,不需要跟家人朋友商量,不需要跟同行打聽打聽?這麼缺心眼,很難想像她是如何在競爭壓力巨大的模特行業做到現在這個位置的。

換句話說,能混到她這個地位的模特,絕不可能是影片中呈現的傻大姐。除非,她極度缺錢,而且必須賺這個快錢,或者是她有明顯的性格缺陷,對金錢有著近乎病態的慾望。

這些在她身上統統看不到。甚至進了詐騙窩點,她還是一副愣頭愣腦、賺完錢就走的狀態。

試想一下,一個正常女孩在異國他鄉,生活在一個整天荷槍實彈的環境里,幹著賭博行業,誰還還能如此理直氣壯,沒有一點畏縮,不對領導層產生迎合和討好的心理?

在公司慶祝她做成了八百萬單子的那場戲中,你也看不出她對錢有多渴望。周圍的人很瘋狂,而金晨呢,一副我在哪裡我在幹嘛的樣子,看得我數度崩潰:

大姐,你來這鬼地方你不圖錢你到底圖個啥???

劇本的空洞和金晨的表演相得益彰,生動詮釋了什麼叫「缺心眼死得快」(反派阿才突如其來的戀愛腦我已無力吐槽了)。

金晨在片中的重要抉擇沒有任何可靠的心理動因。這樣的人物如何讓人代入?

張藝興被騙的心理動因比金晨靠譜點,好歹套了個不甘於階級出身論的外殼,儘管這層心理描寫也十分拙劣。

但相比王大陸飾演的中產碩士生阿天沉迷於賭博家破人亡的故事,張藝興這條線已經算是全片良心了。

阿天在本片中的所有行動,都迎合了大眾對於賭徒的刻板印象——一旦沾上賭癮,就像被下了降頭,所作所為都會失去理智。

但是影片只呈現他失去理智的結果,在觀眾看來,他和一個突然中了喪屍毒的喪屍無異。影片有過一句台詞,講的是賭徒的有兩顆心,一顆是「貪心」,一顆是「不甘心」。

台詞沒錯,但怎樣體現這種不甘心?電影里用不斷疊buff的方式來展現阿天的瘋魔。他賣房賣車借高利貸,看到奶奶的小金庫都動了歪心思。這些是他不甘心的外化,而觸發不甘心的點其實在金晨那裡。金晨到底和他聊了什麼,才能得到他死心塌地的信任?我認為僅僅是「我有內部消息」這樣的話術是不足以拿捏人心的。

我有過差點被電信詐騙的經歷,但凡你入過一次套,就知道騙子的話術背後藏著頗為厲害的心理學知識。哪怕我已經聽過無數次反詐宣傳,當他拿捏住你的某種弱點,將你帶入某種具體的情境中,人就很有可能暫時忘記現實中的常識,從而接受他傳遞給你的信息,達到洗腦的效果。

我遇到的騙子為了不露聲色地傳遞他們的權威性,用非常標準的播音腔跟我「科普」了很久防騙技能。我初入社會,對所謂的「權威」沒有抵抗力,騙子恰恰是拿住了我做慣「好學生」的心態,對方的態度越是強硬,我就越是惶恐。聽出了我的慌張,對方又立刻安撫。總之,蘿蔔加大棒,把我給唬得一愣一愣的,半天沒緩過來。

這些非常細微的類似PUA的話術,是官方反詐宣傳很少會深入的,而一部電影的體量就非常適合沉浸式地呈現這些詐騙心理學。比如,金晨演的這個美女荷官是如何取得阿天的信任的?除了貪心和不甘心,有沒有拿住他的「色心」?一定是有的,否則幹嘛處心積慮騙美女模特來當荷官呢。

如果阿天被勾起了色心,或者說,他沒有往色情方面想,但潛意識裡卻相信了一個和他視頻的美女所說的話,那麼,作為女朋友的小雨(周也 飾),在得知男朋友整天跟這個美女客服聊天后,難道首先懷疑的不應該是他精神出軌嗎?

但影片對這對小情侶情感關係的刻畫約等於零。小雨這個女朋友只是一個推動劇情發展的工具人,她對阿天只有救人心切,對他倆的感情沒有任何質疑和動搖。

這些心理活動被抽空,所有的人物和關係就自然變成了空中樓閣,全都是虛假的擺設。

美術方面,就舉一個例子。

金晨逃生回家敲門時還戴著斗笠,與國內的城市環境格格不入,一看就是從東南亞流落至此。但此時她應該是一隻驚弓之鳥,看她回國後在裝束上沒做一點改變,我又忍不住想吐槽:大姐,您這是生怕自己不被警察注意到哇?

當然,我知道這身裝束是基於敘事需要。導演想通過這身突兀的裝扮,以及她母親開門後突然出現一個神似東南亞人的中國警察這種橋段來凸顯金晨遭受的精神摧殘,順便嚇嚇觀眾。

違背人物真實需求(金晨回國後應該想辦法迅速換裝才符合她極度沒有安全感的心理)製造驚悚感,這種美術設計思路和陳思誠要求血漿從文詠珊額頭中央流下來異曲同工。

這讓我想到《夢的背面》中,婁燁對演員的皮膚要求近乎苛刻。他要求井柏然的妝容體現出「乾淨」的特質,但又必須保留真實皮膚的粗糙感。

在燈光方面,燈光師調侃「打了燈比沒打燈還暗」,但婁燁覺得這就對了。

儘管婁燁的電影在故事層面極盡狗血,但在文化層面卻無限逼近現實。在他這裡,一切戲劇皆為真實服務。

從這個角度說,《孤注一擲》還不如《消失的她》。

至少陳思誠是真做戲,而申奧的目標是做真戲。

陳思誠真做戲,美術做作,故事抓馬,二者相得益彰,倒也成了陳式獨家風格。

申奧這種出道便專攻現實主義題材的導演,卻也走了陳思誠的路子。

失真,彼之蜜糖汝之砒霜。

我沒法替年輕導演們操心他們的職業發展路徑,但我很想替我們這些「二流觀眾」問一聲:

是不是除了陳式大片外,我們真的別無選擇?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dc64b6bb1c73446db569b031e6b680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