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拍了八年的紀錄片,圖什麼?|編輯部特評

2022-02-24     娛樂產業

原標題:一部拍了八年的紀錄片,圖什麼?|編輯部特評

作者 / 小藕

2012年,距今天10年之前,國家示範性高中,北京十一學校進入素質教育的推行階段。跟大學的教育方式類似,北京十一學校採用走班制、導師制、選課制等教學方式,而在十年之後的今天,當初的故事結成果實,終於有了品嘗的一天。

經歷了10年籌備,8年跟拍,紀錄片《真實生長》記錄下了在素質教育改革浪潮中,北京十一學校學生的真實生活。

大部分人的高中生活始於夏末的一場軍訓,《真實生長》的記錄也從這時候開始。導演張琳形容,最初進入北京十一學校開始拍攝,近距離觀察著這一批剛剛入學的高中生,三位主人公自然而然地抓住了他們的目光。

一位男生抓住老師講話的漏洞,在會後跟老師展開一輪辯論,他是主人公周子其;自習室里,她一個人安靜地給自己劃定了任務,在一個自由發展的天地中,陳述著課業競爭激烈的事實,她是主人公李文婷;課堂分享,她站在台上講著萬能青年旅店的《秦皇島》,談論孤獨與痛苦,她是主人公陳楚喬。

他們年輕,也獨特,但又似曾相識。文筆好又愛跟老師辯「歪理」的文科男孩,刻苦內向成績好的理科女孩,喜歡搖滾樂隊的文藝女孩,他們是北京十一學校素質教育浪潮中的少年一代,卻也真實存在於我們軌跡並不相通的少年歲月里。

昨日舉行的看片會後,交流環節中,張琳導演分享了與三個孩子的私人連接點,在她看來,20年前她是跟李文婷完全一樣的,而陳楚喬現在成了她的同行,周子其跟張琳則是一個在北大上大學,一個在清華上大學。張琳認為,他們之間的交流並不僅僅是拍攝者和被拍攝對象的交流,而是生活的交流。

當張琳再次在影像上看到他們的時候,她能非常迅速的在三個孩子的故事裡進行自我投射。張琳的觀點是,一個好的紀錄片,或者說一個好故事,正是因為很多人可以在他們三個身上看到自己。

在娛Sir看來,《真實生長》除了是發生地確實在北京十一學校,素質教育似乎也離大家的青春很遠,故事內容卻的確是相近的。高中生活,除了全國統一的課業和壓力之外,也有會有一些相似的快樂與困惑。

青春故事永遠不缺乏觀眾,對於所有人來說,這是一段有著共同性感觸的時光,你能在主人公身上投射自己,也能在他們的成長中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

十年在中文語境中一直是一個特殊的時間節點,人們總說十年磨一劍,太短,仿佛一切都還不足以經得起檢驗,太長,又仿佛所有的一切都已經蓋棺定論。十年前,導演以初入社會,距離高中畢業近十年的青年導演心態去觀察北京十一學校的一切,十年後,《真實生長》終於得以呈現,而當時的主人公,距離高一那場汗如雨下的軍訓,也差不多過了十年。他們畢業、升學、開始走上社會,站在當時導演的位置,再去觀察自己。

一個十年對於年輕人來說或許已經有了些許分量,但在真實被記錄下的影像中,十年的間隔卻並不給人濃厚的「過去」感,相反,少年少女們的面孔鮮活可愛,充滿生機,只有細節在證實這已經是過去的故事。周子其熱愛的遊戲還是DOTA,而楚喬分享的那支樂隊,還沒出第二張專輯,點麥當勞外賣,也還只能用紙幣付錢。最初的拍攝的設備還是HDW-900R( 高清磁帶機 ),後來變成FDR-AX40( 家用硬碟小DV ),再到Canon 5D3。

生長著的並不僅僅只有主人公或者主創人員。2010年,當《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 )》正式發布,北京十一學校開始改革並且做出一些成效時,一些媒體人最開始看到了這個現象。但當主創們進入校園後的親眼所見,讓她們深刻認識到,北京十一學校里發生的一切非常珍貴,是任何一條新聞、一篇平面報道、一部專題片所不能夠涵蓋的,於是,《真實生長》在2012年秋季開學時,開始生長。

「從18年開始,由我帶著這個項目去廣州紀錄片節,在這種行業內部的提案大會上,開始有更多人投入進來幫助我們,包括今天來到的徐小明老師、陳玲珍老師,尤其是廣州節幫我們找到騰訊視頻的平台,大家一起把這個片子往前推。本質上這是一個獨立項目,不屬於任何常規渠道的紀錄片項目,但它像滾雪球一樣,在越來越多人們的幫助下越長越大,這個片子本身在真實生長,他不僅僅指今天三位主人公,這是他們生活生長的經歷,同時這個項目本身在生長。」張琳介紹到。

而教育本身,是結果後置的,在張琳看來,以現階段的故事蓋棺定論也是不可取的,所以《真實生長》暫時只放出了高考的這一段素材而已。十年後,三位主人公各有千秋,但十年,對於他們的人生來說,只能算得上標尺上的一小段,而三位主人公的故事,還在繼續。

把目光再放遠,除了教育主題的紀錄片之外,騰訊視頻紀錄片今年還會聚焦醫療、留學、教育等角度,推出一系列社會現實題材紀錄片,觀察更多人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d8e9d85a157fe323efc8754ae6380b3d.html